$articles = [ [ 'title' => 'bagongshan', 'content' => '

八公山区,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南市西部,淮河南岸。总面积105平方公里。2011年,总人口18万人。全区辖3个街道、2个镇:新庄孜街道、土坝孜街道、毕家岗街道、八公山镇、山王镇。共有25个社区、21个村委会。区政府驻新庄孜街道。淮南铁路水张线和淮(南)利(辛)公路纵贯区境。特产有八公山豆腐。名胜古迹有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洗云泉、玉露泉、岚香泉、八公仙阁、孙家花园、南塘、石林、玉笋、石门潭等。
 

', ], [ 'title' => 'xiejiaji', 'content' => '

谢家集区隶属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南市西部,淮河与东淝河之间,地处东经116°54′-117°01′、北纬32°32′-32°39′。谢家集区成立于1960年10月,南与长丰县接壤,西与寿县比邻,北依淮河、八公山,是淮南市西部中心城区。谢家集区下辖两个省级工业园区,5个街道,6个镇,3个乡。 [1] 2015年谢家集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1亿元。谢家集区有战国楚相春申君黄歇墓、清朝水师提督杨歧珍墓、赖山集清真寺,有省级风景区卧龙山森林公园和瓦埠湖。
 

', ], [ 'title' => 'yongchun', 'content' => '

永春县是福建省泉州市辖县,古称“桃源”,地处闽南金三角,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秀丽,被南宋蔡襄誉之为“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东关桥;登高望远、云叠雾嶂的百丈岩;山重水复、鸟啼泉鸣的乌髻岩;福建惟一的宋代炎帝庙、风景绚丽的仙洞山;被南宋理学家朱熹称之为”月蓬第一峰”的岱山岩;誉为”避暑圣地”的雪山,乃至成为全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典型”的美岭,都是人们留连忘返的地方。除了名胜古迹,山林生态景观更是永春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牛姆林,这一处匿藏于深山之中的绿色明珠,是闽南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泉州市一处重点生态旅游区,境内奇花异树,争奇斗艳;群鸟欢唱,彩蝶飞舞;百兽云集,曲径通幽;清澈小溪,流水潺潺,瀑布飞挂,真可谓”松涛竹舞花竞开,蝶飞鸟欢春常在”,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这里不但有东方佳果芦柑、芳香扑鼻的乌龙茶、蜚声世界的永春老醋、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还有名闻遐迩的纸织画、威镇四海的白鹤拳、被称为东方古代音乐”活化石”的南音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 ], [ 'title' => 'quangang', 'content' => '

泉港区(古属泉州府惠安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区。1996年之前属于惠安惠北一带,2000年从惠安县划出,单独分立一个区。面积306平方千米,人口36万。泉港区规划建设为现代化石化港口城市,福建省石化工业的龙头地区,其辖区内的天然良港-肖厝港系泉州市新港口,故取区名为“泉港区”。福厦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福建段)、324国道通过。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1′-119°01′、北纬 25°03′-25°15′。东临湄洲湾,东和北临莆田市城厢区和秀屿区,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莆田市仙游县接壤。泉港区于1996年成立肖厝经济开发区,2000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挂牌成立。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泉港区是中国能源之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石油化工名城、中国北管古乐故乡。2016年05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化工园区20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自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获此殊荣,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园区。中国化工园区20强的评选,包含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安全与公众认知等5个主要指标,是石化工业园区综合实力的反映。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 ], [ 'title' => 'luojiang', 'content' => '

洛江区(古属泉州府晋江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区。位于泉州中心城区东北部的洛阳江畔。东北毗邻惠安、仙游两县,西连南安市,南接丰泽区。因其辖区内有国内外著名的洛阳古桥,且境内有泉州市第二大河流--洛阳江,故取区名“洛江区”。是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建区以来,洛江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与突出的发展成效走出了一条稳健的科学发展之路。至2003年12月,全区共辖有万安、双阳2个街道办事处,河市、马甲、罗溪3个镇,虹山1个乡,11个社区居委会,74个村委会。辖区面积380平方公里。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2万人。通行闽南方言。2018年10月,洛江区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洛江区辖2个街道、3个镇、1个乡:街道办事处:万安街道、双阳街道,镇:河市镇、马甲镇、罗溪镇,乡:虹山乡。洛江区介于东经118゜33ˊ~118゜42ˊ,北纬24゜56ˊ~25゜19ˊ之间。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地带,泉州中心市区东北部,地处风光秀丽的洛阳江畔,东北毗邻惠安、莆田市仙游两县,西连南安市,南接丰泽区。是泉州中心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东南新兴起的城区。
 

', ], [ 'title' => 'jinmen', 'content' => '

金门岛是厦门湾的岛屿,面积151.65平方公里,人口约10.54万人,金门岛与厦门市距离约10公里,曾是一座前沿军事岛屿。金门岛位于泉州市西南海域,孤悬于厦门岛东海外,扼厦港咽喉,为闽南屏障,东望台湾,西对厦门,明代曾筑城墙于岛上,据说当年郑成功曾起兵于此。金门岛形似一只展翅的蝴蝶,中部狭窄,东西两端宽广,东翼面积大于西翼。全岛东西向约20公里。南北向最长处在东端,约15.5公里。中部狭窄处仅3公里。主峰太武海拔253米, 岛上只有小溪流,源短量小。金门岛面积约132平方公里,东西长而南北窄,最高点太武山(253米)在岛之东部。金门岛多丘陵、湾岸,烈屿在岛之西南隔海峡相望。金门岛矿产有花岗石、瓷土等,人工造林成效彰著,特产金门高粱闻名遐迩。金门岛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是邱良功母节孝坊(1812),人口约105434人(2012)。金门(英文:Quemoy)原属福建省泉州管辖,因历史问题,如今由台湾当局实际控制金门,为所谓的“中华民国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南海上,扼厦门咽喉在中国大陆,金门的行政被划为福建省泉州市金门县,但金门岛为台湾控制,台湾也在岛上设立金门县,并把其设为所谓的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故形成了一岛两县的现象。
 

', ], [ 'title' => 'fengze', 'content' => '

丰泽区(古属泉州府晋江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区。丰泽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核心区,泉州市中心城市核心区,区域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总人口54.8万人,下辖8个街道、74个社区,包含着泉州市中心城市规划中的东海、城东、北峰组团及中心组团部分。丰泽区作为泉州的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繁荣发达,先后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商贸企业,整合培育丰泽金融街、津淮品牌服饰街等一批专业街市,区域消费购物中心地位凸显。培育10幢纳税超千万元商务楼宇,引进24家知名品牌企业的经营总部和区域中心,启动东海片区滨海总部区建设,总部楼宇经济发展取得较大突破。引进泉州微软技术中心,建成锦绣庄民间艺术园、领SHOW天地文化创艺乐园等文化创意基地。1997年06月03日,根据“大泉州”发展规划的需要,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增设丰泽、洛江2个区,原鲤城区行政区域调整为三个市辖区,同年9月29日,丰泽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区划调整后的丰泽区地处泉州的中心市区,是泉州市改革开放的重要区域和窗口。
 

', ], [ 'title' => 'anxi', 'content' => '

安溪县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地区,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和茶树生产,四季风和日丽,茶果飘香。资源丰富,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乌龙茶珍品铁观音发源地。矿藏达20多种,其中煤、石灰石、铁、高岭土、花岗石等蕴藏量名列福建省前茅。安溪历史悠久,是置县已逾千年的古老县城,人文荟萃。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游览安溪山水,并留下不少墨迹;在安溪历代的英杰中,有为收复台湾作出重大贡献、以理学名臣著称的清代康熙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有明代刑部侍郎詹仰庇,清代进士、兵学道著名文学家、《口技》作者林嗣环,清代大数学家陈万策,在台湾有四百多间供奉寺庙的宋代名医吴本(吴真人),现代医学师李景昀和著名作家、《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等。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还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全县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十多个,其中秀甲东南的安溪文庙和闽南古刹清水岩声名远播海内外,每年游客达百万人次。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是1985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和闽南对外贸易出口重要基地。
 

', ], [ 'title' => 'licheng-4', 'content' => '

鲤城区(古属泉州府晋江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区。鲤城区是泉州市中心城区之一,因古城形似鲤鱼得名,历史上习惯称“泉州”,位于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东、北邻丰泽区,西、北毗南安市,西、南与晋江市交界。1300多年来,鲤城区一直是历代州、郡、府、署、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城区并逐步发展为“梯航万国、商船辐辏”的港口城市。鲤城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是福建、泉州的文化中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宗教人文艺术瑰宝荟萃,素有“海滨邹鲁”、“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美誉。区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珍贵文化史迹林立,拥有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崇福寺、承天寺、李贽故居、朱熹遗迹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拍胸舞等珍贵的古老文化艺术源远流长。鲤城区又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全区现有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30.8万人。鲤城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及1个省级开发区,分别是:江南街道、浮桥街道、金龙街道、常泰街道、开元街道、鲤中街道、海滨街道、临江街道、江南高新电子园区。
 

', ], [ 'title' => 'quanzhou', 'content' => '

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现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及金门县(待统一)和泉港区、清?管委会。全市人口728.07万,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泉州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市通行闽南方言。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近几年来,来泉州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对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泉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泉州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全市现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0多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34处。
 

', ], [ 'title' => 'shishi', 'content' => '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南部,市域三面临海,西与晋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千米,南离厦门97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4°39′-24°49′,东经118°35′-118°48′。面积189.2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2006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通闽南方言。
 

', ], [ 'title' => 'chengxiang', 'content' => '

莆田市城厢区,位于兴化平原中部,自古为兴化府地,有1500多年的置县历史,现为莆田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南连闽南三角洲,北倚省会福州和马尾,融侨开发区,东承湄洲湾开发区带,西通闽西北,总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自古是货物的集散地,商旅必经之途。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盛产亚热带名果。有举世著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故居(雷山巷110-111号)。
 

', ], [ 'title' => 'jinjiang', 'content' => '

晋江市位于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北纬24°30′-24°54′,东经118°24′-118°43′。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总面积721.7平方千米。人口104万人(2006年)。全市辖6个街道、13个镇:青阳街道、梅岭街道、西园街道、罗山街道、新塘街道、灵源街道、安海镇、磁灶镇、陈埭镇、东石镇、深沪镇、金井镇、池店镇、内坑镇、龙湖镇、永和镇、英林镇、紫帽镇、西滨镇。共有92个社区、293个行政村。市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
 

', ], [ 'title' => 'licheng-3', 'content' => '

荔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莆田市区东南部,北接涵江区,南壤秀屿区,西连城厢区,东临兴化湾。东经118°49′-119°39′,北纬24°59′-25°46′。总面积269.66平方千米。人口46万(2004年)。通行莆仙方言莆田话。区人民政府驻县巷(原莆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区辖2个街道、4个镇:镇海街道、拱辰街道、西天尾镇、黄石镇、新度镇、北高镇。
 

', ], [ 'title' => 'huian', 'content' => '

金山历史悠久,早期“良渚文化”遗存于此。位于金山漕泾镇沙积村的“古冈身”,是上海地区仅存的古海岸遗址。近半个世纪出土的查山、戚家墩、亭林、南阳港等古文化遗址,勾勒了自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在此衍养生息的轨迹。始建于宋代的“济渡桥”、“寿带桥”为浦南最古老的石桥。在清雍正四年建县。金山有着丰富的寺庙文化资源。华严塔、万寿寺、松隐禅寺、五龙禅寺、东林寺和性觉寺等五大寺庙琉檐飞角,暮鼓晨钟,颇具特色。万寿寺据传是三国时代所建,是上海最早的寺庙;松隐禅寺有着800年的华严塔、藏经阁和卧佛;五龙禅寺有着道佛合一的特殊宗教文化;东林寺在宗教界被称作灵隐寺的姐妹寺;性觉寺有一尊颇具规模的弥勒卧佛。金山人才荟萃,古有南北朝文字语言学家顾野王、唐代高僧船子和尚、宋代白牛居士陈舜俞、元末文学家和书法家杨维祯、明代书法家沈度,近现代有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顾观光、水利专家蔡振;当代的有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现任中国画院院长程十发、漫画家丁聪等。金山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农民画被誉为“世界艺术珍品”,并有“故事之乡”之誉。金山还有被誉为“黑珍珠”的黑陶艺术,蜚声海内外。
 

', ], [ 'title' => 'xiuyu', 'content' => '

秀屿区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与台湾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2海里,于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秀屿区隶属莆田市,区人民政府驻笏石镇,全区辖9个镇、2个乡:笏石镇、东庄镇、忠门镇、东埔镇、东峤镇、埭头镇、平海镇、南日镇、湄洲镇、月塘乡、山亭乡。陆域面积3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14.75平方公里。
 

', ], [ 'title' => 'chongwu', 'content' => '

崇武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中国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三面环海。崇武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县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近年来,崇武半岛优雅的环境,渔村的民俗,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广泛兴趣;而半岛上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崇武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地势起自大雾山脉,蜿蜒起伏,十分壮观。它夹在湄州湾与泉州湾之间。往北与莆田的南日、湄州互为犄角;往南与晋江的永宁、祥芝互为犄角;东临台湾海峡。近处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个战略位置十分显著的国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 ], [ 'title' => 'hanjiang', 'content' => '

涵江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部沿海,总面积752平方公里。海岸线绵延15公里,浅海宽,滩涂面积达1万多亩。自南朝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时起,涵江即属之。唐贞观元年(627年),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其地为涵头(为涵江最早地名)。宋代,始有“涵江”之称。宋元时期,境内分属莆田县唐安乡望江里、延寿里,崇业乡孝义里,武化乡仁德里。明清两代,分属莆田县二区延寿里、望江里、仁德里和三区孝义里。民国时期,隶属莆田县二区。新中国成立初至1984年5月,涵江仍隶属莆田县。1984年6月,涵江升格为莆田市辖区。
 

', ], [ 'title' => 'nanan-2', 'content' => '

南安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区域,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并孕育出唐代开八闽文化之先声的欧阳詹、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一代名将叶飞等杰出人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谷、盆地贯穿其间。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润,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建县,名“东安县”,后曾改用晋安,梁安等,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南安县。历史上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南安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30667公顷,其中水田22133公顷,宜林山地面积11万公顷,滩涂面积2400公顷。主要矿产有花岗岩、辉绿岩、高岭土、绢云母、叶腊石、钨、铁、铝及海盐等10多种。花岗岩储藏量达5亿立方米,“石砻白石”质地坚硬,被列为国家甲级建材,“康美黑石”颇具特色,其加工产品享誉海内外;高岭土储藏量达5000万吨;绢云母储藏量700万吨。植物有1513种,其中树木18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13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48.1%。
 

', ], [ 'title' => 'dehua', 'content' => '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的戴云山麓,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和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分别被文化部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瓷都?德化”称号。境内已发现的矿藏达40多种,为福建省重要的黄金、铁矿石和瓷土原料生产基地。森林覆盖率77.1%,是福建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小水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被评为“中国小水电之乡”,并被国务院列为“十五”期间创建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之一。
 

', ], [ 'title' => 'xianyou', 'content' => '

仙游,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秀屿港,靠肖厝港口。象征莆仙文化摇篮的木兰溪贯穿境内63公里。整个地势顺趋木兰溪流,西北高东南低形成“马蹄状”。有沿海、平原、山区区域层次分明。著名的东西乡平原,是“鱼米”和“蔗糖”之乡。全境分布着“七山一水二份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1℃,年日照1936小时,年无霜期230-340天。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
 

', ], [ 'title' => 'putian', 'content' => '

莆田市位于北纬25°2'-25°46',东经118°27'-119°56',背山面海,北依省会福州市,东北与福清县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县、惠安县及鲤城区接壤。莆田县古称“蒲口”,公元568年(陈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县,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仙游县原名清源,早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就设置清源县。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鲤升仙的传说,后更名“仙游”,别称“鲤城”。自宋至清,两县曾先后同隶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和兴化府,故至今仍俗称“兴化”(南洋一带则称“兴安”)。气候属南亚热带,冬季短暂,年平均气温18℃-21℃,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2月。莆田市是镶嵌在福建沿海中部大地上的一颗灿烂明珠,风光旖旎,山川如画,她不仅有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园林胜迹遍布平原、山区和沿海。主要游览点有: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湄屿潮音”、“石室藏烟”、“东山晓旭”、“紫霄怪石”、“白塘秋月”和广化寺、三清殿、木兰陂、宁海桥、古谯楼、夹祭草堂、仙游东门石坊、文庙等景点。
 

', ], [ 'title' => 'jiaocheng-2', 'content' => '

蕉城区(古属福宁府宁德县)简称“蕉”,闽东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信息、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核心区,环三都澳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是一个“山、海、川、岛”旅游风光兼具、适宜人居的港湾城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东与霞浦县隔海相望,东北与福安市相连,北接周宁县,西倚屏南县、古田县,南邻福州市罗源县。处于东经119°8′30″~119°20″、北纬26°30′36″~26°58′之间,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50公里,总面积1664.5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11公里,海域总面积280平方公里。蕉城区为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约45万人,下辖10镇4乡2街道办事处及1个省级开发区(三都澳经济开发区)。通行闽东方言。“山海川岛湖林洞,一品清新醉闽东。”蕉城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旅游资源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全省少有、闽东唯一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中华畲家寨上金贝村;良港三都澳天湖涟漪;霍童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道家尊为“第一洞天”,自有“佛巢仙窟”之说,四季尽绿,情趣自然,妙趣横生;霍童线狮、畲族民歌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蕉城是全国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线路“闽东北亲水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蕉城区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是“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晚熟龙眼之乡”,并以闻名世界的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而享誉国内外。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 ], [ 'title' => 'xiangan', 'content' => '

翔安区(古属泉州府同安县)是福建省厦门市所辖的一个区,2003年10月19日翔安区正式挂牌成立,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前沿,位于厦门市东部、以北,东北与泉州市接壤,南部隔海与厦门岛、金门岛相望,居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2003年0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翔安半岛正式交权于厦门市,翔安半岛与厦门岛之间的海域自古名曰 浔江港,是大船进入同安东咀港的主要通道。全区三面环海,海域面积134平方公里(厦门344平方公里),占全市39%,海岸线长75公里。翔安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门市东部,北纬24°32′~24°50′,东经118°10′~118°27′。东、北面与泉州南安市交界,西面与同安区接壤,南面隔海与厦门岛、金门岛相望。大陆东西端跨度最长约17公里,南北端跨度最长约33公里。翔安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用5天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两者之间的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翔安区春季约有97天(2月11日~5月18日),夏季有152天(5月19日~10月17日),秋季有87天(10月18日~次年1月12日),冬季有29天(1月13日~2月10日)。其中夏季长达5个月,冬季只有1个月。
 

', ], [ 'title' => 'pingnan', 'content' => '

屏南是福建省26个重点苏区县之一,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又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覆盖率75.6%,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四乡”即侨乡、中国夏香菇之乡、中国油柰之乡、水电之乡。屏南是省定26个重点侨乡之一,有海外侨台港胞6万多人;夏香菇和油柰是屏南县的特色农产品,被授予“中国夏香菇之乡”、“中国油柰之乡”的称号。是全省知名的水电之乡。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竹木、茶果、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食用菌主要有夏香菇、草菇、姬松茸、花菇、金针菇、猴头菇、竹荪等。反季节蔬菜主要品种有花菜、荷兰豆等。目前,全县已建成大小电站47座,装机容量8万千瓦,在建设或筹建的水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全县花岗岩储量为1亿立方米,其中黑色花岗岩属世界三大畅销石板材之一。还有储量约40万吨的高岭土、铅锌矿。
 

', ], [ 'title' => 'jimei', 'content' => '

集美区(古属泉州府同安县、漳州府海澄县)是福建省厦门市所辖的一个区。地理上称集美半岛,位居厦门市的几何中心和厦漳泉三角地带中心位置。324国道、319国道过境。1957年5月划出同安县部分地成立郊区,8月海澄县海沧乡、新垵乡划入郊区,1987年8月划出郊区禾山乡,更名集美区。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和2018年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2012年,集美区辖2镇4街,共21个行政村、36个社区居委会:集美街道、侨英街道、杏林街道、杏滨街道、灌口镇、后溪镇、第二农场、省天马种猪场、天马华侨农场、坂头防护林场。2000年初,集美区辖3个镇。2000年末,撤销集美镇,设立集美街道办事处;从后溪镇划出浒井、孙厝、叶厝、凤林美4个居委会和东安、兑山2个村,设立侨英街道办事处。集美区辖2街道2镇:集美街道、侨英街道、灌口镇、后溪镇。
 

', ], [ 'title' => 'tianjiaan', 'content' => '

田家庵区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南市东部,东接大通区,南连谢家集区,西和八公山区毗连,北靠潘集区。 [1] 总面积为251余平方公里,是淮南市的中心城区。截至2014年12月,田家庵区辖3个镇、2个乡、9个街道,79个社区,40个村。2012年末,田家庵区全区总人口为53.9万人。2012年,田家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93亿元,比2011年增长12.1%(可比价格)。田家庵区著名景点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龙湖公园。
 

', ], [ 'title' => 'fuding', 'content' => '

福鼎,福祉鼎盛之地,位于闽浙交界,地处山海之间。山川秀美,风景名胜众多,太姥山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水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沙埕港系东方重要深水通商良埠,被孙中山先生写入《建国方略〉。优越的地理,足以引为骄傲。古属扬州,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独立设县,1995年撤县建市。而出土文物一再告诉人们,其文明可溯至新石器时代。悠久的历史,足以引为荣耀。山海相济,气候温和,鱼米之乡,富庶之邦。东方奇石“福鼎黑”、世界奇果“四季岫”、中国名芋“槟榔芋”、茗中名品“大白茶”,皆天地之珍宝。众多山海名优特产品,走俏全国,乃至进入国际市场。丰阜的物产,足以引为自豪。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文化灿烂,民风淳朴。
 

', ], [ 'title' => 'huli', 'content' => '

湖里区(Huli District)(古属泉州府同安县)是厦门市六区之一,位于厦门岛北部,南与本岛思明区接壤,西与集美半岛隔海对望。全区陆地面积73.77平方公里,占厦门本岛面积的47%,在厦门市六大区中面积最小,海岸线长达24公里。湖里区 于1987年11月22日新成立的一个行政区,原先该区域是厦门最早的经济特区,后扩展致全岛,该区是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的中心,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六位,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是厦门岛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湖里区,户籍人口约36.7万人,总人口约103.3万人。湖里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厦门海港、空港,厦门岛陆上通道高集海堤、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海沧海底隧道及翔安大桥均在湖里区。下辖湖里、殿前、江头、禾山、金山五个街道,共52个社区居委会。2017年12月14日,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湖里区下辖5个街道,分别是:湖里街道、殿前街道、禾山街道、江头街道、金山街道、火炬高技术开发区、象屿保税区。
 

', ], [ 'title' => 'datong-4', 'content' => '

大通区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南市区东部,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北与潘集区隔河相望,东有上窑山、高塘湖,西与田家庵区交界,总面积350平方公里。总人口188102人(2011年),辖1个街道、3个镇、1个乡,区政府驻大通街道。2011年,大通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7亿元,2011年末,大通区常住人口为188102人,其中,农业人口111098人,非农业人口77004人。人口出生率11.1‰,死亡率9.2‰,自然增长率1.9‰。大通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 ], [ 'title' => 'zherong', 'content' => '

柘荣县位于闽东北,东邻福鼎,西接福安,南及霞浦,北靠浙江泰顺。太姥山脉盘亘境内,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93座。柘荣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大,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3~18℃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平均238天,年均隆水量1600~2400毫米,年均日照1734.5小时,森林覆盖率达78%。柘荣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很多。城东的东山系太姥山主峰,海拔1479米,山上有灵岩宝洞、仙人锯板、仙掌泉等三十六洞四十多景,留下许多古今文人墨客的诗词墨迹之佳作和民间动人的传说。其余如仙屿、袁左丞祠、游朴墓、黄柏和长冠的游朴石碑坊、溪口永安桥等都是悠远历史文化的积淀。柘荣向以农业生产为主,盛产水稻、甘薯、马铃薯,其中太子参为该地名优特产,名闻遐迩。主要矿藏以紫砂土为最,高岭土、天然矿泉水、花岗岩藏量亦可观。
 

', ], [ 'title' => 'haicang', 'content' => '

海沧区(古属漳州府海澄县、小部分泉州府同安县)是厦门市六区之一,海沧区全境位于海沧半岛,与厦门岛隔海相望,位于厦门本岛西面,南临九龙江出海口,西与漳州台商投资区接壤,北与集美半岛相连,闽南厦漳泉金三角地区的突出部位,福建南部拓海贸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国大陆主要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015年03月10日起,厦门市人民政府作出批示,同意海沧区撤销东孚镇,设立东孚街道办事处,以原东孚镇的行政区域为东孚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至此,海沧区辖区内将由海沧街道、新阳街道、东孚街道、嵩屿街道4个街道组成,不再有乡镇,成为岛外第一个不再有乡镇的市辖区。海沧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海沧街道、新阳街道、东孚街道、嵩屿街道、第一农场、海沧农场、天竺山林场、新阳工业区、出口加工区。
 

', ], [ 'title' => 'fuan', 'content' => '

早在唐末,闽王王审知即开辟黄崎港,唐昭宗赐号甘棠港。南宋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建县,宋理宗赐名福安。市内有避暑胜地白云山,城西森林公园,古文化村廉村,古寺名刹狮峰寺,以及畲乡风情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观,各具特色。这里人文荟萃,唐有“八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南宋有爱国诗人谢翱、诛杀奸臣的郑虎臣等。是全国畲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市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和风俗民情。自古以来就是闽东交通要冲。国道104线贯穿南北,小浦公路横越东西。赛岐一一下白石港是三都澳海域内重要的港口,已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现有300—3000吨各类泊位码头20座,航道可通沿海各大城市,是本省第三大港口。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具备了重大项目投资的条件。是全国著名的电机电器城和全国最大的民间船舶修造中心。以电机电器和船舶修造为支柱产业的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拥有近300家电机电器生产企业。
 

', ], [ 'title' => 'siming', 'content' => '

思明区(古属泉州府同安县)隶属福建省厦门市, 位于厦门半岛南部,地处北纬24°26′~24°28′,东经118°03′~118 °13′之间,由厦门半岛南部与鼓浪屿全屿组成,北与湖里区连接,东、西、南与小金门诸岛及漳 州隔海相望,总面积84平方公里。思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雨量多,温度适中,雨日少。截至2015年,思明区辖10个街道98个社区,常住人口99.1万人。2015年,思明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6.1亿元。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白皮书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综合评析了全国968个地级市市辖区发展情况,并以统计数据为依据,量化评选出2018年中国百强区,其中思明区位列第33名。1950年5月02日,撤销厦港区建制,原厦港区的鸿山、新生、太平、水上、福海和大澳等保划入思明区,而将原思明区的靖东、深田两个保改隶开元区。思明区的辖16个保。民主建政后,废除保甲制,市区基层政权组织改为街政委员会,思明区有:中山、思明、泰平、文安、中华、民安、厦港、碧山、大学街道委员会。
 

', ], [ 'title' => 'panji', 'content' => '

潘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北部,面积60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是淮南国土面积最大的区,区辖11个乡镇、街道,人口44万。
潘集是一个资源大区、能源新区。号称华东第一煤电大区,境内有七大煤矿、三大电厂。预计到2010年,煤炭年产量将达3000万吨,年发电量将达700万千瓦以上。2008年7月开工的省级——安徽煤化工(淮南)基地园区目前正在加速建设。潘集是一个农业大区、富饶之区。境内沃野平畴,土质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全区耕地45万亩,建立了优质粮、精细菜、养殖业、豆制品四大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升。
 

', ], [ 'title' => 'huashan', 'content' => '

花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马鞍山市东部,与南京江宁区接壤,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0公里,处在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花山区总面积179平方公里,辖9街道1乡,人口43.7 万(2012年)。境内有濮塘风景区等景点。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亿元。花山区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截止2012年9月花山区下辖霍里、桃源路、湖东路、沙塘路、解放路、江东、塘西、金家庄8个街道、34个社区、5个社区筹备组、1个社区留守组。2012年,花山区人口50万人,为汉族,其中流动人口超过10万。2014年常住人口43.7 万花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8℃,大于10℃以上的积温平均5018℃;年平均无霜期234天;年平均降水量1090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44.5%;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028小时。
 

', ], [ 'title' => 'zhouning', 'content' => '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邻海峡西岸天然良港三都澳,西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北连寿宁,东南与蕉城区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海拔较高,生态环境良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2%,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九龙漈瀑布群、中华奇观鲤鱼溪、“八闽首景”滴水岩、省级森林仙风山、人工高山湖泊芹山湖、后垄大峡以及蝙蝠洞等一批旅游景点。水电资源丰富。
 

', ], [ 'title' => 'fengtai', 'content' => '

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地处北纬32度至33度,东经116度至117度之间,古称州来,又谓下蔡。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县,沿革至今。凤台临淮河,辖西淝河,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约42公里,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公顷,水面16万公顷,人口80万。凤台县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在海拔25米以下,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16天,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境内地下水源丰富,地表径流密布,焦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沟湖等分布其间,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过,通长江达江浙。凤台县交通便捷,淮河水上交通发达,淮阜铁路横贯境内东西,凤台、桂集、张集三站镶嵌其间,距京九线上重站阜阳站仅百公里。距合肥骆岗机场百余公里,蚌埠机场几十公里。凤台农业基础好,素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誉。
 

', ], [ 'title' => 'shouning', 'content' => '

寿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建县于明景泰三年,冯梦龙曾任知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海拔跨度大,垂直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境内层峦叠障,山青水秀,云蒸霞蔚,南山风景区的奇石幽洞;三峰古刹的在雄伟殿宇;麻竹坪水库的潋滟波光;百丈际瀑布的迭涌跌落,无不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森林覆盖率达74.8%,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丰富。出产茶叶、花菇,有“中国花菇之乡”称誉。有腊石矿、白云石矿、铁矿、石英石矿、钨矿等14种矿产。60年前,闽浙两省临时省委就诞生在这里,粟裕、叶飞、范式人、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树起了历史的丰碑
 

', ], [ 'title' => 'hexian', 'content' => '

国内龙头知名品牌龙鑫商务要账,实力强,信誉好。全国各地业务。伸张正义,维护法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潍坊龙鑫要账公司,全国连锁,合法快捷,独特省心,一步到位的强力手段,迅速为企业,个人清偿各种借款,货款,工程款纠款,死帐、烂帐、三角帐清收代理,承接全国债务,不收任何前期费用,成功后付费!专业!合法!诚信!快捷!
将本着“诚实、守信、准确、快捷”的宗旨,恪守“信誉第一、效率第一、保密第一、守法第一”的职业精神,秉承“我的努力、你的成功”的工作理念,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拓进取的精神,竭诚为您服务,成为您信任的忠实朋友!

', ], [ 'title' => 'huainan', 'content' => '

淮南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16°21′21″-117°11′59″与北纬32°32′45″-33°0′24″之间,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依舜耕山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属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亳州市属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市境最东端位于上窑镇泉源村朱家大山与凤阳山交界处施家洼,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东西长78公里;最南端位于唐山镇施家湖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于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凤台县与蒙城、利辛县交汇处,南北宽51公里。全市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91平方公里,凤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含毛集)。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淮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景观:八公山、洛涧、硖石、茅山洞、黑龙潭、春申君墓、上窑、大通舜耕山北麓的“万人坑”阶级教育馆等。淮南文化底蕴厚重。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淮南名胜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 ], [ 'title' => 'xiapu', 'content' => '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靠东海,西接福安,是国福建省最早的对台贸易重要口岸。霞浦建县有着1700多年历史,是闽东建县最早的县份。地处我国海岸中部,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闽浙要冲”之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暖夏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特产晚熟荔枝、龙眼、芙蓉李、油奈、柑桔等20余种,海水养殖和捕捞量名列闽东各县市之首。闻名遐尔的霞浦”三菜”:榨菜、海带、紫菜是名贵的地方传统特产,海带产量居全省首位,全国第二位;榨菜产量与四川涪陵、浙江余洋并列为全国三大榨菜基地;紫菜质优味美,深受海内外客户青睐。海水养殖珍品剑蛏更是霞浦特有。境内现存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众多,素有“海国桃源”之称的杨家溪是国家级风景区,以水秀流长、枫红榕青而别具风格;赤岸是日本空海大师入唐漂着地,已作为福建省涉外旅游专线之一向日本旅游市场推出,每年都有大批日本游客到此观光、朝拜;“华峰古刹”建善寺为中国佛教沩仰宗创立者灵佑禅师出家修行之地;高罗海滨浴场等沿海天然沙滩、岛屿、港湾众多。县城南的葛洪山、宋朱熹讲学地”秀泉”、”海涯屏藩”大京古城堡、”闽东小普陀”三沙留云洞、”闽东北戴河”天然海滨浴场──外浒沙滩、”荫峰阁”、虎镇塔等。,各具特色,景色怡人。水利电力能源潜力大。
 

', ], [ 'title' => 'hanshan-2', 'content' => '

含山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中东部、巢湖之滨。含山自唐武德六年(623年)置县以来,已有1380 多年历史,是春秋吴楚故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截至2016年,含山县下辖8个镇,常住总人口 38.7万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13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9.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0.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7.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9:51.5:34.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5289元(折合5292美元)。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历阳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历阳仍属九江郡。武帝置十三州时,改九江郡为扬州,历阳属扬州。后汉因之。1952年1月30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8年12月15日,含山县、和县合并为和含县,属马鞍山市,县治设历阳镇。1959年4月和含县属芜湖专区。1959年6月1日,含山、和县分开,各还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属巢湖专区(后专区改为地区、行署),1999年8月5日撤销巢湖地区设地级巢湖市,属地级巢湖市,2011年8月,原地级巢湖市区域调整,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
 

', ], [ 'title' => 'sanshan', 'content' => '

三山区,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芜湖市新城区,位于长江以南,芜湖市中部,里是进入皖南山区的要道之一。三山区西北部的三山经济开发区是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同时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起步区。截至2015年,三山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是长江城市带的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江开放城市和安徽省改革开放的窗口。三山境内发现商周时期多处人类遗址,如三山镇大神墩遗址,浮山乡珠墩船墩,新淮乡磨盘墩,中沟疙瘩头遗址等,证明了三山早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汉末周瑜开筑保大圩,整治圩区水系,。唐末大将孙端、台蒙戍守鲁港。为御敌,在鲁港河上建筑了五堰。宋文天祥修复五堰,引江水倒灌,以提高漳河水位,使漳河水运畅达,称为“金坞”。元末将军从一彪倡议练兵于千军岭,遗“千军岭炮台”。
 

', ], [ 'title' => 'gutian', 'content' => '

古田又称玉田,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建县。昔有“先贤过化之邦”誉称,今又以“食用菌之乡、水电之乡、华侨之乡、体育之乡、文化之乡”而闻名。地处福建省中北部,地理环境以山地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充足,已建成食用菌、水果、林竹、淡水养殖等农业基地,盛产食用菌闻名遐尔,稻谷、茶叶、水果和鱼类亦颇负盛名,畅销海内外;地方工业以电力、制药、石板材、食品、制鞋、冶金机械为重要产业,主要矿产资源有20余种,其中高岭土、叶腊石、泥碳土、花岗岩等品位高、储藏量大,极富开采价值。基础设施完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便捷。
 

', ], [ 'title' => 'dangtu', 'content' => '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沿,长江下游东岸,介于南京、芜湖之间,紧倚并隶属于钢城马鞍山。全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辖10镇4乡,人口64.5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境内河网密布,沟渠纵横,素称”江南鱼米之乡”。当涂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有良田5万公顷,盛产水稻、油菜籽、优质棉,是全国重点扶持的500个粮棉大县之一。全县有水面3万公顷,其中可养水面1万公顷,盛产鱼、虾、蟹、鳖等水产品,被列为安徽省沿江水产开发示范县,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全县水产品产量居安徽省前列,釜山”金脚红毛”螃蟹为古代皇室贡品。地下矿产资源铁、铜、金、硫、石膏、叶腊石、重晶石等比较丰富。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
 

', ], [ 'title' => 'maanshan', 'content' => '

马鞍山市位于华东地区,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别称诗城,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安徽省2个长三角城市之一,另一个为合肥)。以及皖江城市带成员城市。[1]地处北纬31°46’42”~31°17’26”与东经118°21’38”~118°52’44”之间;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芜湖县接壤。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距南京市中心45公里,距上海不到300公里,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阳江中心航道线上,最西点为江心洲与和县之间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点处于石臼湖中心线。全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6公里。
 

', ], [ 'title' => 'ningde', 'content' => '

宁德市位于东经118°32’-120°44’、北纬26°18’-27°4’之间,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晋太康三年(282年)这里开始设县,称温麻县,唐朝改为长溪县,元朝升为福宁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福宁府。1950年起为福安专区,1970年专署由福安迁宁德,改称为宁德地区。宁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既有霞浦黄瓜山遗址(距今3500年历史)、福鼎南广古窑址、马栏山遗址,霞浦大京、福鼎冷城、玉塘、屏南甘棠等古城堡,蕉城中兴紫国师塔、福安倪下石塔、兴云寺舍得塔、古田吉祥寺塔等古塔等名胜古迹,又有开闽第一仕士薛令之、抗倭英雄戚继光、陈普、林振翰、林聪、谢翱、袁天禄等历史名人祠墓,古田朱熹魁龙书院、寿宁冯梦龙官宦遗址,霞浦赤岸日本空海法师入唐漂着地等历代名人文化遗迹。宁德还是著名的革命老苏区,有福安柏柱洋闽东苏维埃政府驻地、闽东革命纪念馆等重要革命史迹。闽东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7℃-19.3℃,1月平均气温4.8℃-10.4℃,7月平均气温24℃-28.4.℃,年降雨量1506-2070毫米。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最佳旅游季节为4-12月。景观:当地较为著名的风景点有太姥山、支提寺、赤岸村、鸳鸯溪、鲤鱼溪等。
 

', ], [ 'title' => 'jiujiang', 'content' => '

鸠江区是安徽省芜湖市市辖区,成立于1990年,由原裕溪口区、四褐山区、郊区3个区合并而成,沿用芜湖古称“鸠兹”、“长江”之意而得名。截至2015年,鸠江区辖7个街道,4个镇。国土总面积820平方公里,2015年底鸠江区(含经开区和江北集中区)户籍人口61万人。鸠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势平坦,京广、京沪、陇海和浙赣线纵贯南北,是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截至2014年7月,鸠江区辖7个街道,4个镇:四褐山街道、裕溪口街道、湾里街道、官陡街道、清水街道、龙山街道、万春街道;沈巷镇、汤沟镇、二坝镇、白茆镇。其中,龙山街道和万春街道由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7号)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将鸠江区的荆山街道以及湾里镇的广福、莲塘2个社区划归镜湖区管辖。原来的鸠江区面积为153平方公里,人口为16.43万,调整后的鸠江区由于将芜湖县清水镇(不含原荆山镇区域)划入,面积增加到2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3.42万,街道由原来的5个变为8个。
 

', ], [ 'title' => 'longzihu', 'content' => '

龙子湖高校园区别称“龙子湖大学城”、“东大学城”,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占地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主要由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警察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等15所高等院校组成。因园区内规划有龙子湖,故称龙子湖高校园区。龙子湖高校园区主要由龙子湖工程和高校新校区两部分组成,龙子湖工程占地约2.73平方公里,由湖体和湖心岛向部分组成,湖心岛为普通建设用地,上规划有为高校配套服务的商场、超市、宾馆、招待所、影剧院等公共设施和学术交流中心、大型图文信息中心等公益性设施。高校园区内规划有龙子湖,取“望子成龙”之意。
 

', ], [ 'title' => 'yijiang', 'content' => '

弋江区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位于芜湖市南部,东起荆山河,南临漳河,与芜湖县、繁昌县毗邻;西濒长江,北依青弋江,与无为县、新芜区、镜湖区隔江相望,芜马、芜大高速公路及皖赣、宁铜铁路线穿境而过,境内设有铁路编组站,特别是沿江高速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交通优势。弋江区位于芜湖市中部,为芜湖市第二大区,是全市教育、文化、体育中心。截至2015年,弋江区区域面积232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32.8万辖火龙岗镇及弋江桥、中山南路、利民路、马塘、澛港5个街道办事处和南瑞社区,共29个居民委员会和21个村民委员会。弋江区是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是芜湖市规划建设中的新城区。2011年6月23日,撤销火龙岗镇,设立白马街道和火龙街道。全区辖7个街道:弋江桥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马塘街道、鲁港街道、火龙街道、白马街道,以及南瑞社区中心。截至2010底,弋江区辖5个街道和1个党工委:弋江桥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龙街道、白马街道和南瑞党工委。
 

', ], [ 'title' => 'wuhe', 'content' => '

五河县位于皖东北,以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五河口而得名。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设淮安军,置县五河口。面积1595平方公里,人口70.5万人,辖13个镇、2个乡。有“鱼米水乡”美誉的五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水稻、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绿豆、西瓜、蔬菜、酥梨、密桃、葡萄、苹果等,沱湖、天井湖、香涧湖水质优良,饵料丰富,无污染,具有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品种类多、品质好。沱湖螃蟹个大味鲜,远销港澳地区,天井湖银鱼曾为历史贡品,大青虾畅销上海、浙江和苏南地区。五河野鸭是近年来开发的绿色食品,以其独特的滋补养生功效,倍受青睐。
 

', ], [ 'title' => 'jinghu', 'content' => '

镜湖区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地处东经118°20’6″–118°29’37″,北纬31°8’51”–31°23’25″之间,总面积121平方公里。全区由中心城区和荆方地区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心城区位于长江东岸,青弋江北岸,东起海南渡社区边界经神山路–鸠江北路与鸠江区比邻,西至长江芜湖段,南至青弋江与弋江区相望,北至港一路,临鸠江区。荆方地区位于青弋江南岸,东起青弋江与芜湖县相邻,南隔荆山河与南陵县相邻,西至荆山河与芜湖县相望,北至青弋江与鸠江区相邻。镜湖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梅雨显著、光照充足、无霜期长。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芜湖市新芜区、镜湖区,设立新的芜湖市镜湖区。将原新芜区、镜湖区的行政区域和鸠江区的荆山街道以及湾里镇的广福、莲塘2个社区划归镜湖区管辖。镜湖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
 

', ], [ 'title' => 'guzhen', 'content' => '

固镇县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地处东经11702′-117036′和北纬33010′-33030′之间,属亚热带和暖温过渡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9℃,降雨量871毫米,日照2170小时,南北方大部分动植物均能在此繁衍生长。全县地势平坦,海拔16.0-22.5米,面积1371平方公里,耕地105.4万亩,现辖11个乡镇,227个村(居)委会,人口59.8万。县城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万人。固镇县有着丰富的资源:固镇县地多、粮多、饲草多,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山芋等,年粮食产量5亿公斤,油料产量2亿公斤,秸秆、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年可提供饲料用粮2亿公斤、植物秸秆6亿公斤、饼粕0.5亿公斤、滩涂地种草10万亩,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棉、烟草、畜禽、林产区,已形成了以棉花、花生、蔬菜、肉鸡、肉羊、肉牛、烟叶、林果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国家商品粮大县”、“全国油料第一大县”、“国家粮油基地试点县”、“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
 

', ], [ 'title' => 'wuwei', 'content' => '

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芜湖、铜陵市隔江相望,距省会合肥百余公里。距马鞍山90公里、距南京120公里、距杭州市300余公里。面积2433平方公里,她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是皖江开发开放的前沿,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文相亲。113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环绕东南,皖赣铁路斜贯东北,芜湖、铜陵两座大桥为无为插上了腾飞的双翼,筹建中的江北高速、庐铜铁路、无为长江大桥将再添一道绚丽的彩虹。无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棉花、油料、水产品总量跻身全国百强。其中,棉花年产量超百万担,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富饶的土地下还蕴藏着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资源。自然风光更是引人入胜,锦绣溪妩媚典雅,竹丝湖烟波浩淼,泊山洞鬼斧神工,西九华云蒸霞蔚,天井山白鹭翔集,处处风光无限,时时景色宜人。
 

', ], [ 'title' => 'huaiyuan', 'content' => '

怀远县地处皖北、淮河中游,始建于1291年。全县辖19个乡镇、365个行政村,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396平方公里,总人口127.7万人。怀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虞时代,怀远就是涂山氏国的聚居地,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涂山—白乳泉风景区现为安徽省重点旅游风景区,拥有禹王宫、白乳泉、启母石、卞和洞等名胜古迹。民间艺术花鼓灯蜚声海内外,素有“东方芭蕾”之称。怀远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发达。县城坐落于荆山、涂山脚下,涡河、淮河汇合处,距蚌埠机场仅10余公里。津浦铁路从东侧经过,206国道、307与225省道和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淮河、涡河等九条河流并列其间,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怀远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我县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降雨量900mm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宜人。花岗岩、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优质石灰石储量6.3亿吨、铁矿储量500万吨。这里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安徽省杂交稻制种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盛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鱼、螃蟹、畜禽等。怀远石榴、白莲坡贡米、纯王杂交稻种、许桥西芹、芡河螃蟹、五岔烧全鸡等名牌农产品享誉全国,倍受市场青睐。
 

', ], [ 'title' => 'nanling', 'content' => '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纬30°38′~31°10′,东经117°57′~11830′。东界宣州市,西连铜陵、青阳县,南靠泾县,北邻芜湖、繁昌县,东北隔青弋江与芜湖县、宣州市相望,西北同繁昌、铜陵县毗邻,东南和宣州市、泾县交界,西南与青阳县相连。南陵物产丰饶,盛产稻、油、棉、茶、桑等农作物,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县之一。现有耕地33867公顷,水域9334公顷,宜林山场37333公顷。南陵优质米、特种产品、名贵药材凤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地下蕴藏丰富的铁、铜、白云石、大理石、煤、水泥灰岩、矿泉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 ], [ 'title' => 'bangbu', 'content' => '', ], [ 'title' => 'wuhuxian', 'content' => '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古称鸠兹,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县。县境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县,东北与当涂县交界,西北毗邻芜湖市,处于安徽省“沿边”(沿浙江、江苏)、“沿江”(沿长江)发展战略的结合点。芜湖县交通发达。境内青弋江直通黄金水道长江,皖赣铁路穿越县城,104省道与205国道在县境西面交会,芜宣高速(芜湖—宣城)、芜马高速(芜湖—马鞍山)已建成通车,铜南宣高速(铜陵—南陵—宣城)、芜雁高速(芜湖—高淳)即将开工建设,四条高速在县域东西南北都设有出入口,这一独特的优势,构成了芜湖县到江浙地区的3小时高速公路网络。县城湾沚距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仅两小时车程。
 

', ], [ 'title' => 'baohe', 'content' => '

包河区,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于2002年合肥市区划调整时成立,位于巢湖北岸,合肥东南迎风口,襟“五河”而带“一湖”。全区区域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0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2个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2011年常驻人口81万,是合肥市四个城区中面积第一大区、人口第一大区。区域内汇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省广电中心、省图书馆、省体育馆、安徽大剧院、中国包公园、卫立煌故居等一批文体机构和名胜古迹。因辖区内的包河景区而得名,因北宋名臣包公故里而闻名,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徽全省44个城区之首,相继获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团建先进区、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区、全省低保工作先进区、全省抗雪防冻救灾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区、全市信访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为全省经济实力“第一城区”。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 ], [ 'title' => 'fanchang', 'content' => '

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南岸,介于北纬30度37分至31度17分,东经117度58分至118度22分之间,面积615平方公里。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县域西南向东北川流不息,峨溪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版图近似弯月,镶嵌在美丽的长江之畔。繁昌地势西南高面东北低,地貌类型多样,山、圩、洲、滩兼有,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一般在400米以下;北部和东部为平原,海拔7—30米。繁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地质勘探境内拥有金属、非金属、燃料、化工、冶金辅助材料等七大类34种矿产品。其中,金属矿产有铁、锌、铜、金、银等;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沸石、瓷土、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紫墨玉、砖瓦粘土等;燃料有煤、泥煤、天然气;化工原料有硫、硫铁矿、石膏、重晶石等。
 

', ], [ 'title' => 'wuhu', 'content' => '

芜湖位于安徽东部、濒临长江,脉连黄山、九华山,素为“皖南的门户”。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3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0万人。年均温约16摄氏度,年降水量1169.8毫米。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有240万年前亚欧人类活动遗址“人字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青铜文化发祥地“大工山古铜冶遗址”、全国重点寺庙“广济寺”、中国第一座城隍庙遗址等名胜古迹。现为国家级开放城市、国家对外籍轮开放港口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景观:繁昌窑遗址广济寺赭山公园
 

', ], [ 'title' => 'huaishang', 'content' => '

淮上区是安徽省蚌埠市下辖区,位于蚌埠市区北部、淮河以北,成立于2004年3月,东与固镇县的王庄镇接壤,北与固镇县的新马桥镇毗邻,西与怀远县魏庄镇和五岔镇相连,南以淮河为界,与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隔河相望。截至2014年底,淮上区总面积412平方公里,总人口26.8万人,辖5镇2社区。 [1-2] 2013年,淮上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沫河口12亿元),比2012年增长15.5%。淮上区处于北京至福州、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区内拥有曹老集铁路货运站和淮河货运码头。淮上区的地表水以淮河为主,小水系除北淝河外,均为河湖结合类型,河短,水流量小,干旱年份常见断流。地下水基本上属入渗蒸发型,周围地形产生的侧面补给量很小。
 

', ], [ 'title' => 'shushan', 'content' => '

蜀山区,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区名取自城区内唯一的一座山——大蜀山,位于合肥市西南部,东以金寨路与包河区为界,北以环城西路和南淝河与庐阳区为邻,西南两面与肥西县接壤。是合肥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城市西部组团核心城区和西部门户城区。2015年,蜀山区下属3个镇、8个街道、1个蜀山经济开发区,辖61个社区、30个行政村,总面积634平方公里,总人口104万人。区域内座落着国家级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政务文化新区。是一个以科技文化教育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高效社会服务为引导,极具发展活力的新兴城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全国科普教育先进城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区”、“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老年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三连冠等17项国家级桂冠。
 

', ], [ 'title' => 'luyang', 'content' => '

庐阳区,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是省会合肥的核心城区,是合肥老城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位于合肥市区中心和北部,庐阳区以合肥老城区为主体,向西北延伸与长丰县、肥西县接壤。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四季分明是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城区。区域面积1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其中,户籍人口48万),现辖9个街道、1乡1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庐阳工业区) [1] 。庐阳区是全省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张辽威震逍遥津”古战场,曹操点将“教弩台”,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故居等。201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2012年被安徽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安徽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市、县(市、区)”。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 ], [ 'title' => 'yuhui', 'content' => '

禹会区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蚌埠市西部、淮河南岸。东以朝阳路、燕山路、蚌西路与蚌山区为界,西、北以淮河分别与怀远县、淮上区相连,南与凤阳县、淮南市接壤。总面积313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截至2014年12月,禹会区辖9个城市社区。另辖长青乡、马城镇两个乡镇、涂山风景区,共39个行政村。2013年,禹会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5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1.4%。禹会区拥有淮河闸4A级水利风景区、天河、涂山、张公山、黑虎山等自然景观和禹墟、禹王宫、钓鱼台等历史文化遗迹。
 

', ], [ 'title' => 'yaohai', 'content' => '

瑶海区,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合肥市主城区东部,东接肥东县,西、南滨南淝河,北邻长丰县、新站区,辖11个街道、1个镇、1个开发区,主管区域面积70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90万。合徐、合宁、合芜等高速公路贴境而过,安徽汽车客运枢纽站、安徽邮政枢纽和合肥火车站等座落区内,南淝河水运通道通江达海,区内路网四通八达。近年相继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青年中心建设示范区等2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瑶海法院荣获全国模范法院称号,瑶海区和平路街道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等。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 ], [ 'title' => 'bangshan', 'content' => '

蚌山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属于蚌埠市中心城区,是蚌埠市政治、文化中心。原名中市区,2004年经区划调整后,更名为蚌山区。蚌山区东接龙子湖区,南连凤阳县,西界禹会区,北邻淮上区。截止至2013年,蚌山区幅员面积83.08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个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常住人口为334426人(户籍人口为21.8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0.57%。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苗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21个少数民族,5233人,其中回族人口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6%。蚌山区为省级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先进区,获得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法制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蚌山区地势总体较为平坦,略有起伏,为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含有丘陵的倾斜平原。平均海拔高度32米。淮河是蚌山区的主要水系,在蚌山区的流程西至朝阳公路大桥,东至淮河老铁路桥,长1840米;境内还有张公山湖、龙子湖、迎河等水系。
 

', ], [ 'title' => 'lujiang', 'content' => '

庐江距安徽省合肥市南70km,北临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庐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县志》记载,庐江“汉名舒,属庐江郡,隋初皇置庐江县”,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滋育了大批英才,三国名将周瑜、清朝海军提督丁汝昌,独领风骚,名垂青史。庐江自古有“鱼米之乡”美誉。全县耕地104.8万亩,年产粮食50万吨以上,油料4.8万吨左右,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林业面积52万亩,茶园、果园面积4万亩,年产干茶320吨;水产养殖面积15.8万亩,水产品产量3.8万吨;生猪饲养量为45万头,家禽饲养量2000万只,为全省重点产茶县、水产基地县和商品猪准基地县。庐江素有“地下聚宝盆”之称。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的有铁、硫铁、铜、矾、铅锌、紫砂、石灰石、高岭土、钾长石等28种,其中铁矿石储量10亿吨以上,占全省1/4,平均品位35%,罗河铁矿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硫铁矿2.2亿吨;明矾石1.5亿吨,居全国第二位。龙桥铁矿、大包庄硫铁矿等项目已纳入国家项目库。
 

', ], [ 'title' => 'yongan', 'content' => '

位于闽中偏西,因境内九龙溪与巴溪汇合于城区西,形似燕尾,故别名“燕城”,市标为“群燕腾飞”雕塑,市树为香樟,市花为含笑。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森林资源集存量大,森林覆盖率达83.2%,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矿产资源颇具特色,现已探明的矿种有41种,其中石灰石储量4.6亿吨、无烟煤2.6亿多吨,均居全省前茅,重晶石储量1899万吨,列全国第三位。水力资源潜力极大。境内发现温泉出露点7处,大多为低矿化淡水,水质优,易开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级风景区桃源洞—鳞隐石林,桃源洞系国家水利风景区,其景点“一线天”全长120米,被誉为全国之最,鳞隐石林被誉为“东南奇秀”,有我国第二大石林之称;有被誉为“绿色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宝岩;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俗文化活化石的青水“大腔戏”,有享誉东南的吉山抗战文化遗址;有堪称清代建筑艺术瑰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槐南安贞堡等一系列古民居;有省级九龙竹海森林公园;有变化莫测的普禅山风光、度假消暑的天然胜景九龙湖,还有明代古迹贡川驸马城等。
 

', ], [ 'title' => 'jianyang', 'content' => '

朱熹故里建阳市位于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历史上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是“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远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繁衍、生息。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建平县。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宋代以来麻沙、书坊雕版印刷全国闻名,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有“图书之府”美称。建阳市人杰地灵,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是建阳童游人建阳名胜古迹有革命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32处、古建筑12处、古墓6处、古石刻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建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静风多,温差大,雨季集中。境内满目青山,层林叠翠,森林覆盖率75.1%,各种林副产品如松脂、笋、香菇等十分丰富。
 

', ], [ 'title' => 'chaohu', 'content' => '

巢湖,古称南巢。地处皖中,襟湖带江,是安徽“金三角”的腹地,素有“东方日内瓦”之誉。面积: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人口:总人口453万人。巢湖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其地山环水秀,风光迷人。820平方公里的巢湖,烟波浩渺,帆影迷离,山色湖光,交相辉映;湖中央有姑山,姥山两个岛屿,被誉为“两颗宝石”。矗立于湖心的姥山岛,面积0.86平方公里,古有望儿塔、圣妃庙,今建娱乐城、度假村,来此游览犹如进入“虚幻梦境”、“世外桃源”。中庙(汉),傍湖凌空而建,与姥山岛隔水相望,称“湖天第一胜景”。湖四周有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有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称“四块翡翠”,还有仙人,紫薇,王乔,华阳,伯山五大溶洞。巢湖地区环湖襟江,经过几年来的着力开发,目前全区已建成并开放10余处旅游景区、景点,拥有30多家旅游宾馆、星级饭店和多家旅行社,隆重推出”巢湖水上浪漫游”、”糊岛娱乐休闲游”、”温泉保健度假游”、”牡丹花观赏节”等特色旅游项目。现已开通了上海、南京、合肥至巢湖的旅游线,融入华东和国际旅游网。景观: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枣巢湖,方圆800里,是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它烟波浩渺,白帆点点,宛如一只碗夹在长江和淮河之间。湖中央有姑山,姥山两个岛屿,湖四周有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和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仙人,紫薇,王乔,华阳,伯山五大溶洞。这些天然奇观,点缀着巢湖沿岸,犹如“众星捧月”,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山水画。
 

', ], [ 'title' => 'youxi', 'content' => '

尤溪是福建省中部的一个山区大县,素有“闽中明珠”之称。始建县于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是全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食用菌生产十强县和全省水电装机容量最大县,是“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是一块充满商机与孕育希望的投资热土。尤溪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森林、水力、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全县森林覆盖率74.2%。境内溪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明并可供开采的矿产有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铅锌、金、银、铜等28种,其中梅仙铅锌矿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矿,黄金矿也有比较大的开采价值。传统特色农业有一定规模,盛产珍稀食用菌、茶叶、绿笋、笋干、金柑、芦柑、银杏等名特优产品。“尤溪金柑”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 [ 'title' => 'feixi', 'content' => '

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省会合肥西南,地跨江淮流域之间,临肥水之南,滨巢湖西岸。地理坐标:东经116°40’52”-117°21’39”,北纬31°30’22”-32°00’21”;东连合肥市郊区,隔巢湖与肥西县、巢湖市相望;西与六安县拉壤;南沿丰乐河与舒城县、庐江县为邻;北抵寿县、长丰县。县境西宽东窄,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流域1583平方公里,淮河流域585平方公里;另有巢湖水面100平方公里。区位优越,是合肥市辖三县之一,县城距合肥市中心仅17公里,全省第一家县级工业园区­­——桃花工业园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部分。交通便捷,沪蓉、合宁和正在建设中的合六高速公路以及206国道、312国道、合铜公路穿境而过,宁西铁路、合九铁路贯穿全境,骆岗机场距县城12公里,派河、丰乐河经巢湖通达长江,铁路、公路、水路、机场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县内电力充沛,通讯发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 ], [ 'title' => 'pucheng', 'content' => '

浦城县是福建省最早置县的五县之一,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古闽越文化发源地。评为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猫耳弄山商代古窑群遗址,为中国早期陶器制造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浦城于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县,至今已有1811年。县境内山水秀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浮盖山、匡山、九石渡等为著。历史名人江淹、陆游、朱熹、徐霞客、林则徐等曾在浦城工作和生活,谱写了大量广为流传的佳作。是三省结合部,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1%,是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境内山延两脉、水注三江。县境西北为武夷山脉的延伸,东北则为仙霞山脉的延伸。浦城属三江源头之一,境内溪水分别流入闽江、长江和钱塘江。
 

', ], [ 'title' => 'shaxian', 'content' => '

沙县位于闽中偏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南平和三明市之间,闽中重要的交通枢纽。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侯,四季分明,春秋平分,冬长夏短,干湿明显。森林覆盖率77.51%,森林蓄积量1084万立方米,毛竹林地2.8万公顷,毛竹立竹量达6000万株。矿藏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已发现具有一定储量和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石灰岩、钾长石、黏土、高岭土、石英石等。河流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沙县为闽中古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建县,1500多年来始终作为独立的县级建制运行,文化底蕴深厚,中原古风遗存,民智开发较早,经商者众多。沙溪因宋代名相李纲燕游而得太史溪之名,两岸风光旖旎,拥有两处省级风景区-七仙洞风景区和淘金山风景区,其中淘金山卧佛堪称华夏第一。
 

', ], [ 'title' => 'wuyishan', 'content' => '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武夷山通常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千米的小武夷山,称福建第一名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一览无余,其间更有距今约3800年前高插于悬崖峭壁之上的船棺,令人叹为观止。武夷山是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自古山以水秀,而武夷之水精华在九曲溪。九曲全长约15华里,溪水碧清,曲曲弯弯,如玉带盘绕群峰。山回溪折,折复绕山,环结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武夷山风景区还有双竿竹、方竹、建兰等罕见的竹木、奇异的花卉、稀有的鸟兽和名贵的药材,特别是这里盛产的色艳、香浓、味醇的武夷岩茶,以其“药饮兼具”的功效,名扬四海。
 

', ], [ 'title' => 'feidong', 'content' => '

肥东地处江淮之间,居皖中腹地,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的东大门,东望南京,南滨巢湖,地理位置优越,声称“吴楚要冲、包公故里”。全县总面积2211平方公里,人口106.7万,辖18个乡镇、3个开发区。肥东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光照充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小麦、大豆、山芋等,全县已形成“南渔、北畜、东果、西菜、中禽”的特色农业格局。肥东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合宁(312国道)、合巢芜、合徐高速公路和合蚌、合浦、合马三条省级干线以及淮南铁路、在建的宁西铁路、合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水运经巢湖直达我县,合肥骆岗机场距县城店埠仅17公里,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良好区位条件。
 

', ], [ 'title' => 'shaowu', 'content' => '

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通行闽赣方言邵武话。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省重点林区县和四大林产品中心之一,莲子、绿茶生产基地。农副产品有稻米,柑橘,香菇、笋干、油茶籽、油桐籽、松脂、板栗、棕片、紫胶、土纸,特产药材使君子,关心峰茶著名。素称“铁城”,为八闽屏障。市区宝严寺大殿保留着唐、宋、明建筑艺术特征,1932年谭震林、罗炳辉率红十二军于此成立县苏维埃政府,现为市博物馆。“沧浪阁”系为纪念严羽而修建,李忠定公祠现为李纲纪念馆。熙春公园为著名游览地。东郊乌坂城(现存遗址)为汉闽越六古城之一,北郊越王村,相传闽越王无诸曾在此筑台阅兵。西部与江西黎川交界的黄士关,自古为闽赣交通孔道。古迹游览地还有闽北仅存的清真寺,南源寺、四都宋窑址、牛公山灵杰塔,天然植物园鸡公山天成岩、萨魔山,誉称“五台胜境”的道峰山,福建首座县(市)级民情风俗馆。
 

', ], [ 'title' => 'mingxi', 'content' => '

明溪县位于福建西北部,、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省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林区县之一。城西郊王坊北斗岩有东晋时的陨石大星窟。城北玉虚洞(滴水岩)游览区的古洞幽径、摩崖石刻、钟乳石笋、亭楼殿堂、清泉烟波,构成了奇景仙境,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其为“武夷三绝”之一。聚龙寺庙宇宏伟,香火不断。龙湖“龟山挺秀”、大岭头“雪峰营垒”、坪埠“觉林梵地”、南山“狮塔标奇”、东门“白沙夜月”皆为胜境。城南有商周文化遗址。明溪是全国四大蓝宝石产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品位高、储藏量大、蓝宝石质量好、品种多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 ], [ 'title' => 'changfeng', 'content' => '

长丰县位于合肥市北部,东与定远县、肥东县接壤,北与淮南市交界,西与寿县、肥西县毗连,南与合肥市庐阳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为邻。县城水湖镇,南距合肥市区70公里。

长丰县属新建县。196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分别从寿县、定远、肥东、肥西4县边缘划出部分地区设置长丰县,隶属合肥市,是全省第一个市辖县。因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清代寿州长丰乡而得名。取“长丰”为县名,也寓意“长治久安,人寿年丰”。

长丰县地处江淮丘陵北缘,地势东、南部稍高,西部较低,平均海拔50米。横贯县境中南部的江淮分水岭,岗峦迭宕起伏,将全县分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南水入江,北水归淮。西部的瓦埠湖畔和东北部的高塘湖畔,土地平旷,水岸曲折,属淮河滩地平原,自古以来就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 ], [ 'title' => 'guangze', 'content' => '

光泽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有保存完好的商周文化遗址。北宋太平兴国4年(公元979年)建县,距今已1028年。宋元时期的“李氏七贤”享誉理学界。清人何秋涛所著《朔方备乘》,是我国考据边境很有价值的著作。光泽是光荣的革命老区,1933年2月成立中共光泽县委,1930年—1937年是中共闽赣省委机关所在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是南方重点林业县。列入“双世遗”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28万亩原始森林和10万亩森林缓冲区在光泽境内。境内111条大小河流纵横,水力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名扬海内外,主要有花岗岩、萤石、钾长石、高岭土等。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和二级标准,适宜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食用菌、梨、茶叶、笋、中药材、油茶种植有很好的基础。名胜古迹众多,诸如珍贵的商周时期历史文物古迹,闻名的革命历史胜迹等不下30处。主要游览资源有大武夷天池、乌君山景区、神山景区、白云山景区、商周古文化遗址、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九关十三隘等。
 

', ], [ 'title' => 'jianning', 'content' => '

建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中国“白莲之乡”。农副产品有稻米(“均口糙”闻名)、莲子(特产“建莲”)、笋干(溪源“闽笋”最佳)、木材、毛竹、香菇、茶薪菇、烟叶、茶叶、松脂、油茶籽(特产红花油茶籽),黄花梨、黄桃、猕猴桃、药材等。工业有造纸、电机、印刷、化工、食品、酿酒、农机修造、陶瓷、针纺、森林采伐等门类。城区“朱毛红军楼”(溪口天主教堂)是红军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前委旧址,毛泽东、朱德旧居。还有中华苏维埃军委旧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周恩来旧居(白楼),闽赣军区司令部旧址、叶剑英旧居(下丁家屋)。万安桥(“红军桥”)是第二次反“围剿”胜仗纪念地。金铙山景区有龙潭飞瀑、金铙晴雪、石燕岩、仙人池等景,天台山有天池水、云坞庵诸胜。客坊龙门山白云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游此寄读,神宗皇帝赐“白云崇圣寺”匾额。
 

', ], [ 'title' => 'hefei', 'content' => '

合肥市,古称庐州,又名庐阳,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总面积7266平方公里,人口425.9万。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既多现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处于中纬度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极端最低气温-20.6℃,极端最高气温3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间。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总之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合肥市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秦、汉在此设郡县,明、清为庐州府治,民国时为安徽省省会,如今已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合肥素有“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的美名,其环城公园便修建在合肥古城墙的基础之上,沿着起伏的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绿林带及护城河,精筑而成。环城公园总长约达9公里,分为六个景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银河景区;湖峦相映、水碧枫赤的西山景区;林木葱茏、芳草常青的环北景区。这样的环城公园无城墙之隔阂,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风光。
 

', ], [ 'title' => 'xuancheng', 'content' => '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全市总面积12340平方公里。现辖宣州区、宁国市和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5个县。宣城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等特点。全区年平均温度为15.6℃,最热月平均28.1℃,最冷月平均2.7℃,气温年较差25.4℃,气候变化温和。,湿润气候区。雨量丰沛,年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间,气候湿润温和,无霜期长达8个月。宣城资源丰富。宣纸、宣笔、徽墨“文房三宝”和绩溪古建筑、饮食文化,代表了“徽文化”的最精彩篇章;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达50余种,其中萤石、石棉、石墨等,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极高。敬亭绿雪、涌溪火青、瑞草魁等高档名优茶,以及山核桃、蜜枣、板栗、银杏、青梅、笋干等都是宣城享誉全国的名贵特产。泾县是传统的“中国宣纸之乡”,郎溪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称号,广德县被林业部命名为“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宁国市被誉为“中国元竹之乡”和“中国山核桃之乡”。旅游景点众多。敬亭山素有“江南诗山”之称,太极洞自古即为“天下四绝”之一,国家级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及“中国鳄鱼湖”举世无双,太平湖水清山秀,风光旖旎,与桃花潭交相辉映。新四军军部旧址驰名中外,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气势恢宏。胡氏宗祠、王稼祥故居、胡适故居等大量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遍布全市各地。
 

', ], [ 'title' => 'shunchang', 'content' => '

顺昌地处福建西北,闽江上游,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2000多年,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聚居。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建县。气候宜人、山水优美。顺昌地貌以低丘陵为主,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80.2%,是有名的“林海粮仓果乡”,国家南方重点林区、商品粮基地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杉木之乡,是省毛竹生产基地县、食用菌生产基地县、水果生产重点县。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水系发达,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矿产丰富,已探明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种25个、矿点127个。灵秀山水造化自然神奇,顺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以华阳山、宝山为中心的景区,北靠武夷山,西邻泰宁金湖、将乐玉华洞,是闽西北绿色三角旅游带和南平大武夷生态旅游圈中的重要风景名胜。华阳山的飞瀑流泉、怪石异洞、珍木奇藤,素有“中华生态藤园”之美誉,是休闲避暑、陶冶性情的好去处,以及田园风光、畲族风情,让人留连忘返;宝山风景秀丽,胜迹无数,万亩翠竹、千年银杏、奇峰怪洞、幽谷悬瀑、云海佛光蔚为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国内唯一的元代砂岩全仿木石构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大殿屹立其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闪现其间。“山奇水美绝天下,此地一游不言归”。青山绿水留下游酢、杨时、朱熹等理学大师的足迹。彭德怀、滕代远、毛泽民、项南等革命先辈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
 

', ], [ 'title' => 'fujian', 'content' => '', ], [ 'title' => 'congyang', 'content' => '

枞(zōng)阳,古称宗子国 ,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毗邻;北与芜湖市无为县、合肥市庐江县两县接壤;东与铜陵郊区交界,南与池州贵池区隔江相望。枞阳县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截至2017年底,枞阳县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下辖18个镇、4个乡,户籍总人口97万。2017年,枞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0.8亿元。枞阳县有浮山风景区、白云岩、大青山、岱鳌山、旗山、望龙庵、陈氏宗祠、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等名胜古迹。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方以智、“桐城文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及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外交家黄镇、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美学家朱光潜等著名人物。
 

', ], [ 'title' => 'yanping', 'content' => '

延平区(古属延平府南平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西溪汇合处。介于北纬26°15′-26°52’,东经117°50′- 118°40’之间。总面积2659.7平方千米。人口40万人(2006年)。城区等部分地区通行南平话(属北方官话方言岛),其他地区分别通行闽东语、闽中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地处闽中大谷地最低处,东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以中山为主,南部以中低山为主,西部为低山丘陵。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3℃,年降水量1669毫米。为南方三大杉木产区之一。有沙溪口、里村、吉溪、峡阳等水电站。鹰厦、外福、横南铁路过境并设站,316、205国道于境内交会,闽江、建溪、富屯溪、沙溪可通航,为省内水陆交通枢纽。茫荡山自然保护区设境内。名胜古迹有南剑州重建州学记碑、九峰山、明建双塔。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县级建阳市撤市设区,南平市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延平区八一路439号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具体待2018年底实施)。
 

', ], [ 'title' => 'yian-2', 'content' => '

义安区隶属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紧临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介于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东接繁昌、南陵,南邻青阳、贵池,西北隔江与枞阳、无为相望。距省会合肥仅152公里。2017年,义安区辖6个镇、2个乡,总面积845平方公里。2016年,户籍人口290932人(常住人口25.5万)。2016年,义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93亿元。义安一名始现于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是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采冶历史迄今已有三千年,境内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木鱼山古矿冶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江南解放第一县城。 [1] 共探明金属、非金属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其中金、银、硫铁矿、石灰石等探明储量占安徽省的70%,是全国重点产金县区之一。凤丹、白姜等名特优农产品,先后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义安区有2条高铁(京福高铁、宁安客专)、2条铁路(沪铜铁路、铜九铁路)与3条高速(京台高速、沪渝高速和铜南宣高速)穿境而过。铜陵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公铁大桥贯通南北,直达省会合肥。城区距九华山机场仅20余公里。坐拥长江黄金水道60余公里,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万吨海轮进江终点港,该区还是通往皖中南旅游胜地九华山、黄山的重要门户之一。
 

', ], [ 'title' => 'nanping', 'content' => '

南平是福建的北大门,俗称”闽北”,地处武夷山脉东南侧、闽江上游,东经117°00’-119°25’,北纬26°30’-28°20’,西与江西接壤,北与浙江毗邻。闽北地灵人杰,名流辈出。历史上出将入相的有17位,如李纲、真德秀、杨荣等。著名理学家朱熹一生71年有40余年时光是在闽北度过。闽北在历史上曾享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勤劳智慧的闽北人民发明了中国印刷史上最早出现的顺昌竹纸和先进的建阳麻沙雕版印刷技术,制造了在中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窑黑釉瓷器,并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制茶工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南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9.3℃,无霜期268天,年降雨量1660毫米。闽北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着力开发的茶艺、修学、朱熹遗址考察、古陶瓷、森林浴、科考、拖屋车、民俗等10多项专项旅游,引起了海内外旅游者的极大兴趣。景观:有武夷山、杉岭、仙霞岭、鹫峰山四大山脉。
 

', ], [ 'title' => 'jianou', 'content' => '

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和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陆游、辛弃疾、李纲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海拔1822米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建瓯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御焙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还有东岳庙、圆通寺、宋朝理学家朱熹主持开凿的艮泉井等名胜古迹,其中东岳庙和北苑御焙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title' => 'sanyuan', 'content' => '

三元区(古属延平府沙县、永安县、汀州府归化县)明代中期即为闽中重镇。位于三明市区西南部,东与梅列区相连,西与永安市毗连,南与大田县交界,北与明溪县接壤。介于北纬26°5′,东经117°5′之间。全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倾斜,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的汇水区,沙溪河谷梅列盆地为市区,海拔最高1500米以上。境内沙溪等5条河流汇于沙溪河。鹰厦铁路,南三龙铁路,205国道,102、212省道,福银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三元区境内格氏栲自然保护区为原始森林公园。通行闽中方言永安话。宋时乃为沙县二十二都的一个小村庄,直至明代中叶才辟墟设镇,明清设三元里,民国后设三元镇。民国28年,从沙县划出设立三元特种区。民国29年,增划毗邻的沙县、明溪、永安县部分地方设置三元县,三元镇改称三民镇。1950年解放时仍称三民镇,属三元县梅列区所辖。1954年,三民镇改称城关镇,仍属梅列区。1956年,三元、明溪两县合并,各取冠首一字,故称三明县;1959年2月,成立三明人民公社,下辖城关、中村、莘口、岩前、雪峰、盖洋、夏阳、胡坊8个农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城关人民公社管委会改为城区办事处,下辖城关、列东、列西3个分社;1963年,与明溪县分开建置,改称三明市,隶属三明专员公署;1970年地辖三明市下属城区办事处与陈大、岩前、莘口、中村4个公社管委会和荆西镇政府。198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原地辖三明市改为省辖市,设置市辖县级三元行政区。
 

', ], [ 'title' => 'tongguan', 'content' => '

铜官区,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位于铜陵市西南部,以境内铜官山得名。东、东南连郊区,西与枞阳县隔江相望,北接铜陵县。是铜陵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铜官区总面积98.1平方千米。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的丘陵地势。截至2016年,铜官区下辖1镇、1街道。截至2017年末,铜官区户籍人口36.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4.1106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75113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6209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0.1:48.9:51.0,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分别为48.2%和51.8%。截至2016年12月,铜官区辖1镇:西湖镇,1街道:东郊街道,23个区直管社区。区政府驻乌木山社区木鱼山大道666号。区直管社区(23个):井湖社区、五松社区、映湖社区、人民社区、梅塘社区、官塘社区、幸福社区、学苑社区、阳光社区、友好社区、螺蛳山社区、露采社区、鹞山社区、金口岭社区、朝阳社区、滨江社区、金山社区、横港社区、狮子山社区、立新社区、铜霞社区、凤凰山社区、翠湖社区。
 

', ], [ 'title' => 'zhenghe', 'content' => '

为南平市辖县,工业的主导产业有电力、酿造、水泥、化肥、木材加工等。农业主产稻谷,特产有蛇药、银针白毫茶、杨梅、雪梨等。年均温1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1780毫米。水能资源丰富,有硫铁、水晶、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有宝岩、佛子岩、护国寺、奖山等一批名胜古迹。纪念地有明代矿工起义旧址锦屏、闽北独立师洞宫山会师处等。
 

', ], [ 'title' => 'meilie', 'content' => '

梅列区(古属延平府沙县)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北部、三明市西北部,东北与沙县接壤,西北与明溪县毗邻,南连三元区,介于东经117°28′—117°48′,北纬26°12´′—26°25′之间。区域总面积353.8平方千米。梅列古称“尾历”,至清,商人疑“尾历”有“末日”之嫌,以方言谐音将“尾历”改称“梅列”。梅列区是三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所在地,是三明市核心区域。截止2016年,梅列区下辖3街道、2镇,户籍总人口14.3970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9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4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5.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6.5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按现价计算)为1.79:50.99:47.21。梅列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瑞云洞风景区、麒麟春晓、栲林幽韵、瑞云紫烟、斑竹秋月、正顺凝紫、龙泉烟霞、黄坑温泉、虎峰牧云等景点。梅列区,唐末宋初方言称“尾历”。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建筑城堡,称“历安堡”。清代商人疑“尾历”有“末日”之嫌,不利经商,故以方言谐音将“尾历”改称“梅列”。今之梅列即指三明市区梅列区辖境范围。梅列区位于福建省中西北部、三明市西北部。东北与沙县接壤,西北与明溪县毗邻,南连三元区,介于东经117°28′—117°48′,北纬26°12´′—26°25′之间。东西长约31.7千米,区域面积353.8平方千米。
 

', ], [ 'title' => 'songxi', 'content' => '

松溪县地处福建省北部边陲,建置于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全县公路四通八达。松溪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古越先民在这里定居生活。相传,春秋时欧治子来到松溪,铸炼出”天下第一剑”湛卢宝剑。朱熹曾在湛卢建”吟室”,讲学授徒。源于民间的松溪版画,已成为中国版画艺术殿堂的一朵奇葩。松溪县是闽北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松溪地处丘陵地带,境内溪流纵横,自然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位于县城南面十公里处的湛卢山,海拔1230米,因欧冶子曾在此山铸成”湛卢剑”而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山。全山方圆六十余公里,气势宏伟,时有云雾飘忽其上,景象瑰丽秀美。山上有清凉寺、欧冶洞、剑池等三峰十六景,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松溪为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足,光照丰实,四季分明,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70.7%,矿产资源丰富,有花岗石、大理石、钨、磷、莹石等20多种,水力理论蕴藏量丰富。松溪县自古以来就是产粮区。
 

', ], [ 'title' => 'tongling', 'content' => '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东距芜湖市80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公里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贵池区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距省会合肥市120公里,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冬季气温前高后低,降水除一月份异常偏多外,其它月份偏少;春季气温偏高、雨水前少后正常;夏季雨少气温偏高;秋季前期降水少气温高、后期降水多气温低。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27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约42.5公里,东西最宽约40.6公里,市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宽约5公里、长20公里的带状地形。铜陵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等,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灰硅岩、膨润土、铅锌矿、珍珠岩、钾长石、石英石等,也有一定储量。景观:铜陵市旅游资源丰富。在二十几处人文和自然景观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处。其中,铜文化特色尤为明显;铜陵牡丹(亦称“凤丹”)与洛阳、荷泽牡丹齐名;养育的“江豚”等珍稀动物世所罕见。安徽省六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的“铜陵青铜文化节”新颖独特,魅力无限。
 

', ], [ 'title' => 'datian', 'content' => '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简称“岩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设县。自然实体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属山区丘陵地带,山峦蜿蜒,高峰峻立,沟涧密布。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最高处为南端的大仙峰,最低处为北部的文江溪下游河谷,。境内溪流纵横,河网密布,是闽江、九龙江、晋江三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之一。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 ], [ 'title' => 'lieshan', 'content' => '

烈山区,隶属于安徽省淮北市,截至2007年,烈山区总面积388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人,全区辖4个街道及3个镇:临海童街道、百善街道、任楼街道、杨庄街道、烈山镇、宋疃镇、古饶镇。烈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高岭土、石灰石、铝、铁、铜等,开发起步较早,淮北煤田第一口矿井就建于烈山。名胜古迹有西汉竹县城遗址、唐初诸阳县城遗址以及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早期裴里岗文化遗址,龙脊山自然风景区、南湖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化家湖等。荣获“中国土地复垦示范区”、“全国经果林建设百强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安徽省平安县(区)”和“南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 ], [ 'title' => 'dingyuan', 'content' => '

定远县地处安徽省东部,是皖东地区第一大县。国土面积2998平方公里,耕地246.9万亩,人口93.8万,辖22个乡镇,253个行政村。定远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接滁州,西邻淮南,南依合肥,北连蚌埠。近入南京、合肥都市圈,远融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定远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农产品主要有粮食、油料、水产品和肉类等,还盛产棉花、烤烟、大蒜、薄荷等经济作物。尤其是“定远猪”、“定远麻鸭”深受全国各地欢迎。油料总产进入全国前6名,居安徽第一位,粮食成为全国百强县之一,居全国第27位。
 

', ], [ 'title' => 'xiangshan', 'content' => '

相山区是淮北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小城镇,2000多年来,历代王朝分别在此设郡建县,因境内有相山而得名。相山区是安徽省淮北市主城区,是淮北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相山区地处淮海经济区复心,南接长三角,北连渤海,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相山区平原广袤,属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地下水储量为11570立方米,生物种类繁多。相山区十个街道办事处,23个行政村、55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41.7平方公里,人口47万(2010年),其中农业人口6.8万,2012年,生产总值90.8亿元,增长18.1%,有十三个景点,历史名人有蹇叔、桓谭、刘开渠。相山区是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是国家级园林城市。
 

', ], [ 'title' => 'mingguang', 'content' => '

明光市(原嘉山县)位于皖东北部边缘,南枕江淮分水岭,与滁州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五河县接壤,东与江苏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为定远、凤阳两县。全市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境内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明光市境内岗丘起伏,湖泊纵横,山清水秀,景致怡人,这里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火山口-女山;有淮河三峡之一的浮山峡;有素以”千岛湖”之称的分水岭水库和旅游度假胜地林东水库;女山湖、七里湖相连,蜿延百里,并与淮河、洪泽湖相通,湖光山色,令人留连忘返。
 

', ], [ 'title' => 'duji', 'content' => '

杜集区隶属于安徽省淮北市,位于淮北市东北部,介于北纬33°58′~34°18′与东经116°41′~116°58′之间,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徐(州)、淮(北)两市结合部,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杜集区面积230.2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3个镇,总人口29.59万人(2014年)。2014年,杜集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0.2亿元。杜集区有南山景区、淮北东湖湿地公园等景点。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 ], [ 'title' => 'fengyang', 'content' => '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径117°19′-117°57′。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嘉山县、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总人口7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全县辖14个镇、1个乡。凤阳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海拔一般为15-17米。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气候属北亚热带江北区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发量1609.7毫米。
 

', ], [ 'title' => 'chuzhou', 'content' => '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地处江淮要冲,滨临长江。距省会合肥120公里,距江苏省会南京市59公里,距上海市300公里。滁州市是省辖市,下辖2区(琅琊区、南谯区)2市(天长市、明光市)、4县(凤阳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人口415万。滁州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古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4℃-16.6℃,年均降水量1031.2毫米。滁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全椒建立椒国,隋朝设滁州。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多少迁客骚人壮怀激烈,笔走龙蛇明太祖朱元障兵起凤阳,宏伟华丽的中都城和皇陵显示其非凡气度。全椒才子吴敬梓一部《儒林外史》名闻天下,清澈的襄河之滨,依然能觅得其踪。皇甫山层峦叠翠,鸥鹭成群;天长高邮湖碧波万顷,浩淼如烟。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倾倒无数文人墨客;宋代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更为千古绝唱。登琅琊山会峰阁,只见群山如抱,山明水秀。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皆成胜景,日娇月媚,晴好雨奇时时迷人。景观:古往今来,皖东山水留下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妙笔华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古人流给滁州的名篇巨著。明皇故里凤阳是著名的花鼓之乡,数百年来,婉转的民歌和着双条鼓儿的敲击,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
 

', ], [ 'title' => 'suixi', 'content' => '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是淮北市唯一市辖县,县城依市而建,全县辖11个乡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98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濉溪承东启西,区位优越,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和徐州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濉溪物华天宝,资源富饶。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达60亿吨,铁、铜、金矿9700万吨。国家级特大型企业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14对矿井坐落在濉溪境内,年产原煤2000多万吨;县属煤矿年产原煤百万吨以上。农业资源优势明显,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为濉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耕地面积220万亩,待开发的塌陷地7.2万亩,种养业种类多、产量大,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常年产量稳定在90万吨左右,牛、猪、羊、兔等家畜饲养量300万头左右,鸡、鸭、鸽等家禽饲养量2200万只以上。
 

', ], [ 'title' => 'huaibei', 'content' => '

淮北市位于安徽北部,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处。北与肖县徐州市毗邻,东靠宿县、宿州市,南接怀远、蒙城两县,西连涡阳县和永城县,处于黄淮海经济区的黄金地带。全市平原广袤,低山丘陵点缀其间,水域宽阔。地域南北长108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为2725平方公里。人口162万,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回、蒙、满、苗、朝鲜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兄弟一起,为改变淮北“山河面貌,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淮北为安徽省9个省辖市之一,现为重要煤城、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相城,北枕相山,南临滩水,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处淮北平原的北部,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以冲积平原为主,海拔为15一40米左右,平川广野是地貌的主要特征。主要的低山丘陵大多分布在市境的东北部和北部边境。东北部边境,从黑石块山向南延伸,大致沿东北—-西南方向直到烈山,有一条带山丘,进入滩溪县马桥区新安乡土型村境内后,山带分东南、西南两个方向散开,如同一把张口的老虎钳,夹峙着平原;东南向的山丘,断断续续,直延伸到宋暄火车站附近;西南向山丘,过滩河后,直迫扒河北岸小在北部边境,也有一列东北—-西南向低山丘陵,自北而南,经袁庄村和孟庄乡西侧,山丘伸向萧县境内,在丁里区瓦子口附近消失,后又在该市境内再起。东部边境,有一南北向山地,最高点老龙脊,海拔363米,该市境内的最高峰。景观:这里山水相依、风光迷人,相山森林公园、老龙脊森林公园以及奇石、古树、繁花、古刹和塌陷湖泊,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画卷,让人们在碧水青山新城之间领略着一份诗情画意的和谐。
 

', ], [ 'title' => 'huizhou', 'content' => '

徽州区,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地处黄山风景区南麓,是古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黄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物流基地、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环境优良的城市新区。徽州区国土面积443平方公里,辖4镇3乡、1个社区办、54个村(居),总人口101023人(2011年)。2013年,徽州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8亿元,增长12%以上。徽州区长期来来一直为徽州歙县地治,1987年黄山市成立后,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市,划歙县岩寺镇和潜口、呈坎、罗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杨村7乡以及郑村镇的瑶村置徽州区。徽州区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养蜂第一乡”等称号。
 

', ], [ 'title' => 'xiuning', 'content' => '

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浙、赣两省交界,全县总面积2151平方公里,辖9镇12乡、259个行政村,总人口27.4万,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区县。休宁县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县城距黄山市中心城区18公里,皖赣铁路、屯黄公路、205国道和慈张公路穿境而过,徽杭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合铜黄高速公路及拟建的屯开、屯景、屯婺高速公路均从休宁县经过,是往黄山、皖南古村落宏村与西递、婺源江湾等著名景区的重要通道。休宁县是“乡村旅游福地”,旅游、生态资源丰富。境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文人墨客中广有“休宁山色横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的赞誉。最负盛名的当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的“中国道教第一村”齐云山。齐云山距县城15公里,因“一石插天,直入云霄”而得名,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站在山上,眺望远方,那一望无垠的山川秀色尽收眼底,俯视山下,是一幅天然的“八卦图”,还不时被飞云流烟淹没,如幕如障,峰峦朦胧,若浮若沉,美不胜收。齐云山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珠泉碧潭,天桥石柱,方山幽洞,奇峰丹崖之美景将她编织成一幅天开神秀、独具一格的山水画卷。历代文人墨客、显官巨贾纷至沓来,李白、朱熹、唐寅、海瑞、徐霞客、郁达夫等都曾为齐云山留下许多佳句墨宝,尚存众多的摩崖碑刻。1993年齐云山登山索道开通后,至今已有上百万国内外游客登山揽胜。休宁县还有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万安古镇、“三江源头”六股尖、被徐霞客称为比浙江天台更具神韵的云岩湖、溪口阳干村、五龙山、源芳大峡谷等一批绝佳的生态旅游资源。
 

', ], [ 'title' => 'nanqiao', 'content' => '

南谯区,安徽省滁州市市辖区,滁州市市政府驻地,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滁州市境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西部。1993年1月18日建区,成为滁州市两个市辖区之一。南谯古为棠邑,后置顿丘县,奠定政区雏形。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域,南谯区处在沿海向内地的过渡区域,是开发皖江和东向发展的前沿地带。南谯区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 ], [ 'title' => 'langya', 'content' => '

琅琊区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因滁州境内琅琊山及原琅琊乡而取名琅琊区,1993年1月18日成立。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滁州市境东南部,东南距南京市约50公里,西距省会合肥市约100公里。全区面积180.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万,截至2013年底,辖10个区直管社区和省级琅琊经济开发区。区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景点有琅琊山风景区、醉翁亭、丰乐亭、西涧湖、清流河等。琅琊区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区之一,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桥头堡和第一站。
 

', ], [ 'title' => 'xixian-3', 'content' => '

在举世闻明的黄山脚下,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歙即翕,山水合聚之意。这里江水如境、古桥作虹、峰峦如屏,享有山城、水城、桥城之誉。这里土地富饶,名产众多。歙县一直为全国产茶大县之一,始于宋兴于明的歙县名茶,行销海内外。尤其是“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银钩”和“黄山绿牡丹”等极品名茶,被世人视为珍品。还有徽墨、歙砚、“三潭枇杷”、“三口蜜桔”、“金丝琥珀蜜枣”、“问政贡笋”、“徽州贡菊”以及窨制茶叶的珠兰、茉莉、白兰香花等,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这里风景秀丽、令人流连。美丽富饶的歙县,历来吸引着众多骚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吟咏。全县有地面文物600多处,其中以“民居、祠堂、牌坊”三绝而见誉,被中外建筑专家学者们称作“自然形成的一座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因此辟有“绿水青山新安游”、“古城一日游”等多条旅游线,供游人观光游览、赋诗作画。沈约吟她:“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李白赞她:“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范成大唱她:“千峰森隐观,一气淡回互”;郭沫若诵她:“松从岩上出,峰向雾中消。峭壁苔衣白,云奔山欲摇。”
 

', ], [ 'title' => 'tianchang', 'content' => '

天长地处华东腹地,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西傍京沪铁路,205国道—宁连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宁淮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市区距扬州51公里,南京75公里,到上海也仅3个小时左右路程;水路经高邮湖直达沿江、沿海各大港口。天长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中部地区的跳板,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天长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适中、气候温和,自古以来便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天长境内盛产稻、麦、油、棉,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商品油料基地县,年粮食产量达6亿公斤,生猪饲养量68万头,水产品总量5万吨以上。高邮湖大闸蟹、牧马湖野鸭被誉为“绿色珍品”。地下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优质矿泉水、铁矿石、花岗岩、白云石、陶土等,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其中420万吨的石油储量,经国家地质矿产部鉴定的含锶、偏硅酸、游离CO2型优质矿泉水储量在1亿吨以上,居全省之首,是从事饮料、酿造业最理想的地区之一。200多种中药材更是遍布全市乡镇。
 

', ], [ 'title' => 'yixian-2', 'content' => '

邯郸龙鑫要账咨询公司,实力强,经验丰富。手段技巧高明。 邯郸龙鑫要账公司,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关系和手段为您处理一些因各种原因而拖欠,法院无法执行,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势力而造成的债权事宜,使您的资金得到真正的正常流通,也使您的利益得到真正的保护。本公司的债务清理部是专业从事寻找失踪企业和个人、寻找逃逸债务人、核实债务人的隐蔽资产、寻查转移存款和财产的专业服务机构。本部硬件成熟、手段丰富、观念超新,具有高效、诚信、迅速的特点。承接全国业务,不成功不收费。

', ], [ 'title' => 'laian', 'content' => '

【衡水专业要账公司-力度大效率高【龙鑫天下】值得信赖】

龙鑫催收服务领头羊,合法催收标兵,专业治赖,克赖,针对所有老赖效果显著,为你排忧解难

', ], [ 'title' => 'qimen', 'content' => '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2257平方公里。全县南北长74.8公里,东西宽59.9公里,呈枫叶形状。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呈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狭窄的河谷平畈相交织的特征,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28米。最低处倒湖,海拔只有79米,相对高差1649米。主要河流有阊江、秋蒲河、新安江、青弋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781.4毫米。祁门是安徽省的重点林区,拥有林地17.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农副土特产丰富,林副产品松脂和香菇为安徽省之冠。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红茶之乡”,“祁门红茶”被誉为“群芳最”、“茶中英豪”,曾两度荣获国际金奖。近几年,积极开发名优绿茶,95年创制的“黄山翠兰”牌绿茶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县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铜、锌、锰等稀有金属矿藏,水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可观,水能量为13.1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3.5万千瓦。
 

', ], [ 'title' => 'quanjiao', 'content' => '

全椒地处北纬31°51′~32°15′,东经117°49′~118°25′。东依南京48公里,距上海360公里,北邻滁州18公里,西接合肥98公里,南距马鞍山70公里。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东西长58公里,南北长44公里。耕地面积4万公顷。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春季温和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天天高气爽,冬天寒冷干燥,常年风向多为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5.40°C,年平均降水量840~980mm,全年无霜期大于210天。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神山国家森林公园、吴敬梓纪念馆、岱山湖旅游度假区、碧云湖、三塔寺、龙山寺、大王庙等景点。距国家AAAA级风景区琅琊山风景区仅20公里。
 

', ], [ 'title' => 'taihe', 'content' => '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太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种植呈粮、经、饲三元结构,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桔梗、板兰根、白术、白芍、党参、牡丹、药菊等,均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樱乡,太和椿芽、樱桃清时即为贡品,在国外也久负盛名。地下蕴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经地矿部、卫生部鉴定,均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 ], [ 'title' => 'dangshan', 'content' => '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京九、京沪铁路,105、206国道擦肩而过。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她东距历史名城徐州70公里,西接古都商丘60公里,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砀山因盛产驰名中外的砀山酥梨而被誉为“梨都”,是黄淮平原上一颗璀璨的绿色名珠。
 

', ], [ 'title' => 'tunxi', 'content' => '

屯溪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白际——天目山、黄山之间的休屯盆地,扼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东北、东南分别与徽州区、歙县毗邻,其余均与休宁县接壤。全区土地总面积249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人。溪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3℃,全年无霜期237天,年降水量1670毫米。
 

', ], [ 'title' => 'jieshou', 'content' => '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门,位于京九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背靠中原腹地,是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市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人口73万,辖18个乡、镇、办事处。界首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山羊、优质黄牛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粮、棉、油、肉主产区。小麦平均单产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场日交易牲畜1000多头,陶庙山羊市场日交易、屠宰山羊1万只。黄牛、山羊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皮质细腻弹性好等特点,为国内外市场紧俏的畜产品之一。颍南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城郊双孢菇种植面积5000亩。红薯、大豆、蔬菜、双孢菇四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吕长明”牛肉、“宏亮”熏鸡、清真牛肉干等地方特产享誉省内外。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前景广阔。
 

', ], [ 'title' => 'suzhou', 'content' => '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于苏、鲁、豫三省十一个县市接壤,史有“皖北大门”、“徐南形胜”之称,东临洪泽(湖),西接芒砀(山),南濒涡淮(河),北驾故黄(河);襟蚌埠带徐州,望连云(港)接亳(州)商(丘),处在淮海经济区腹地、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西缘,是陇海经济带的龙头,又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是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辐射的前沿,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的要冲,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历史人文,乃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她眩目的座标。宿洲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和?桥区四县一区,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总人口582万。宿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秦汉时,已成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秦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沧桑历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宿州市南有陈胜、吴广盟誓诛暴所筑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宿州四季气候变化大,冬季十分寒冷,处于冬季的时间比较长,有四个月之久;夏日炎热,跟安徽省其他城市一样,宿州也有梅雨期(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九月下旬)而且时间持续较长,这时的雨伞就像个贴心朋友一样,要天天跟着你了,另外,衣服的储备也要充足。去宿州旅游每年的春秋两季都很合适,春秋两季很短,气候适宜,雨水适中,空气潮湿。
 

', ], [ 'title' => 'huangshanqu', 'content' => '

黄山区地处安徽省南部,位于东经117°50′—118°21′、北纬30°00′—30°32′之间,东连旌德、绩溪,东南与徽州区毗邻,西接石台、青阳,西南与休宁、黟县交界,东北同泾县相依,东西宽约51.75公里,南北长达57.83公里,总面积1775平方公里。区政府驻地甘棠镇距省城合肥市254公里,距市府屯溪110公里,距黄山北大门19公里、南大门51公里、西大门23公里,距太平湖18公里,距九华山北门90公里、南门40公里。境内地貌属皖南山区中部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区,地势南高北低,最高处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64米;最低处为新丰乡胜丰村,海拔85米。境内山脉纵横,峰峦密布,南部有黄山山脉耸峙,北部有九华山余脉蜿蜒。全境有大小河流十几条,或源出黄山,或源自九华山。除黄山南坡浮溪、阮溪流入新安江外,其余如发源于黄山南坡的香溪及黄山北坡的麻川河、清溪河、秧溪河、舒溪河等和发源于九华山余脉的洙溪河、陵阳河等均注入太平湖或青弋江,然后汇入长江。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润温暖,小气候特点显著。一般年平均气温为15.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8℃,无霜期达210—230天。
 

', ], [ 'title' => 'huangshan', 'content' => '

黄山气象站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860米的光明顶,光明顶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
 

', ], [ 'title' => 'linquan', 'content' => '

临泉地处祖国东部,安徽省的西北边陲。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2′-115°31′,北纬32°35′-33°08′。南与河南省淮滨、新蔡县毗邻,北与界首市及河南省沈丘县相连,西与河南平舆、项城县交界,东与阜阳市区及阜南县接壤。南北长68千米,东西宽62千米。全县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耕地173.7万亩。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区。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秋爽天气晴朗。年平均气温14.9℃,全年无霜期218天。年日照4553小时。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零下20.4℃。年均降雨量为812毫米。每年6月至9月为汛期,雨水集中,易患洪涝。临泉属淮北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米至38米,自然坡降为八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由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洪水泛滥,形成了堆积平原。土壤构成主要有砂礓黑土、砂礓土和泥土3种,十分适宜种植作物。地下水位高,且含量丰富,可提取水量达3.6亿立方米,而且无色、无味、透明、属中性偏碱性淡水,适宜生活和灌溉。地表水也十分充足,除洪河、泉河水流已污染外,其他河流均适宜灌溉,对农业生产颇为有利。
 

', ], [ 'title' => 'yingshang', 'content' => '

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全县国土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7万公顷,人口160万,辖30个乡镇、346个村(居)委会,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平原旅游县、煤电能源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特色各异的人文自然景观,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整个淮河流域独树一帜。有“东方芭蕾”之称的颍上花鼓灯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鲍祠,青砖灰瓦,典雅幽静,传扬着感人至深的管鲍佳话;颇具苏式园林风格的尤家花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改革开放以来颍上人民创造的小张庄和八里河两个生态环保“全球500佳”名扬四海,堪称奇迹。享有绿洲仙境美誉的小张庄,首开我国生态环保与旅游农业先河。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双双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八里河南湖公园,景点壮观,湖光胜景,如诗如画。迪沟风景区集自然生态、城镇园林、佛教圣地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2005年颍上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目前全县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颍上正在成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游观光胜地。
 

', ], [ 'title' => 'yixiu', 'content' => '

宜秀区,位于安庆市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宜秀区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小龙山,以“独不类他山”之誉。截至2012年底,宜秀区辖2乡3镇1个街道,共58个村(社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知,宜秀区总人口25.4万人。是安庆市最具有活力的区。山林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区,常年经济林和珍贵古树遍及整个区域。名贵的带绿树种有五针松、金钱松、香樟、枫香、黄檀、银杏等。小龙山是省级野生白玉兰基地。大龙山一带盛产水果,有桃、李、杏、梨、石榴、枇杷、柑桔等传统产品,也有引进的蜜桔、白风桃、黄桃、油桃等品种。大龙山区有黄雀、山鸡、河麂、小天鹅、鸳鸯、灰鹤、黑鹳鹤、猫头鹰、白颈长尾雉、野猪、云豹和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獐、大灵猫、穿山甲等。
 

', ], [ 'title' => 'qiaocheng', 'content' => '

谯城区是安徽省亳州市的唯一市辖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周口市的鹿邑县,商丘的睢阳区、夏邑县、永城市交界,东南与涡阳、南与太和接壤。是亳州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谯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谯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谯城区古称“谯”,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是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1986年撤亳县建立县级亳州市,2002年成立亳州市谯城区,辖22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2013年,谯城区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公顷,人口165万。 谯城是京九铁路进入安徽的第一站,徐阜铁路穿境而过;济广高速、宁洛高速、泗许高速在亳交汇;济祁高速亳州段工程进展顺利,商杭高铁亳州段即将开工建设,亳州机场选址已经确定;105国道、311国道、307省道和100多条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内河航道通江达海享有药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 ], [ 'title' => 'daguan', 'content' => '

大观区,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又名西市区,成立于1949年,是安庆市的始源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拥有2000多年的灿烂历史。清末曾国藩在境内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军械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安庆市大观区地处安徽省安庆市区西部,南濒长江,东沿龙山路、菱湖南路、湖心中路与迎江区毗邻,境内古迹大观亭与武昌的黄鹤楼、江州的庚楼相媲美,是“宜城八景”之一。大观区即由此而冠名。截至2011年底,据当地人民政府官方资料显示,全区土地面积235.5平方公里,人口27.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53万人。区辖7个街道和3个乡镇。大观区境内沿江黄金水道-5米至-10米的深水岸线长达11公里,可新建年吞吐量达数十万标箱的集装箱码头、重化工配套的专业危险品码头以及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散货码头。
 

', ], [ 'title' => 'mengcheng', 'content' => '

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6′~33°29′与东经116°15′~116°49′之间。县境略呈长方形,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60平方千米(简册)/2091平方千米(当地政府网站)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总人口122万人(2004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蒙城,自然条件优越,自然丰富。全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优质小麦、水稻、玉米、山芋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黄豆、烤烟、薄荷等经济作物,是全国小麦商品粮、优质棉、低芥酸油菜生产基地县。畜牧养殖业优势明显,是全国优质肉牛、山羊板皮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
 

', ], [ 'title' => 'funan', 'content' => '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中游左岸,黄淮平原南端,辖31个乡镇,国土面积184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耕地154万亩,可开发水面近17万亩,人口152万。全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C左右,年均降水量900mm左右,日照时数2252.5小时,无霜期222天。境内土地肥沃,雨量适中,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各类农作物和种植物生长,物产丰富,素有“名优特产县”、“天然资源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黄牛、生猪、山羊、柳编、油料、禽蛋、水产品及辣椒、蔬菜生产基地县。水产养殖、立体种植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 ], [ 'title' => 'lixin', 'content' => '

利辛县位于亳州市东南部,北邻涡阳,南连颍上、凤台,东靠蒙城,西接颍东区、太和县。地处东径115°54′—116°31′,北纬32°51′—33°27′之间。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县辖26个乡镇、668个村居民委员会,7182个村民小组,耕地11.70万公顷,全县总人口13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74%。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之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年均气温14.8℃,无霜期215天,年均日照时数2223.4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24.7千卡/cm2,年均降水量823.9毫米。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以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为主,种植业主要包括麦类、豆类、杂粮、油料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林业主要有桐、椿、杨、桑、槐、榆等树木;畜牧业以养殖大牲畜、猪、羊、兔、家禽等为主;水产业以鱼类为主。
 

', ], [ 'title' => 'yingjiang', 'content' => '

迎江区位于安庆市的东南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是安庆经济、金融、商贸、文化中心。拥用41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辖区内的安庆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和对外籍开放口岸,是安徽省内水运能力最大的港口。迎江区商业发达。迎江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有始建于北宋的迎江寺、享誉“万里长江第一塔”的振风塔、省内历史最悠久的伊斯兰教清真寺等著名古迹。截至2012年,迎江区辖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8万,是安庆市城带郊的中心城区。迎江区内共有浮游动物105种,底栖动物71种,脊椎动物349种,占安徽省脊椎动物种数的50.7%。其中,鱼类98种,分别占长江中下游湖泊和安徽省鱼类种数的50.9%和81.7%,有12种长江水系特有鱼类和42种江湖洄游性鱼类。保护区共有鸟类191种,其中水鸟100种,分别占我国和安徽省水鸟种数的45%、75%,鸟类的总数超过30万只。
 

', ], [ 'title' => 'fuyang', 'content' => '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2.4℃,年降水量900毫米,无霜期214天。地处东径114°52′-116°37′,北纬32°24′-34°5′,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景观: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
 

', ], [ 'title' => 'tongcheng-2', 'content' => '

桐城又称“七省通衢”,有”江淮第一城”之美誉。她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桐城市系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全国卫生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十里工业园,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正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日益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境内绵延百余里的龙眠山,峰峦叠翠,风光旖旎。历史胜迹,瑰丽多姿。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铁路,206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水运直接通江达海,离安庆、合肥机场仅一小时车程。
 

', ], [ 'title' => 'woyang', 'content' => '

涡阳县位于淮北平原,地处亳州市中心地带。位于北纬33°27′至33°47′,东经115°53′至116°33′之间。全县国土面积210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涡阳处于淮北平原腹地,境内涡河横贯东西,将全县分为涡南、涡北两个自然区域。除东北部有龙山和石弓山外,其余均为一望无际的沃野。涡阳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即诞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涡阳汉为城父、山桑、至县地,北魏、北齐曾置涡阳、丹城、龙山县。隋改置肥水县。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阳、蒙城析置涡阳县。因袭北魏涡阳县名而命名。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国家粮食生产百强县,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试点县。2003年底,涡阳户籍人口138.78万人。涡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年平均气温14.6度,无霜期218天,年平均降水量830mm左右,光、热、水资源丰富。涡阳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粮、棉、油、水果、蔬菜、药材和黄牛、山羊、家兔、鱼虾、河蟹等,不仅质量高,而且产量大,被列为全国产粮百强县、全国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山羊板皮、瘦肉型猪生产基地,跨入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林业百佳县、秸秆养牛十佳县之列,与蒙城、利辛县一并被誉为“全国中部地区黄牛金三角”。尤其是义门苔干堪称食苑珍品、天下之最,因此涡阳又被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涡阳地下优质煤蕴藏总量达到27亿吨,大理石总储量780万立方米,石灰石总储量3720万立方米。
 

', ], [ 'title' => 'qiao', 'content' => '

埇桥区,安徽省宿州市辖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1999年由原县级宿州市更名而来,是宿州市唯一市辖区,2009年底全区国土面积28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万公顷,辖25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325个行政村、43个社区,人口180万。埇桥区地处淮北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奎、濉、沱、浍河等河流经过,有利于农业生产,是传统的农业大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蛋生产基地。是“中华烧鸡之乡”、“全国超级产粮大区”、“产油大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省“生猪调出大县(区)”、“蔬菜产业化十强县(区)”。埇桥区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化工、建材、板材六大门类为主的工业格局。墉桥区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马戏之乡”。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发端于此,白居易曾寓居符离“东林草堂”。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将领葛婴、朱鸡石,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将领康茂才等,都是埇桥区人。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 ], [ 'title' => 'yuexi', 'content' => '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安徽省西部,105国道、318国道贯穿县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人口40.1万,现辖24个乡镇,18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岳西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境内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3%,生物资源极为丰富,被专家称为“是一座生态保存发育完好的天然花园”。1998年,被列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境内有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枯井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因位于古南岳之西而得名。全县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境内群峰逶迤、林壑幽深、四季见景,气候宜人,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著名风景名胜区20处,景点180多个,是一座保存发育完好的天然“大花园”,被列为国家生态保护示范县,是安徽省的旅游资源大县。
 

', ], [ 'title' => 'bozhou', 'content' => '

亳州全境跨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西北部谯城区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东南以利辛县展沟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类,并有少量石灰土在涡、蒙两县的山丘周围分布。全市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日照2320小时,平均无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
 

', ], [ 'title' => 'xiaoxian', 'content' => '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为萧国,春秋时附属于宋,秦置萧县,隋唐至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属江苏省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沿革至今。总面积1871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平原,东南部为海拔100—300米的低山矮岭。人口130万,辖18镇5乡708个行政村。开放的萧县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萧县紧靠徐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徐州市,县城距京航运河30公里、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连云港出海口260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东临京沪铁路,陇海、徐阜铁路纵横穿过,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310、311两条国道和三条省道及星罗棋布的县乡道路形成的交通网络与周边地区紧紧相连,承东启西,南引北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萧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年日照时数为2220至2480小时,年均气温14.4℃,年均无霜期208.3天,年均降雨量811.2毫米。萧县植被保存完好,工业污染程度低,具有生产加工绿色食品的自然条件。
 

', ], [ 'title' => 'wangjiang', 'content' => '

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缘,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30°63′~30°26′,东经116°26′~116°55′之间,幅员1360平方公里。东南与东至县和江西省彭泽县隔江相望,西依泊湖与宿松县毗邻,西北靠大、小香茗山与太湖接壤,东北邻皖水与怀宁县交界。一面负山,三面临水,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斜、大致呈现丘陵──岗地──平原阶梯状分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52天,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县份之一。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日照为1962.7小时。
 

', ], [ 'title' => 'yingquan', 'content' => '

颍泉区,成立于1996年,位于阜阳市中心区域。北至东北与太和县、利辛县相连,南至东南与颍州区、颍东区两区交界,西至西北与界首市、太和县接壤,是阜阳市3个市辖区之一。东西最大直线距离37.9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28.5公里,辖区总面积648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截至2014年辖四镇两办两个园区委员会和一个城乡统筹试验区。是欧苏旧址,淮泗名区。颍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们已摆脱“逐水草而居”的境况,在颍河沿岸定居,后逐渐演变为城邑。颍泉区地处中国东部的中纬度地带、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 [5] ,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颍泉区自然地貌属平原型,依其成因属堆积平原中的黄泛平原型,基本上属于颍河黄泛平原亚区的一部分。地貌类型主要为泛滥缓斜地及一部分有薄层黄泛覆盖物的河间缓斜地,颍河闸以下的颍河沿岸又属于中部河间平原区的洪颍河间平原亚区,由于是黄泛低洼地,所以洪涝灾害容易发生。
 

', ], [ 'title' => 'sixian', 'content' => '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东部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接壤,南部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西部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为邻,是两省四县交界地带,背靠中原,地近东海,既可南进北出,也可东拓西展,接受各方的经济和文化辐射。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水量1097.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085.9小时,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0℃(2003年8月1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11.7℃(1977年1月31日)。
 

', ], [ 'title' => 'susong', 'content' => '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同湖北省蕲春县、黄梅县接壤,北和太湖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宿松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处长江下流顶段北岸。县域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国土面积2393.53平方公里。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 ], [ 'title' => 'yingdong', 'content' => '

颍东区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设立于1996年。由于淮河第一大支流颍河从阜阳城穿境而过,颍东辖区全部在颍河以东,故名为“颍东”。颍东区西部与颍州区相邻,南部与颍上县接壤,北部颍泉区毗邻,东部与利辛县相连。截至2011年底,颍东区面积685平方千米,下设3个街道,8个镇,1个乡。总人口65.7万(2013年)。颍东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势平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1151521万元。主要景点有程文炳宅院,杜康烧酒遗址,北照寺等。
 

', ], [ 'title' => 'huaining', 'content' => '

怀宁县位于皖西南交通要塞,东临安庆,南枕长江,境内独秀山与大龙山遥相竞奇.国土面积1276KM2,辖20个乡镇,人口69万.早在七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怀宁地处郯-庐大断裂和沿江挤压破碎带之间,属长江中下游铜铁沉矿带,矿藏丰富,金属矿有铜、铁、金、银、钼、钴、铅、锌等,非金属矿有水泥石灰岩、白水泥石灰岩、大理石、白云石、硅灰石、玻璃石英岩、电石石灰岩、温石棉、磨石、含钾岩石、石墨、重晶石、玻璃硅质原料等,能源矿产有烟煤、无烟煤、石煤等,化工原料矿有硫铁矿等。矿泉已发现70多处,多为低钠含锶或含可溶性硅酸矿泉水。不少矿种藏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依托资源兴办的工业有建材、建筑、采矿、化工、机械等。怀宁名优特产蜚声中外。龙凤牌贡面、顶雪牌贡糕古为朝廷贡品,多次蝉联部优、省优产品称号;稼仙系列大米以其米质色白油润、香软可口、营养丰富闻名遐迩,获”国家免检产品”、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皖山”牌栝楼籽获中国杨陵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天工”牌三合板、”独秀”牌板鸭、”独秀”牌皮棉畅销国内外;名贵药材海螺望春花,远销东南亚。
 

', ], [ 'title' => 'yingzhou', 'content' => '

颍州区,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以北,是阜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面积616.3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颍州区下辖5街道、8镇、1乡,户籍总人口75.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9.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12元。颍州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纵横,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等内城河贯穿城区流入颍河,史称“三清贯颍”。境内有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湿地保护区──颍州西湖,文峰塔、奎星楼、刘公祠、白蟹泉等古迹。
 

', ], [ 'title' => 'lingbi', 'content' => '

灵璧南临淮水,北倚中原,在对外开放的整体区间上,处于沿海与内陆梯次开放的结合部,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是北上南下的“咽喉地”。灵璧交通便利,水陆运输优势互利,铁路空中近水楼台。陆路:104国道穿经灵北,302、303省道横贯东西,201省道纵贯南北,形成倒“夫”型框架。铁路:距陇海线仅50公里,距京沪线仅20公里。水路:横跨豫、皖、苏三省的新汴河从境内穿过,通长江、入东海,空中:离国际航空港——徐州观音机场仅10余里。四通八达、出入快捷的立体式的交通格局已全面形成。
 

', ], [ 'title' => 'qianshan', 'content' => '

潜山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县域地理坐标在东经116°14′–116°41’、北纬30°27–31°04’之间,总面积1686.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03万亩,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面积9.2万亩,素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县境位于委风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春雨连绵,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多年平均气温16.2℃。潜山县坐落于安徽省西南部,为皖西南中心地带,是长江中下游与大别山区的结合部,扼大别山咽喉,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毗邻合肥、安庆空港、105、318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贯穿县境,构筑起连接全国交通大动脉的立体交通网。潜山县天柱山景区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方圆333平方公里‘以雄峰、奇石、名崖、异洞、涧瀑、云海而令人心醉神迷。
 

', ], [ 'title' => 'qichun', 'content' => '

蕲春地跨东经115°12′-115°56′,北纬29°59′-30°40′之间,地形狭长,形如船帆,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北部为山区,层峦叠嶂,峡谷幽深,风光峻美;中部为丘陵地带,岗峦起伏,绿树成荫,风景旖旎;南部为平畈围区,湖泊棋布,港汊纵横,渔稻飘香。境内最高点为青石镇境内的云丹山主峰,海拔1244.1米;最低点为八里湖农场境内的龙凤寺闸,海拔12米。蕲春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历年平均无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时数2025.8小时,气温16.8度。蕲春县地处鄂东边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历为水陆交通要冲,商品集散中心。今日蕲春南临长江“黄金水道”,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鄂皖等级公路均穿境而过,乘车一小时可抵达武汉天河机场,交通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县内交通发达,形成了“两纵五横五循环”的干线公路网络,支线公路实现村村通。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在本县设有三级客运站和货运站各一个,客运站位于京九铁路正中点,正处县城中心,站前广场(人民广场)为埠九段最大的广场。
 

', ], [ 'title' => 'taihu', 'content' => '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南缘,介于北纬30°09’至30°46’和东经115°45’至116°30’之间。东邻潜山、怀宁,南连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蕲春、英山,北毗岳西。东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城西北面为重峦迭嶂的大别山余脉,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将军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华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将军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两省的天然屏障;东南部除香茗耸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为丘陵平畈交错之地。县境内主要河流为长河,发源于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县境,纳羊角河、同义河、薜义河、白沙河、安乐河、南阳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罗溪河诸水,入花凉亭水库,下龙山,傍县城,穿新仓,进潜山,汇皖河,再入长江。长河纵贯全县,境内总长81公里。全县山地1242.41平方公里,占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占24.14%;平原77.37平方公里,占3.83%;水面222.25平方公里,占10.85%。全县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西北内陆气流控制,气温较低;夏季受东南海洋气流影响,炎热潮湿。年平均气温16.4℃。1月份平均气温3.7℃,7月份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40℃(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69年2月6日)。年平均日照1937.7小时,无霜期249天,年平均降雨量1368.4毫米。
 

', ], [ 'title' => 'xishui', 'content' => '

浠水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东邻蕲春县,北界团风县,西与鄂州市、黄石市隔江相望。东北与英山、罗田两县毗连。地理方位为东经115度到115度38分,北纬30度12分到30度49分。全县东西宽61.3公里,南北长68.5公里,版图面积1949.3平方公里。浠水自古以来就是七省通衢之要道。县城距省会城市武汉仅100公里,至邻近省会城市合肥、南昌、长沙,均在300公里左右。境内有巴河、兰溪、散花三处深水码头,上可入川,下可通沪。京九铁路贯通全境,到北京、上海、广州朝发夕至。沪蓉高速、武黄高速和大广北高速纵横过境。浠水县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最高点为1055米(三角山顶),最低点为14.5米。全县地形有低山、丘陵、平原三种类型,素有”三山六丘一平原,田园水面在其间”之说。低山多分布于县东部洗马镇和三角山旅游风景区,面积40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4%;丘陵、岗地遍及全县,面积127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9%;冲积平原多见于西南滨江地带,面积为314.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7%。浠水县有浠河、巴河、蕲河、策湖、望天湖五大水系,均属长江水系。长江自巴河口入境,经巴河、兰溪、戴家洲、散花至茅山闸出境入蕲春县,过境江段41公里。浠河全长133.5公里,其中境内72.5公里、流域面积816.5平方公里。巴河为本县与罗田、团风两县的界河,全长151公里,流域面积579.93平方公里。蕲河,境内有三条河的流域面积属蕲河流域。一是洗马河,长19.8公里;二是刘铺河,长9.5公里;三是龙潭冲河,长8公里。上述三条河流域面积为259.2平方公里,均属山溪性河流。策湖为本县第一大湖,位于县城南40公里处,水面约1.35万亩。望天湖位于巴河镇东北,濒临长江,距县城25公里。面积约1万亩。浠水县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别大,气候的显著特征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春季温度多变,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9度。1月最冷,平均气温4度左右;7月最热,平均气温29度左右。年降水量在1350毫米左右。浠水素有“水陆要冲,鄂东门户”之称。浠水地处武汉城市经济圈之内,距武汉仅90分钟车程。境内长江水道47.5公里,有深水码头3座,其中5000吨级深水码头1座,可通江达海;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大广、合汉高速公路横贯其间,县城到武汉天河、九江国际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到北京、上海、广州朝发夕至,半径300公里范围内的省会城市有武汉、合肥、南京、南昌、长沙等。全县共辖12镇(清泉、巴河、竹瓦、汪岗、团陂、关口、白莲、蔡河、洗马、丁司垱、兰溪、、散花)1乡(绿杨)2区(浠水经济开发区、三角山风景区)和1场(策湖养殖场),共有649个村(社区),5669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 ], [ 'title' => 'anqing', 'content' => '

安庆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毗邻湖北省和江西省,是长江北岸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安庆市现为皖西南的中心城市,辖1市7县3区,人口600万,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66平方公里,境内山地、丘陵和洲圩湖泊各占三分之一。全境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分别为山地、丘陵和沿江平原;最高点为大别山腹地的岳西陀尖,海拔1751米。安庆属亚热带沿江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16.6℃,年平均降水量1300~1500毫米,无霜期248天。由于安庆地处黄山、庐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的几何中心,文化悠久绵长,地貌特征呈多样化,山、水、岩、洞俱全,古迹颇多。有以古南岳著称于世的国家级旅游胜地天柱山,各具特色的浮山、小孤山、白崖寨、花亭湖、司空山、明堂山、大龙山等自然风景区,万里长江第一塔振风塔等。绝对是个叫您来而忘归好地方。景观:安庆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安庆作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 ], [ 'title' => 'yingshan', 'content' => '

英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中心,鄂皖边陲,乃鄂东门户,南50公里与黄石市、九江市隔江相望,西50公里接“京九”大动脉,东200公里连通安徽省-合肥市,西170公里即长驱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市,素有荆杨大道、吴楚咽喉、江淮要塞、皖鄂通衢之称,现辖11个乡镇,309个行政村,8个国营农林牧渔场,面积1449平方公里,总人口40.5万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峰,雄奇险峻;壑,绿水长流;人,勤劳淳朴;地,物华天宝,被誉为“鄂东旅游业的支撑点,大武汉的后花园”。英山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文化史迹沉淀丰富,极具发展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中国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南宗发源地、中国武当武术最大的基地南武当山就在英山境内。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二峰大同尖(海拔1698米)均在英山境内,原始生态面积占英山版图面积1/3以上。主峰天堂寨东面的龙潭河谷长12千米,上下落差800米。龙潭飞瀑叠叠,怪石奇峡重重,清冽泉水潺潺。谷险潭深,雄奇险峻,风景独秀,被誉为“华中第一景”。
 

', ], [ 'title' => 'bowang', 'content' => '

博望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马鞍山市最东端,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与南京江宁、溧水、高淳三区接壤。截止2014年9月博望区下辖博望、新市、丹阳三镇,共有37个村、3个社区,全区总面积351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0万人,常住人口17.2万人,2013年博望区生产总值70亿元。博望区是中国国家火炬计划博望剪折机床及刃模具特色产业基地、全国剪折机床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机床监督检验中心。截至2013年,博望区总户数54220户,户籍人口1849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78人,占户籍人口的8.3%;男性人口97333人,女性人口87612人,男女性别比111:100;男性出生1254人,女性出生993人,合计2247人;男性死亡674人,女性死亡561人,合计1235人;省内迁入308人,省外迁入416人,共迁入724人;迁往省内138人,迁往省外382人,共外迁520人。截止2014年9月博望区总人口20万,常住人口17.2万人,1个回族民族村(新禄村)。其余为汉族。
 

', ], [ 'title' => 'luotian', 'content' => '', ], [ 'title' => 'yushan', 'content' => '

雨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始建于1976年,因风景秀丽的雨山坐落在境内而得名。截至2011底,辖1个乡2个镇4个街道,28个村、36个社区,面积173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2012年)。雨山区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四季分明,地形东高西低。2013年,雨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比2012年增长13.5% 。主要景点有小九华风景区,采石风景区,朱然文化公园。 1956年11月15日,根据安徽省人委发出《关于设置马鞍山市的通知》,将当涂县的马鞍山矿区全部、采石镇全部、雨山乡大部、宝庆乡(今佳山乡)一部等划归马鞍山市。同年11月26日,市委决定:马鞍山城区成立马鞍山、向山、采石3个街道,郊区成立党委。1976年6月1日,雨山区正式设置,为马鞍山市辖区之一。下辖雨山、平湖、采石3个街道。
 

', ], [ 'title' => 'macheng', 'content' => '', ], [ 'title' => 'huangshi', 'content' => '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万里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九江之间,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有“江南明珠”之称。黄石依山襟江、内嵌湖泊,景色秀丽,既是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更是一座矿冶文化古城和旅游城市。以铜绿山为主脉,黄石地区已发现39处古铜矿冶遗址,鄂王城、五里界古垣城展现了东周时期青铜采冶管理系统的完整性;西塞山先后几次发现金窖、银窖、钱窖,与一百余次兵争以及张志和等诗人的履迹相结合,其考古意义极为深长。黄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多达上百处,现已形成西塞山怀古、东方揽胜、磁湖夕照、山洞飞云、鹿獐朝晖、挹江听涛、铜都鎏金等”八景”和天台、云台、宫台等”三台”,景色怡人。黄石作为革命老区,革命传统遗址众多,如大冶兵暴旧址、红三军团旧址、湘鄂赣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有的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title' => 'hongan', 'content' => '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面积1673平方千米/1671平方千米(简册)。全县均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北的老君山海拔840米,天台山海拔817米,最低处杜家湾海拔30米。红安资源丰富,可谓物华天宝。境内已控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萤石,水晶石,大理石等15种。野生动物资源90余种,其中珍贵药材300多种。红安文物胜迹遍布全县。确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3处。其中董必武旧居,李先念旧居,红四方面军诞生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红军洞等110多处建筑和革命遗址遗迹,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 ], [ 'title' => 'huangzhou', 'content' => '

黄州区,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是黄冈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鄂州市隔江相望,距武汉市仅1小时车程。截至2015年,全区辖3镇1乡4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截至2016年,总人口40万人,版图面积353平方公里。黄州区地势为东北部高,西部南部低,为江河冲积地带,以平原为主,丘陵岗地兼有,境内多湖泊,黄州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黄州区拥有蔡家潭、余家潭、白潭湖、遗爱湖、幸福水库等大小湖泊、水库20多个。区内有东坡赤壁、禹王城、安国寺、青云塔等名胜古迹。黄州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基础教育名城等称号。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8亿元。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迁皇室刘姓子孙自邾城,恢复衡山国,以邾城为都。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0年),衡山王刘赐阴谋反叛被杀,衡山国废,仍为衡山郡。次年,废衡山郡,划衡山、南郡14县置江夏郡,设邾县,以邾城为县城,属江夏郡。
 

', ], [ 'title' => 'huanggang', 'content' => '

黄冈位于湖北省东部,京九铁路中段,长江中游北岸,是一座正在崛起中的中等城市。黄冈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点众多。黄州赤壁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流连之所。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这里留下了一词、二赋、八诗等千古名篇;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薄刀峰景区已成为假日旅游观光的热点,黄梅佛教禅宗四祖寺、五祖寺是著名的佛教祖庭,名声远播海内外;境内还有一大批革命领袖和历史名人的陵园、堂馆以及革命遗址、遗迹。气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江汉平原是低洼盆地,夏季酷热而潮湿。应避免在夏季旅游。最佳旅游时间为春秋季。景观:天堂寨、五祖寺、李时珍墓、赤壁蔡山古梅、大圣寺塔、董必武旧居.
 

', ], [ 'title' => 'tuanfeng', 'content' => '

团风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与湖北省鄂州市、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黄冈市黄州区、浠水县、麻城市相邻,版图面积838.4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人口38万。团风县是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境是原黄冈县、黄州市属地。县城团风镇是一座临江历史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曾在这里战败陈友谅。团风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境内林地面积44.2万亩,活林木储量53万立方米,有长江、巴河、举水三大水系,有金、铁、铅、钨等金属矿藏,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储量达23亿立方米。
 

', ], [ 'title' => 'xiaonan', 'content' => '

孝南区是孝感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孝南区地处江汉平原北部,毗邻武汉,是通鄂西北、鄂东北的交通要道,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面积1020平方千米。2016年总人口107万人。区人民政府驻书院街道。区号:0712。全区辖8镇、4街、3乡、3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撤销县级孝感市,设立孝南区。孝南是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从南朝宋孝武建元年(公元454年)始,这里一直是县、州、府、署、市所在地。孝南盛产棉花、油料、畜类、蛋类、瓜菜和水果,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米生产基地,是中国“四大”名桃生产基地。孝南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孝感县志·金石》记载:北宋重和二年(公元1119年)东湖村出土的南宫中鼎为商周古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 ], [ 'title' => 'wuxue', 'content' => '

武穴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四周与蕲春、黄梅、阳新、九江、瑞昌等地为邻。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武穴港是长江十大深水良港之一,在长江北岸武汉至安庆433公里的区间内,唯有武穴港可停靠5000吨以上的客货轮船,客流量在湖北仅次于武汉港。早在明代成为临江重镇,清初发展成为“商贾杂处鳞聚之要埠”,《烟台条约》辟为外轮停泊港口,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列入开发计划,民国中期成为鄂省“七大商埠”之一,素有“入楚第一门”、“鄂东门户”之称。城西田家镇一带江窄水急,扼长江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喻为“楚江锁钥”。今日,全国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和全国最长的高速沪蓉公路入口,使武穴成为全国少见的“三长”交江之地,处在全国实施梯度开发的战略的“结合部”,成为湖北长江经济走廊建设和边缘发展战略的重点倾斜地区。全市东西最大横距43公里,南北最大纵柜42公里,版图面积1200.35平方公里,北部为大别山余脉,中部丘陵起伏、湖港交错,南部为带状长江冲积平原。全市行政区划为3个办事处、8个镇和一个国营农场,辖325个村,73万人,耕地面积53.5万亩,水面21.9万亩,山林31万亩。境内地表水文网密布。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境西南部和南部边缘。全市流域面积主属长江下游干流区华阳河系,源出北部低山和中部丘陵的梅川、荆竹、大金、戴文、铁石等河注入武山湖、太白湖汇集东流入华阳河,干流自武山湖经丰收大港至太白湖,流域面积共计953.2平方公里。其次属长江中游干流区蕲水河系,源出西北丘陵的松阳、栗木、百园等山河,向西注入蕲春县赤东湖,流域面积126.7平方公里。全市现有总水面145.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2.14$。境内地表水文网密布。其中湖泊面积37.26平方公里,河港面积9.2平方公里,水库塘堰面积58.9平方公里,长江水面40.31平方公里。现有太白(与黄梅共有)、武山、马口3个湖。境内干流长20公里以上的季节河有4条,即梅川河、荆竹河、大金河、戴文内河,20公里下的小河有7条,此外有丰收、西港、百米、新港等4条大港。
 

', ], [ 'title' => 'xiaochang', 'content' => '

孝昌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东与武汉市黄陂区接壤,西接云梦县、安陆市,南邻孝南区,北靠大悟县、广水市。地跨东经113°45′~114°15′,北纬31°02′~31°46′。东西宽37公里,南北长45公里,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人口60万。县政府驻花园镇。孝昌历史悠久,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孝武帝刘骏为倡行孝道,于公元454年在孝子辈出的安陆东境设置孝昌县。百年之后,因故三更县名。至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之名讳,又改孝昌为孝感县。1983年,孝感县改县级孝感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孝感市一分为二,当年6月15日组建孝昌县。
 

', ], [ 'title' => 'hanchuan', 'content' => '

汉川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南隅,汉水下游。东与武汉市东西湖区、蔡甸区毗邻,西连天门市、南挨仙桃市,北与应城市、云梦县、孝感市接壤(有一块飞地在云梦县下辛店镇境内)。面积1661.3平方千米/1667平方千米(简册)。汉川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一般高程在海拔23-26米之间。全市平原128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7.4%;水面28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7%,山丘9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6%。刁汊湖区地势低洼,除在南部有少部分山丘外,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汉水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把汉川市分为汉南、汉北两大自然地域,汉南地区约占四分之一,汉北地区约占四分之三。本市山脉除仙女山外,均分布于汉南地区与蔡甸区交界的地带,主要有栗山、双马山、横山、仙狮山、高冠山、化子山等17座,一般高程在海100米左右。全市最高点为王家山,海拔203米,最低点在榔头黄龙潭,海拔20.1米。主要河流有汉水、汉北河、北支河、中支河等,湖泊有刁汊湖、东湖、青林湖、白石湖、黄龙潭。汉川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1℃,平均日照为1938.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98MM,无霜期230天。
 

', ], [ 'title' => 'huangmei', 'content' => '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端,大别山尾南缘,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北岸,为鄂、赣、皖三省交界。东与安徽省宿松县接壤,西与湖北省武穴市毗连,南与江西省九江市区隔江相望、一桥相连(即九江长江大桥),北与湖北省蕲春县山水相依。地当要冲,四通八达。史称吴头楚尾,荆扬咽喉,可北走京华,南驰百粤;今襟鄂皖赣3省,连华东与华中两大经济区。地跨东经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8分,东西最大宽度37公里,南北最大长度6l公里,总面积为1640平方公里。县治黄梅镇,西北距湖北省会武汉(公路)242公里。黄梅县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状倾斜。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中部为丘陵及垄岗平原,中南部为湖泊,南部为滨湖沉积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县总面积78%。这里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无霜期达258天,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6.8℃左右。黄梅人文历史悠久,旅游开发潜力巨大。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建县,名胜古迹众多,全县拥有各类文物点200多处,县中有省级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有驰名中外的”禅宗祖庭”四祖寺、五祖寺,有中华长梅寿星、蔡山晋梅,有新石器时代的焦墩遗址,有南北朝诗人鲍照墓,岳飞之子岳震、岳霆墓、宋代乱石塔、有避暑山庄挪步园等等,这些已与江西的庐山、石钟山、安徽的九华山、黄山、黄州的东坡赤壁等连成跨省旅游网络,黄梅挑花曾荣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并作为民间艺术珍品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黄梅还有黄梅戏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称誉……..除黄梅挑花外,该县的黄梅戏与安庆的黄梅戏也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县成为全国唯一有两项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黄梅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皖而流传到安庆以及江西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 ], [ 'title' => 'hongshan', 'content' => '

洪山区位于长江之畔,东湖之滨,是武汉市的七个中心城区之一(武汉的七个中心城区是: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自西向东呈半圆形,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西与武昌、青山两区相邻,北与黄陂区、新洲区隔江相望,是武汉的东大门。地理位置东经114”7’~114”38’,北纬30“28’~30”42’。全区版图面积570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26万人,辖8个街道、2个镇、4个乡。是武汉市以城带郊的中心城区。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1934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第六区和第七区。其中第六区设26个乡,即:近港乡、山内乡、山外乡、丰乐乡、永寿乡、胡墩乡、洪庙乡、东乡、圣化乡、沙口乡、天兴乡、小乙乡、海西乡、石山乡、游家庙乡、竹桥乡、火官乡、堰房乡、关庙乡、温洲乡、吴立乡、武丰下乡、善后乡、从大乡、梅大乡;第七区所设的乡在今洪山区境内的有鲁家乡、驼子店乡、福寿乡、王店乡。
 

', ], [ 'title' => 'yingcheng', 'content' => '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面积1078.3平方千米。北部和中部属大洪山余脉,丘陵、低岗约占70%,南部属江汉平原。山脉依山势走向有座庙山系、龙山山系、何家脑山系、八百湖山系、牛脊岭山系、曾家湾山系,坡度一般小于10度,起伏平缓。海拔高程在41——80米之间。最高点为何家脑主峰白沙口,海拔高程111.6米。河流东有涢水、漳水,中有大富水,南有汉北河。湖泊主要有东西汊湖、龙赛湖、大湖等。
 

', ], [ 'title' => 'xiangcheng-3', 'content' => '

襄城区,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襄阳市城区南部,汉江南岸。截至2012年,全区辖乡1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6个,村委会123个、社区居委会48个,住户15.18万户,2016年总人口59万人。襄城区始筑于汉初,是历代州、郡、路、道、府、县的治所,为襄阳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襄城区工业基础薄弱。2016年,襄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增幅较前三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较201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7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21.08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96.33亿元,同比增长9.5%。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8.6%,较2015年底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是我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了我区经济总量的增长。第三产业是拉动我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 ], [ 'title' => 'dawu', 'content' => '

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北邻河南省信阳、罗山二县,东邻河南省新县。面积1978.9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620494人。地处大别山脉西部,低山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8%。溪涧、河流交错穿插,地形较为复杂。最高点是五岳山,海拔865米,最低点是芳畈镇的赵家河,河口镇南的两河口,海拔40米。东北部竹竿河属淮河水系,东南部滠水和西部澴河属长江水系。大悟县地形特征大体上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北与河南省信阳、罗山、新县交界,南与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接壤,东邻红安县,西连广水市,县城二郎店位于县城西部,南距省会武汉151公里,西南距孝感市政府驻地95公里。大悟县现辖17个乡镇,359个村,15万农户,63万人。地处鄂北门户的大悟县,北眺中原大地,南瞰江汉平原,107国道、京广铁路擦肩而过,横穿全境的京珠高速公路和大安线、黄土线、宋长线等交通网络使大悟的交通四通八达。大悟县辖14个镇、3个乡:城关镇、阳平镇、芳畈镇、新城镇、夏店镇、刘集镇、河口镇、四姑镇、吕王镇、黄站镇、宣化店镇、丰店镇、大新镇、三里镇、东新乡、高店乡、彭店乡。
 

', ], [ 'title' => 'qingshan', 'content' => '

青山区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城区。青山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0°37′,东经114°26′。境域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东与洪山区接壤,西南与武昌区毗邻,南倚东湖风景区,西北濒万里长江,与天兴洲隔江相望。2017年常住人口54万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和钢都花园管理委员会。境内驻有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武汉石油化工厂、中冶集团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等10多个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新型工业基地,素有“十里钢城”之美誉,境域总面积80.47平方公里。历史上青山境域隶属变迁频繁。西周时期为鄂国领地,周夷王时一度属楚;秦统一中国后为南郡辖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属江夏郡沙羡县;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沙羡县为汝南县,属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
 

', ], [ 'title' => 'yunmeng', 'content' => '

云梦县境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江汉平原东北部,是孝感市下辖的一个县,县境北接安陆市、西界应城市、南望汉川市、东邻孝南区。地理坐标东经113°37’—113°52’,北纬30°45’—31°12’,县境南北间距52.8公里,东西间距19.8公里,面积604平方公里。云梦县地貌形态简单,可统称为平原。全境地势北高南低,高差不大,最高处为境东北的枫梓岗,海拔76.2米,最低处为县东南的北湖垸,海拔19.0米。云梦县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过渡性气候带,四季分明:春暖、夏炎、冬寒。年均气温16℃,年均日照量1993.6小时,年均降雨量为1074.5毫米,无霜期年均为247天。全县土壤成土母质以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河湖相冲沉积物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98%以上。土壤质地以中壤和轻壤为主,呈微酸性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云梦县辖9个镇、3个乡。共有24个居委会、270个村委会。
 

', ], [ 'title' => 'zaoyang', 'content' => '

枣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2°30′至113°00′和北纬31°40′至32°40′之间;东与随州市接壤,西与襄阳县毗连,南与宜城市为邻,北与河南省新野、唐河、桐柏三县相连。南北长78公里,东西宽65公里,总面积327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76%。枣阳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无霜期为232天,年均降水量在500至1000毫米之间。枣阳日照充足,年平均2100小时左右,日平均5.8小时,年日照率48%,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枣阳是中国南北区域划分的典型地区,以城区为中心,城区以北即枣北地区人民以面食为主食且此地区属南襄盆地具北方地形,语言接近河南话属北方方言,城区以南地区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地形主要为山地和丘陵,方言与枣北方言有较大差别,接近武汉以南地区为代表的南方语系。
 

', ], [ 'title' => 'wuchang-2', 'content' => '

武昌区,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位于武汉市东南部,与汉阳区、江汉区、江岸区隔江相望,北至余家头罗家港与青山区毗邻;东、南与洪山区洪山乡、青菱乡交错接壤,西傍长江。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武汉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107.76平方千米,中心位置约在北纬30°33′22.56″,东经114°18′37.90″。武昌区始建城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区境内大致中部高,南北逐渐降低,西向长江而东向湖区缓斜,以丘陵和平原相间的波状起伏地形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截至2016年,武昌区下辖14个街道,户籍总人口105.97万。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1.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834.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87.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5亿元,招商引资总额45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1.5亿元。武昌区境内各类历史遗存众多,有起义门、红楼、放鹰台、无影塔等物质遗存1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38处。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武昌也因此事件而闻名。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 ], [ 'title' => 'gucheng-2', 'content' => '

【枣庄专业要账公司-力度大效率高【龙鑫天下】值得信赖】

龙鑫催收服务领头羊,合法催收标兵,专业治赖,克赖,针对所有老赖效果显著,为你排忧解难。

', ], [ 'title' => 'anlu', 'content' => '

安陆市隶属于湖北省,由孝感市代管,位于鄂中腹地,是楚文化发祥地,是历史上郧子国、安陆郡(安州)、德安府所在地。历史上安陆古城所在地。截止2016年,安陆土地面积1355平方公里,人口72万,辖9镇4乡2个办事处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5月25日,安陆市被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粮油机械之都”称号。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关于安陆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一是1935年《湖北县政概况》中说,安陆地势较高,县以南古为云梦泽,大概取义于“安于陆地”的意思;二是1980年《江汉考古》载有《安陆考源》一文,认为“安陆”一名起源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占领楚郢都后,“安陆”为秦、楚接壤处,秦人为巩固南方,必须加强前哨阵地防守,才能确保安全,于是将此取名“安陆”;三是今人何光岳在《楚国灭国与移民》一文中说,公元前525年,晋国灭了陆浑这个地方,陆浑的移民逃奔楚国,被安置在郧国故地,于是这里便叫“安陆”,意为“安置陆人”的地方。比较三种说法,似第三种说法较为可靠。《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这说明前人确有陆浑的遗民奔楚的记载。
 

', ], [ 'title' => 'laohekou', 'content' => '

老河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东岸。全市共辖2个乡8个镇5个办事处,全市面积103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1985年,被湖北省政府列为计划单列市。老河口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老河口建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称赞阳,是春秋名将伍子胥的故里,汉代开国丞相萧何的封地,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在此出任县令,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此写下诗文。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恽代英在这里渡过了少年时代,著名诗人张光年是老河口市路家巷人。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老舍、姚雪垠、诗人臧克家,以及外国友人史沫特莱、路易·艾黎、朝鲜著名表演家金昌满、金炜等名人曾荟萃于老河口。老河口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位于汉水中游东岸,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若干条“鸡爪子”状丘岗伸向东南,形成丘陵、平岗、平原三种地形。平岗地高程在100米至150米之间,其面积占总面积的42.94%;丘陵地高程在150米至450米之间,其面积占总面积的39.17%;平原地高程在100米上下,其面积占总面积的17.89%。境北朱连山东西横断,与河南省渐川县、邓县相隔,为境内最高山脉;自西向东,高庄寨高346米(黄海高程,下同)。彭家寨高451米,煤铁垭高402米,青杠扒北岭高462米(为境内最高点),吴家庄东岭高408米,大山寨高393米,至六股营北岭高239米,再向东即为岗坡地带,高程在200米以下。朱连山以南之岗岭均为自北向南走向。其主岭自二劈山向南经渔关庙、黄庄、孙家洼西岭、梁岗、袁冲、郝岗、杨陈扒、韩家大堰、石碑岗、九里岗、张岗、晋公庙、土地岭、西张湾西岭、杨家山,再向南入襄阳县境,岭长57公里,沿线岭高在186米至159米之间。这道岗岭,将境内水系分为东西两片,岭西地形起伏较大,属丘陵地带,其间大小河流均直接汇入汉水;岭东属平岗地带,其河流则分别汇入排子河、黑水河,再入小清河,至襄樊市北入汉水。朱连山主岭以西的支岭,均为自东向西南走向,由主岭直至汉水边。
 

', ], [ 'title' => 'hanyang', 'content' => '

汉阳区地处武汉市西南部, 与汉口、武昌隔江鼎立构成武汉三镇。独居一镇的汉阳区,东濒长江,北依汉水,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全区辖11个行政街道,总面积108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91万人,共有 118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汉阳以都市工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为发展重点。2018年,入选中国城区100强。汉阳,汉水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汉阳是在汉水之北的地区,汉阳与汉口连成一片。《明史》说,汉水一直是从龟山之南流入长江的,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鹦鹉洲头汉阳汽车渡口。汉水在郭茨口改道。东汉末年建却月城,隋朝起大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沔州下置汉津县。公元605年,隋炀帝把汉津县改为汉阳县,从这时开始,汉阳这一地名开始出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沔州下辖汉阳、汉川两个县。沔州州治设在汉阳县(今武汉市汉阳区),并将汉阳县以及沔州的行政机构都一起从蔡甸的临嶂山下迁到龟山南麓的凤凰山下。
 

', ], [ 'title' => 'xiaogan', 'content' => '

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南临省会武汉市,北与河南、随州交界,西接天门、仙桃、京山等县市,东连黄冈市的红安县和武汉市的黄陂区。因东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孝感市是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中等城市,辖孝南区、汉川市、应城市、安陆市和云梦县、大悟县、孝昌县;国土面积11560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周代贰国、轸国、郧国都建都于此。秦代竹简、秦汉漆器、东汉陶楼等国宝文物和楚王城等遗址展示了孝感绚丽多财的古代文化。剪纸、皮影、膏塑等传统文化艺术源源流长。孝感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均气温在15.5-16.5°C之间。景观:大洪山、白水寺、白云泉、石刻题记、董永故里、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高挂三潭、擂鼓墩古墓群。
 

', ], [ 'title' => 'kou', 'content' => '

硚口区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之一、汉口的核心组成部分。位于武汉市汉口西部,东接长江,与江汉区毗邻;南滨汉江,与汉阳区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额头湾,北至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介于东经114°9′~114°17′,北纬30°34′~30°38′之间。截至2016年,硚口区总面积41.46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62万人;辖11个街道;130个社区,1个行政村。2016年,硚口区完成生产总值509.5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15年增长7.3%。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便于管理,汉口巡检司遂由汉阳迁至汉口,原由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联成的长街因驻扎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民国年间改称汉正街。至此,汉口、汉阳正式从行政管理上分离。清雍正五年(1727年),汉口巡检司分为仁义、礼智两个分司,并置汉口同知署分驻,加强对汉口镇事务的分区管理。尔后,又演变为四坊,直到清末(1898年)建立夏口厅,汉口遂正式脱离汉阳,独立建制。
 

', ], [ 'title' => 'yicheng-4', 'content' => '', ], [ 'title' => 'jianghan', 'content' => '

江汉区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位于汉口核心地区,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之一。 截至2017年底,江汉区下辖民族、民权、花楼、水塔、满春、前进、民意、新华、万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汉兴13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17年常住人口83万人。江汉区境南临长江、汉江交汇处,分别与武昌区、汉阳区隔江相望;北抵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东、西两面各与江岸区、硚口区相邻。地理位置为北纬30°34’~30°39’,东经114°13’~114°18’。东西最大横距6.9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8.66千米,总面积为28.29平方千米。在平面直角坐标上,境域南部狭长而北部宽阔,形如向西北方斜立的火炬。 江汉区辖境总面积为28.29平方千米,为全市土地总面积0.33%。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 ], [ 'title' => 'echeng', 'content' => '

鄂城区位于湖北省东部,西临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黄冈城区一桥(鄂黄长江大桥)相通。截至2012年,鄂州市辖9镇1乡1个省级开发区,面积为592.9平方公里,人口60万。鄂州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以来,其间曾两度成为帝王的都城(吴都、鄂都)。鄂城区是鄂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6年,鄂城区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15.52亿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鄂城区常住总人口其中:668727人,凤凰街道138032人,古楼街道127600人,西山街道68767人,泽林镇50200人,杜山镇18981人,新庙镇20133人,碧石镇24979人,汀祖镇51381人,燕矶镇40286人,杨叶镇22606人,花湖镇34634人,长港镇13273人,沙窝乡26842人,鄂州经济开发区31013人。截至2013年,鄂城区辖长港、杜山、泽林、碧石渡、汀祖、花湖、杨叶、燕矶、新庙9镇和沙窝1乡,另设花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 [ 'title' => 'nanzhang', 'content' => '

南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东临宜城,西接保康,东北与襄阳为邻,西北同谷城接壤,南依远安,东南与荆门毗连。地理座标为111°26′——112°9′,北纬31°13′——32°1′。东距省会武汉404公里,东北距襄樊市43公里。南漳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南漳幅员广大,旧称“八百里南漳一大片”。县界实际周长373公里,东西横距66公里,南北纵距81公里。总面积3859平方公里,折合38.61万公顷。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
 

', ], [ 'title' => 'huarong', 'content' => '

华容区,隶属湖北省鄂州市,位于鄂州市西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地处东经114°30′至115°05′,北纬30°至30°36′。东连市区,北与黄冈市团风县、武汉市新洲区隔江相望,西与武汉市洪山区接壤,南与鄂城区长港镇为邻。全区总面积413.2平方公里,辖华容、段店、庙岭三镇和蒲团、临江二乡,华容区总人口25万人(2016年)。2016年,华容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39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7.9%。著名景点有蒲团新石器遗址、觉华寺。截止2012年底,华容区辖华容镇、段店镇、庙岭镇3个镇和蒲团乡、临江乡2个乡;共有77个村,1028个村民小组。华容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12.4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0.7摄氏度。无霜期年均266天,年降水量1315毫米。历年积雪最深为23厘米。年平均日照射时数1995小时。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春季的“倒春寒”、低温连雨、大暴雨、龙卷风和盛夏初秋季节的伏秋连旱。
 

', ], [ 'title' => 'jiangan', 'content' => '

江岸区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东邻黄陂区,南隔长江与武昌区和洪山区相望,西沿江汉路、三眼桥路与江汉区接壤,北接东西湖区,是武汉七个中心城区之一,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和武汉市政协委员会所在地,总面积70.25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江岸区户籍人口71.11万,常住人口100万 [1]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95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7.4亿美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6.6亿元。江岸区是汉口的核心组成部分,曾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是中共中央武汉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所在地。位于江岸区沿江地带的的汉口租界是规模仅次于天津和上海的列强在华第三大租界区。自1861年汉口开埠起,先后有英、俄、法、美、德、日等20国在此设立领事馆。江岸还是二七大罢工发源地,拥有许多“红色文化”旧址,境内汉口江滩为亚洲最大的滨江公园。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 ], [ 'title' => 'baokang', 'content' => '

保康县隶属湖北襄阳市,地处鄂西北,位于襄阳市西南部。东依襄樊,南接宜昌,西连神农架,北交武当山。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荆山主脉横亘东西,荆山以北南河水系注入汉江,荆山以南沮水水系注入长江。保康县名意为“保民康乐”,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建县,至今已有500多年。是楚国的源头和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全县国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57个村、19个社区,2016年总人口35万。县政府驻地城关镇。保康县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磷矿、水能、旅游、林特四大资源。著名景区有汤池峡温泉、五道峡风光等。2011年8月,被纳入中国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保康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鉴于房县辖境辽阔,难以施治,始析房县东境宜阳、修文二里置保康县,县治潭头坪(今城关镇)。北宋雍熙三年曾在房县设立“保康军”(军,宋朝区划名,与州府同级),以此得名,暗寓“保民康乐”之意。始属湖广布政使司郧阳府,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建制。
 

', ], [ 'title' => 'liangzihu', 'content' => '

梁子湖区,隶属于鄂州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与黄石市交界,南与咸宁市为邻,西与武汉市接壤,处于武汉、黄石、鄂州、咸宁四市之间,素有鄂州市南大门之称。截至2013年, 梁子湖区辖太和、东沟、沼山、梁子和涂家垴5个镇,86个行政村(居委会),区政府设在太和镇。梁子湖经济发展较快,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5.48亿元。梁子湖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与黄石市交界,南与咸宁市为邻,西与武汉市接壤,处于武汉、黄石、鄂州、咸宁四市之间,全区地跨东经114°32′-114°43’,北纬30°01′-30°16’之间。梁子湖区西部为梁子湖湖洼地,南部为山带。全区地貌为条带状相间的低山丘陵,沉积盆地。全区地形为南边多低山,北部和西部多丘陵和湖泊,东边最高峰为沼山峰,海拔418米。梁子湖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40℃,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30毫米。全区主要灾害天气有春季的”倒春寒”,低温连雨,夏季的大暴雨和强风,盛夏初秋季节的伏期连旱。
 

', ], [ 'title' => 'xiangzhou', 'content' => '

襄阳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境跨东经111.44″-112.23″,北纬31.46-32.28″,东接枣阳,西接老河口、谷城、南连宜城、南漳,北与河南省的邓洲、新野、唐河接壤。全县南北长江79.6公里,东西宽余77.2公里,总面积3226平方公里。襄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历史上就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现今,汉丹、焦枝、襄渝三条铁路在此交汇,襄阳刘集机场已开通飞往全国10多个城市的航班,316国道横贯东西,207国道纵越南北;襄阳区环抱襄樊市区,清澈的汉江水穿境而过,直达武汉长江;襄阳北靠晋豫大煤矿,上下有南阳和江汉两大油田,左右有丹江和葛州坝两大水电站,临近能源基地,处在最佳供电负荷范围之内;这种占尽地理、交通的种种优势,把襄阳同全国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襄阳区幅员辽阔,地貌多姿,地势由四周向中部缓缓变低。构成汉江夹道向宜城开口的不规则盆地。北部为波状土岗地,南部为低山后陵区,中部为汉江和唐、白、滚、清河冲积平原,全区岗地面积占65.8%,低山丘陵面积占有13%,沿江河冲积平原占据21.2%。襄阳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区境内日照充足,年均日照1987小时,年均气温15.1℃-16.9℃之间。
 

', ], [ 'title' => 'ezhou', 'content' => '

鄂州市位鄂东城市群中心腹地,背靠武汉,与黄冈隔江相望,毗临咸宁、黄石。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东汉以前为鄂邑、鄂郡、鄂县。三国时吴王孙权在此建都,改称武昌。此后,鄂州或为郡治,或为州府,始终是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是国内有名的“古铜镜之乡”和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鄂州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帝尧时,有樊仲文居此。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曾行吟于此,留下“乘鄂渚而反顾”的诗句。鄂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73天,怀山抱湖,物产丰饶,资源丰富。市政府共公布文物保护单位154处,现实存147处,其中古文化遗址36处,古城址5处(座),古矿冶遗址6处,古窑址9处,古城寨1处,古墓葬66处,古建筑7处,古石刻7处,现代纪念建筑5处,革命纪念建筑5处。馆藏文物达2万余件。鄂州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城市。山、水、城浑然一体,西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莲花山中国元极功基地蜚声海内外;洋澜湖、梁子湖、红莲湖更是旅游、度假胜地。
 

', ], [ 'title' => 'dongxihu', 'content' => '

东西湖区,是武汉市下辖的一个区。位于东经113°53′—114°30′,北纬30°34′—30°47′之间。地处西部近郊,全境三面环水,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她的地图酷似一只金龟,翘首东望武汉,摆尾西牵孝感。汉江、汉北河、沦河、府河如玉带琼边轻轻托起这片499.71平方公里的土地。境域东靠张公堤,分别与江岸区、江汉区和硚口区接壤;西南滨汉水与蔡甸区和汉川市相望,西北依府河与孝感市和黄陂区相邻。
 

', ], [ 'title' => 'jiangxia', 'content' => '

江夏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东南岸。面积2014.5平方千米/2009平方千米(简册)。属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区境地形特征是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地貌以第四系红色粘土组成的网状平原为主,其两侧为平坦的冲积平原,东侧为梁子湖底地。三种地貌形体基本平。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区境北部,呈东西向带状,横刻在网状平原和冲积平原之中。东部和西部为滨湖平源,地面高程约20~40米,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米左右的岗丘。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其中海拔在100米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米,是区境内最高点。境内大小湖泊136处,主要湖泊有大沟湖、梁子湖、牛山湖、豹澥、鲁湖、后石湖、爷头湖、上涉湖、团墩湖、汤逊湖、青菱湖等。主要河流有长江、金水河流经西部。水面约占总面积39%。
 

', ], [ 'title' => 'xiangyang-3', 'content' => '

襄樊为襄阳和樊城的合称,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连江汉平原,西通川、陕,南接湘、粤,北达宛、洛,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说。襄樊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汉水流域,自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地区。襄樊市198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1990年至1992年在枣阳市雕龙碑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属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秦汉以后又是三国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历朝历代的重镇。襄樊市境内历代战争频繁,人文荟萃。著名的战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张自忠枣阳抗日会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襄樊战役等。其间英才名士也如繁星。这里是伍子胥、宋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桑梓之地,又是诸葛亮、王粲、米芾的第二故乡。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6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我国南北过渡型的气候特征。
 

', ], [ 'title' => 'hannan', 'content' => '', ], [ 'title' => 'fancheng', 'content' => '

襄阳市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地理坐标东经111°45′—113°47′,北纬31°13′—32°35′,东面和北面与襄州区接壤,南面以汉江为界与襄城区接壤,西面与谷城县、老河口市接壤。樊城区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中心城区,是襄阳市的经济、交通、信息、物流中心,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美誉。樊城区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区下辖8个街道、2个镇,面积566平方公里,2016年总人口约91万,占襄阳市区人口的70%。2018年10月,樊城区入选2018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江中游北岸,地跨东经111°45′—113°47′,北纬31°13′—32°35′, 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市的中心城区。东与襄州区城关镇、西与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北与襄州区伙牌镇接壤,南与襄城区隔江相望,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全区面积566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长虹路23号,距襄阳市政府约3.5公里,距湖北省政府驻地武昌348公里。
 

', ], [ 'title' => 'xinzhou-2', 'content' => '

新洲区是湖北省武汉市的远城区之一,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大别山余脉南端、长江中游北岸,界于东经114°30′—115°5′和北纬30°35′—30°2′之间,东邻黄冈市团风县,西接武汉市黄陂区,南与武汉市洪山区、鄂州市华容区隔江相望,北与黄冈市红安县、麻城市毗邻交错,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岗与河流呈“川”字型排列,俗称“一江(长江)、两湖(武湖、涨渡湖)、三河(举水河、倒水、沙河)、四岗(楼寨岗、叶顾岗、长岭岗、仓阳岗)”,为武汉东部水陆门户。1951年6月建立新洲县,隶于黄冈地区。1983年8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9月撤县设区,成为武汉市的一个新型城区。全区版图面积1500.6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82%,水域占18%;2017年常住人口105万人,辖10街3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风景旅游区,是全国闻名的“双孢蘑菇之乡”、“建筑之乡”,享誉荆楚的“教育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区政府所在地邾城是武汉市的卫星城,阳逻开发区是市区共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 ], [ 'title' => 'huangbei', 'content' => '', ], [ 'title' => 'yeji', 'content' => '

叶集区隶属安徽省六安市,中心位置东经115°93′15″、北纬31°86′92″,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南依大别山、与金寨县相连;北与江淮平原、与霍邱县相邻;东连六安市、合肥市;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接壤,有“大别山门户”、“安徽西大门”之称。六安市叶集区于2015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6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全区辖姚李镇、洪集镇、三元镇、孙岗乡、平岗街道、史河街道共6个乡镇街,区域面积568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 [1] 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4.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1%。叶集区有312国道、宁西铁路、沪陕高速穿境而过,合武高速、沪汉蓉高速铁路与之紧邻,是东进西出的咽喉、贯穿南北的节点。叶集区自建制以来,就是商家云集之地,商品集散之都,鼎盛时期,湖北、江西、河南、山陕(山西、陕西)、河北、安徽六省在此设立商务会馆;曾诞生过与鲁迅先生一起创办“未名社”的李霁野、韦素园、韦从芜、台静农等“未名四杰”;一代将军、开国重臣—陶勇等。
 

', ], [ 'title' => 'caidian', 'content' => '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郊,地处汉江与长江汇流的三角地带,江汉平原东缘,地跨东经113°41′-114°13′,北纬30°15′-30°41′之间。北傍汉江与东西湖区唇齿相依,南临通顺河与汉南区山水相连,东濒长江与江夏区隔水相望,西与汉川市交错接壤,东北邻汉阳区,西南邻仙桃市。境内地势由中部向南北逐减降低,中部均为丘陵岗地,坡度较缓,最高处九真山海拔263.4米,为全区群山之首。北部为平坦平原区,地面高程多位于20-24米之间,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南部为洼地平原区,属于汉水与长江两个河漫滩之间的湖洼低地,高程在19-22米之间。北有汉水逶迤西来,南有长江浩瀚东去,东荆河自西向东横切全境,构成三面环水之势,全境地貌是垄岗为主体的丘陵性湖沼平原。气候属北、中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具有热丰、水富、光足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无霜期为253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450毫米左右,且雨量分布的地域差异不明显,但年际差异较大,最高降水量可达1865.8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可达2111.8小时,光能辐射每平方厘米112.4千卡,均集中于春、夏、秋三季,具有明显的温光同季的特点。南北温差不明显,平均气温为16.5℃。春季月平均为16℃,夏季27.6℃,秋季17.5℃,冬季4.8℃,一年中最冷月与最热月多出现在1月和7月,极端最高温达39.6℃(1978年8月3日),最低温为-14.1℃(1977年1月30日)。总人口444413人,其中农业人口331216人,非农业人口113197人;男性225406人,女性219007人。农村劳动力146896人,其中男劳力75011人,女劳力71885人。人口密度为421.7人/平方公里。老年人口56369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25%。城市常住人口118423人,流动人口4765人。全年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4857人。现辖蔡甸、张湾、侏儒、永安、大集、奓山、军山、沌口8个街道办事处,索河、玉贤2个镇和消泗乡、桐湖办事处及洪北农业示范区管委会。有村民委员会333个,村民小组2220个。
 

', ], [ 'title' => 'yuan', 'content' => '

裕安区为六安市市辖区,是1999年12月随六安地区撤地设市后成立的新区。裕安区位于六安市区西部,东接金安区,南临霍山县,西靠金寨县,北倚寿县。裕安区名优特产有六安瓜片、苏埠大麻、徐集花生糖等;风景名胜有横排头风景名胜区、黄莲寺、九公寨风景区等。截至2012年,裕安区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下辖19个乡镇、3个街道;户籍人口为1002321人。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截至2012年,裕安区下辖3个街道、12个镇、7个乡:西市街道、鼓楼街道、小华山街道、苏埠镇、韩摆渡镇、新安镇、顺河镇、独山镇、石婆店镇、城南镇、丁集镇、固镇镇、徐集镇、分路口镇、江家店镇、单王乡、青山乡、石板冲乡、西河口乡、平桥乡、罗集乡、狮子岗乡。 [3] 共有263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21个社区。
 

', ], [ 'title' => 'wuhan', 'content' => '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武汉市地理位置优越,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于此,将武汉市区天然分成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武汉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控长江中游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冲,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现全市货运吞吐量达亿吨以上。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三国时,武汉东湖附近曾是刘备、孙权、曹操进行军事、政治活动的场所,现在留下的有刘备郊天台、吴王庙、曹操庙、洪山宝塔等古建筑。武汉现已发展为中国中部地区工业、金融、商业、科学、文化教育中心。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景观:武当山、长江三峡、神农架等。
 

', ], [ 'title' => 'shucheng', 'content' => '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24天,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舒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设舒城县延用至今。名胜古迹有周瑜的故里周瑜城,与都江堰齐名的汉代水利工程七门堰,雄居县城中心最高处的明代古建筑“龙头佛塔”、县城南溪古渡的龙津桥等。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有,西汉羹吉候刘信、教育家文翁,三国吴军统帅周瑜,宋代大画家李公鳞,明代刑部尚书郑时、吏部尚书秦民悦,被周总理誉为我党初期情报战线“三杰”之一胡底、史称“南陶”(因)“北马”(寅初)、我国政治经济学界泰斗陶因等烂若星辰、光辉照人。
 

', ], [ 'title' => 'anhui', 'content' => '', ], [ 'title' => 'huoshan', 'content' => '

霍山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属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1.5%,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药材、茶叶、蚕桑、毛竹、水电、板栗、森林等自然资源,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踞霍山境内,“远东第一坝”佛子岭水库镶嵌其中,汉武帝敕封的小南岳号称皖西第一山,“江北小黄山”铜锣寨集奇松、怪石、湖光、云海、瀑布、温泉之大成,还有南岳天池、六万晴霞、西山瀑布、文峰古塔、明代文庙、宋窑遗址、九桠古枫(已有350年)和“卧大佛”、“睡美人”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霍山就像一个容颜俊秀的俏丽佳人,永远透着一股特有的神韵美。霍山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设有潜邑,汉代设为潜县,隋朝始称霍山县。霍山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徽向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安徽第一支正规红军在这里成立,安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这里建立、安徽第一个全境赤化县在这里形成,被确定为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并成为皖西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title' => 'guichi', 'content' => '

贵池区,安徽省池州市市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多丘陵,北部为沿江洲圩区。贵池区在汉时曾称石城县,后易名为贵池县,1988年改为贵池市,2000年改为贵池区。贵池区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东与铜陵襟连,牵携佛教圣地九华山,是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2516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9个镇、11个街道。盛产粮、棉、油、茶、蚕茧等,是全省煤炭、黄金生产重点县之一。贵池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淡水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养殖基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经济强县(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和国家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所在地。
 

', ], [ 'title' => 'jinzhai', 'content' => '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北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4年,境内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是全国著名的笫二大将军县。大别山脉由西南向东北横穿全境,全县平均海拔500米,千米以上高山101座,最高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为大别山笫二大高峰。“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金寨的基本地貌特征,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0.35%。金寨是旅游资源大县。大别山三大主峰之一天堂寨为华东、华中、华北三大植物区系交汇中心,是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高峡出平湖;燕子河大峡谷、天堂寨秀水谷、天水涧漂流等景点相继对外开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分别题词的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塔,江泽民同志题名的烈士纪念馆,洪学智老将军题名的红军纪念堂等为全县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对接国家红色旅游发展项目,已编制全县红色旅游规划,跻身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主题红色旅游区的重要区域,有4个红色旅游重点项目挤进国家投资计划笼子。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融为一体,旅游开发前景广阔,2005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旅游经济强县”。
 

', ], [ 'title' => 'shitai', 'content' => '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黄山与九华山之间。东界黄山市,南邻黟县、祁门,西接东至,北连贵池、青阳。县境汉时为陵阳、石城等县地,属丹阳郡。三国吴置石埭场,南梁大同二年(536)置石埭县,治广阳,隋并入南陵、秋浦县。唐永泰二年(776)复置石埭县,属池州。低山、高丘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东有稠岭、甲子岭,西有五塘岗、仙女尖;南有仙寓山、牯牛降,北有杉山、七井山。县境地势为南北高,东西低,海拔高度一般在50-1000米左右。牯牛降主峰海拔1728米,为全县最高峰;最低处莘田乡东庄海拔34米,相对高差为1694米。境内河流以稠岭为分水岭,东域主要有清溪河、王村河;西域主要有鸿陵溪、秋浦河、西溪河及后河。王村河汇入清溪河注入太平湖;鸿陵溪于横渡钓鱼台汇入秋浦河至池口入长江;西溪河汇入红石潭汇入后河经东至注入黄湓河。全县有山场面积1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3%。盛产松、杉、笔竹等,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78.2万立方米;茶叶久负盛名;中药材有山茱萸、苡仁米、厚朴等562种;其他经济作物有金针、香菇、木耳、板栗、七井红辣椒等。享有“中国枣皮质量第一”美誉的山茱萸,大多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果大、皮薄、肉厚、色红、光泽度好,药用成份高,是山茱萸中的极品。
 

', ], [ 'title' => 'jinan-2', 'content' => '

金安区为六安市市辖区,设立于1999年9月,属六安市主城区,是六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金安区位于六安市东部,东倚省会合肥,北接寿县,南邻舒城县,西邻裕安区。金安区名优特产主要有六安瓜片、皖西白鹅、一品斋毛笔等;景区景点主要有皖西大裂谷、毛坦厂老街、洞天湖等。截至2011年,金安区幅员面积为1657平方公里,下辖5街道、11镇、6乡;总人口为851993人。截至2012年,金安区下辖5街道、11镇、6乡,分别为:中市街道、东市街道、三里桥街道、望城街道、清水河街道、木厂镇、马头镇、东桥镇、张店镇、毛坦厂镇、东河口镇、双河镇、施桥镇、孙岗镇、三十铺镇、椿树镇、城北乡、翁墩乡、淠东乡、中店乡、横塘岗乡、先生店乡。共计35个居委会,299个村委会。从2013年1月起,城北乡的新井、立新、中心、双桥、新华5个村和三十铺的黄堰、和平、大桥畈3个村划归六安经济开发区管辖。
 

', ], [ 'title' => 'jiuhuashan', 'content' => '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池州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4平方公里。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见此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赋诗更名为九华山。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近亲金乔觉驻锡九华,潜心修持75年,99岁圆寂,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道场,明、清鼎盛时期,寺院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于天下。现存古寺庙99座,佛像1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 ], [ 'title' => 'huoqiu', 'content' => '

霍邱位于安徽西部,淮河南岸,与河南毗邻,南枕巍巍大别山,北踏滔滔淮河水,是宁(南京)、西(西安)铁路贯通之地,是312、105国道交会之县,雄伟的朱港——南照淮河大桥和多姿的临淮岗淮河水利工程,使霍邱水陆交通更加便捷,成为安徽“东进西出”的要道,货畅其流的集散地。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霍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周属蓼国,春秋为蓼邑,楚庄王时期的丞相孙叔敖在县城北修筑“天下第一塘”大业陂,蓄水灌溉;隋开皇19年(公元599年),建立霍邱县,距今已有1400年。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石斧、石钺;西周的甬钟、铜鉴;春秋的铜鼎;战国的铜壶、铜剑、楚贝等,显现出丰厚的历史内涵。霍邱面积3493平方公里,物华天宝,素以“鱼米之乡”著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红麻、白鹅、麻黄鸡、生猪、淡水鱼、山羊、虾等,有20多种具有理想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其中磁铁矿储量居全国第6位。霍邱有山有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城东、城西两湖景色秀美、绿水溢彩;水门塘公园、淠史杭灌区水利设施,奇景幻影,游人如织;盛产中华玉泉酒的临水“八景”——古壁信雨与日落独屏等,如诗如画,绮丽醉人,是旅游休闲之胜地。
 

', ], [ 'title' => 'qingyang', 'content' => '

青阳县位于皖南北部,境内山、丘、圩并存,有“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县治蓉城镇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位于境内。青阳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北接铜陵、合肥(距铜陵大桥55公里、距合肥200公里),南临太平湖、黄山(距太平湖大桥50公里、距黄山120公里),是皖南黄金旅游热线(两山夹一湖)的中点;318国道横贯东西,103省道直穿南北。县内公路总长664.4公里,1997年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青阳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厚。全年平均气温16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青阳属北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达220天,有利于动植物繁衍生长。全县有林地百万亩,森林覆盖率56%,珍稀动物植物上百种。农业、矿产、旅游三大资源尤为丰富。主要农产品有粮食、蚕茧、竹木、茶叶、苎麻、花卉盆景、水产品等;矿产资源有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等7类36个品种;主要名胜佳景有烟霞园、神仙洞、刘冲石刻、五溪山色、舒潭映月、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天柱仙踪等。
 

', ], [ 'title' => 'liuan', 'content' => '

六安位于大别山北麓,依山襟淮,承东接西,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312国道和宁西铁路横贯东西,距南京270公里,距上海600公里,距武汉330公里,区位十分优越。六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常年云雾缭绕,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六安古老而又新兴。如果你有机会走进皖西,走进这大别山的深处,你会发觉这里就是你梦寐以求的“桃源仙境”。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这里是上古四圣皋陶部族活动场所和聚居地,是皋陶文化的发祥地,故六安又称“皋城”。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相继在这里组建和战斗过。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六安人民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30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同时也炼就了一大批英雄杰出人物。仅在幸存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并拥有金寨、六安两个将军县。景观:这里过去因偏僻、贫瘠而少有人涉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和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旅游资源也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如果你有机会走进皖西,走进这大别山的深处,你会发觉这里就是你梦寐以求的“桃源仙境”。
 

', ], [ 'title' => 'dongzhi', 'content' => '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境内舜耕山相传为舜躬耕之地,尧访舜时由此渡河,县城遂称“尧渡”,自古就有“尧舜之乡”美誉。东至县襟江带湖,生态环境优良,人与自然协调,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试点地区。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是我国最大的白头鹤越冬种群的栖息地,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是冬季生态旅游观鸟的好去处。东至县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已探明的矿产尤以高品位的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储量大。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全国绿化先进县”、“沿江渔业高效示范区”和“全国红茶出口基地县”。“东至云尖”等7个品种绿茶,多次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并被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指定为接待专用茶。农业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优质棉、食用菌、茶叶、禽畜、水产、经果林等八大农产品开发基地,并渐成规模。交通便捷,长江流经县内,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
 

', ], [ 'title' => 'xuanzhou', 'content' => '

宣州区为宣城市下辖区,为市政府驻地和唯一市辖区,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过渡带。宣州区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毗邻上海、浙江。东邻郎溪县、广德县,东南、西南接宁国市、泾县,正西、西北连芜湖市南陵县、芜湖县,北与南京市高淳区毗邻。截至2012年底,宣州区下辖26个乡、镇、街道,总面积2621平方公里,总人口86.6万。宣州区境内景观主要有广教寺双塔、陈山遗址、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谢朓楼遗址、梅文鼎墓、白马山国际度假旅游区、龙泉洞、白云洞等。宣州区入选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截至2012年,宣州区下辖26个乡、镇、街道,分别为:双桥街道、鳌峰街道、西林街道、澄江街道、济川街道、飞彩街道、敬亭山街道、金坝街道、水阳镇、狸桥镇、杨柳镇、孙埠镇、洪林镇、沈村镇、向阳镇、溪口镇、周王镇、古泉镇、水东镇、新田镇、文昌镇、寒亭镇、黄渡乡、养贤乡、五星乡、朱桥乡。
 

', ], [ 'title' => 'chizhou', 'content' => '

池州市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最有名的旅游胜地是九华山,素有“东南第一山”之誉。大诗人李白曾来此畅游,睹其秀丽奇异,九十九峰如莲花盛开在蓝天白云之间,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赞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并在与友人唱和的诗序中咏道“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此九子山易名为九华山。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池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色秀美,同时有着灿烂的佛教文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庙、僧尼的数量上居冠,特别是自唐代以来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奇迹,正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大历山、溶洞群、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珍贵的贵池傩戏、杏花村等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境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正成为森林旅游、生态观光、漂流探险、科学考察的新热点。
 

', ], [ 'title' => 'langxi', 'content' => '

郎溪县建县千年,历史悠久。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城明代城墙、新石器欧墩遗址、侯村祠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吴应龙墓、夏雨初烈士墓和张大干父母坟冢等10多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署二破“江南大营”的“建平会议”会址就位于县北的四明山(现称马场山)。灿烂的古代文明孕育了数不清的文人雅士。早在春秋时期,郎溪就是吴国领域,深受吴文化的影响,数千年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如近代更有追随孙中山先生草拟《建国方略》的民主革命者岑述彭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的浸润和今日的风采造就了郎溪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著名风景区有山幽物丰的伍牙山风景区、波光帆影的南漪湖风景区、古木奇石的石佛山风景区、碧波荡漾的龙须湖风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高井庙林场。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当首推“郎溪八景”:“涛峰远望”、“石涧春和”、“鸦山古迹”、“茅岭凝青”、“伍牙飞翠”、“峡岭回峦”、“凤山胜景”、“石佛撑云”,还有“张大千父母坟冢”等人文景观。千年文明、吴文化的影响和来自巴蜀的移民汇聚,形成了郎溪的饮食文化吗,郎溪菜系兼具徽菜、川菜等多种菜系特点,菜式随季节时令变化,夏秋清淡,冬春麻辣,山珍多而海味少。其中独领风骚的菜肴素鸡,享有口味清香、绵软爽口、清腔润肺的特点,令人食而忘返。
 

', ], [ 'title' => 'yuxian', 'content' => '

盂县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盂县地处山西东部盆地,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度至113.49度,北纬37.57度至38.31度。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63千米。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和本省平定县接壤,西临本省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县境四周群山环绕,境内山脉纵横,白马山东西横亘,管头梁南北纵贯,把全县分成东西两个盆地:盂城盆地和西烟盆地。境内最高峰为大梁山,海拔1874米。滹沱河畔最低,海拔500米左右。境内河流以滹伦河最大,由定襄入境后折向东流。龙华河、乌河等支流,自南而北注入该河。县境南部还有温河及其支流秀水河、招山河等。
 

', ], [ 'title' => 'datongxian', 'content' => '

大同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属大同市近郊。现辖10个乡镇(原辖16个,撤乡并镇减6个),3个街道办事处。现有189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万人。总土地面积225.5万亩,平、川、山区、丘陵各占三分之一,其中耕地面积59.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县。大同县辖3个镇、7个乡:西坪镇、倍加皂镇、周士庄镇、吉家庄乡、峰峪乡、杜庄乡、党留庄乡、瓜园乡、聚乐堡乡、许堡乡。大同县平均海拔1347米,最低海拔891.7米,最高海拔2167.1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391.5mm,且集中在夏季6—8月份,年平均气温5.8℃,极端最低气温-30.3℃,极端最高气温为36.1℃,全年日照时数为2973小时,无霜期为125天左右。干旱、低温,早霜等灾害性气候频繁出现。境内有桑干河、六棱山两处地质断裂带,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大同县交通十分便利。京包、大秦、大准三条铁路横贯东西,大涞、大张、大塘、京大四条公路纵横交错。大同飞机场位于我县倍加造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县级公路169公里,实现了县通油路、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辆。
 

', ], [ 'title' => 'guangde', 'content' => '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发达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合杭高速、宣杭铁路复线、318国道和3条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运输发达,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环绕四周的有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南京禄口、合肥骆岗等机场和上海、芜湖、南京、宁波等港口,物流畅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广德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向内地辐射的物流副中心。广德位于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328毫米,无霜期近300天,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溶洞,与“钱塘江潮、登州海市、雷州换鼓”齐称“天下四绝”,素有“桂林山水、广德石洞”并相媲美之说;始建于公元979年巍巍壮观的天寿寺塔、古朴典雅的鼓角楼、闻名遐迩的岳飞抗金遗址、灵秀甲东南的桃姑迷宫、万顷碧波的卢湖竹海及富有浓郁祠山文化的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各以其独特风姿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广德已经编制了全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正致力于把广德建设成为长三角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 ], [ 'title' => 'yanggao', 'content' => '

阳高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与浑源、广灵为界,西与大同县毗邻,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接壤,总面积1726平方公里。阳高县境三面环山,北为云门山,西为采凉山,南为六棱山,中部形成南北两个盆地。最高的六棱山,海拔2420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1.7%,川区占36.5%,丘陵区占31.8%,近于三分天下。境内有桑干河、吾其河、白登河、黄水河的黑水河。阳高县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1℃,无霜期约125天,降水量400毫米。阳高盛产谷子、黍子、豆类、莜麦、山药蛋、高梁、玉米、胡麻、白麻和甜菜。境内多山丘陵,林业资源丰富,有木瓜、玫瑰和枸杞等。王官屯镇的槟沙果、京杏、杏脯和罗文皂镇的元白菜驰名国内外,是全国7大蔬菜生产基地县之一。地下矿藏探明的有金、铁、铜、煤、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石、钾长石等22种。
 

', ], [ 'title' => 'yangquan', 'content' => '

古称“漾泉”,因泉水喷涌而得名。它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北接定襄、五台两县,东临河北平山、井陉,南连昔阳,西俟寿阳、阳曲县,人称“三晋妥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晋东雄绕”。总面积4452平方公里,总人口117.4万,是山西东部的中心城市。阳泉现辖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是省辖市。建国后,阳泉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主,冶金、化工、机械、轻纺、电子、食品等部门配套发展,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阳泉地理座标为东经112°5′-114°4′,北纬37°40′-38°31′,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日照充分,热量适中,季节更替明显,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干燥、凉爽。适宜旅游观光。阳泉是一座美丽的山城,犹如镶嵌在太行山麓的一颗璀灿明珠。悠久的历史遗珍,旖旎的山光水色,迸发出诱人的风彩和魅力。白昼登临山颠俯瞰全城,楼房鳞次栉比,路桥经纬交织,厂矿星罗棋布;入夜浏览市区,江天灯火辉煌,山河彩虹映照,景色妙不胜收,令人慨为观之。著名诗人郭沫若曾欣然命笔咏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 [ 'title' => 'jixi-2', 'content' => '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北与宁国县、旌德县毗邻,西与旌德县、黄山市黄山区、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连,东西长59.5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1126平方千米。绩溪县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境内大鄣、大会、大獒三山鼎立,从东北向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绩溪的最高处;南端的江村环海拔125米,是绩溪的低谷。徽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千米。主河道登源河长55千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千米,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6%。此外,戈溪、黄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长15千米。北流之水属长江水系;南流、东流之水属钱塘江水系。溪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山水雄奇秀丽,人文景观异彩纷呈。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比比皆是,砖、木、石三雕精妙绝伦,是正在开发崛起的文化旅游胜地。
 

', ], [ 'title' => 'xinrong', 'content' => '

新荣区,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山西省境北部,大同市境西北部。北靠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县交界,东与阳高县、东南与本市云州区、西与左云县接壤,南与本市云冈区和平城区为邻。 [1-2] 素有“大同后花园”之说。截至2018年2月,新荣区下辖1个社区服务管理中心、2个镇、6个乡,总面积1102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1952年8月察哈尔省撤销,大同市、左云县改归山西省。本区仍分属大同市、左云县。属大同市所辖部分后归大仁县管辖。1958年,除郭家窑、东胜庄、破鲁之外,其余区域划归大同市郊区。截至2018年2月,新荣区下辖1个社区服务管理中心、2个镇、6个乡,共计5个社区、150个行政村。
 

', ], [ 'title' => 'datong-3', 'content' => '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邻内蒙,东望河北、距北京380公里,南离太原市352公里,实为首都之屏障、全晋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大同曾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在清代以前无不派名将镇守,既防外来侵略又保京师安危,被誉为“北方锁钥”。今日的大同,是京包、同蒲两大铁路的交汇点,大秦铁路的起点,居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为我国当代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大同位于我国中部偏东,交通运输相对发达,不仅在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在对苏、蒙边境贸易上,有着巨大潜能。
 

', ], [ 'title' => 'ningguo', 'content' => '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大城市仅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8.09万。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天目山蜿蜒屹立于东南边缘,黄山山脉由西延伸入境,构成南高北低、峰峦叠嶂的地势形态。面积9万多亩的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与库容9.41亿立方米的青龙湖连成一片,形成集湖光、山色、溶洞于一体的怡人风光。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山门洞”、“千秋关”、“仙人塔”因其历史悠久,风貌独特,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其中,“山门洞”素有“天下之奇山门有,山门之奇天下无”的称誉。宁国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30多个矿种,石灰石、煤炭、石棉、萤石、陶土等矿产远景储量达34亿吨。境内土特名产荟萃,山核桃、元竹、青梅、银杏面积和产量居安徽省首位,山核桃粒大壳薄、仁肉饱满,笋干肉厚色美、脆嫩爽口,名优茶绿翠显茸、清雅纯正,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称号。
 

', ], [ 'title' => 'nanjiao', 'content' => '

南郊区是大同市的四个市辖区之一。 位于大同盆地北部,是大同市的近郊区,东西与大同县、左云县接壤,南北与城区、矿区、新荣区、朔州怀仁县毗邻。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42公里,总面积1068平方公里,全区辖3镇7乡、190个行村,截至2013年南郊区总人口27.5万人,是中国最大的产煤县(区)之一。南郊区交通便利,京包、同蒲、大秦三大铁路干线纵横全区境内,大塘、大运、同太、同张等35条公路贯穿或交汇该区,是晋、冀、蒙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高岭土、大理石、石墨等。2018年2月9日,国务院对山西省政府《关于大同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作出批复:同意撤销大同市城区、南郊区、矿区,同意设立大同市平城区,同意设立大同市云冈区,同意将南郊区古店镇划归新荣区管辖,同意撤销大同县、设立大同市云州区等。2018年2月9日,国务院对山西省政府《关于大同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作出批复。批复内容包括:同意撤销大同市城区、南郊区、矿区,同意设立大同市平城区,同意设立大同市云冈区。
 

', ], [ 'title' => 'jinyuan', 'content' => '

晋源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六城区之一,于1998年1月1日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挂牌成立,地处太原市西南晋阳古城遗址所在地,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闻名。北起义井东街,与万柏林区相依,南至姚村镇高家堡村,西南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区,全长30.8公里。区域面积289平方公里,山川各半,西高东低。截至2016年底,总人口23.6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4.32万。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经国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太原市,同时为避免市县重名,改太原县为晋源县。因地处晋水源头,故名晋源。1998年底,晋源区辖2个街道、4个镇,分别为:义井街道、罗城街道、金胜镇、晋源镇、晋祠镇、姚村镇,下设48个社区、96个行政村。
 

', ], [ 'title' => 'jingde', 'content' => '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与著名旅游圣地黄山一脉相连。隶属安徽省宣城地区。全县辖10乡镇123个行政村。总面积904.8平方公里,总人口15.3万人。旌德山川毓秀,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始建于北宁崇宁之年(公元1102年)的旌德文庙以及江村父子进士坊、溥公祠均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南第二大石桥旌德三溪乐成桥、乔亭文笔石峰、兴隆表灵塔等把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旌德点缀得更加美丽。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有木本、草本植物1000种,野生动物200多种。地下矿藏种类多、品位高、分布广,已探明的砩石储量210万吨、石英1000万吨、瓷土1800崐万吨,钾长石7.4吨,花岗岩11.4亿立方米,其中砩石是旌德县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一直远销日、美及西欧等国。
 

', ], [ 'title' => 'jingxian-2', 'content' => '

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2059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547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498人。泾县面积2054.5平方公里,资源十分丰富。不仅盛产林茶粮棉,还有煤铁铜金和石材等矿藏。传统名产首推宣纸,在唐代就是贡品。纸质致密、洁白、柔韧、吸附力强、润墨性能好。同时具有抗老化、防虫蛀、耐搓折等特点。宜于长期保存,又有“千年寿纸”之称,被书画家视为“瑰宝”。泾县是一片绿色的土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襟抱太平湖,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小桥人家,风景如画,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峭壁嵯峨、古树纷披的桃潭秀色;山环水绕、碧波万顷的太平湖;一望无垠、涛声阵阵的蔡村竹海;茂密葱郁、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犹同颗颗珍珠点缀在泾川大地。源于黄山北麓的青弋江,则宛如一条飘动的绸带,在万山丛中左右潆洄,自南向北奔腾而去,沿途风光无限,四时景色宜人。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游历泾县,盛赞“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
 

', ], [ 'title' => 'kuangqu', 'content' => '

大同市矿区位于大同市西南部,距市区12.5公里,所辖区域与大同市南郊区交叉,号称百里矿区。为全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全区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是高山和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中国第三大国有煤矿企业同煤集团的机关所在地。人口50万人,辖区设28个街道。矿区下辖28个街道(新胜街道、新平旺街道、煤峪口街道、永定庄街道、同家梁街道、四老沟街道、忻州窑街道、白洞街道、雁崖街道、挖金湾街道、晋华宫街道、马脊梁街道、大斗沟街道、王村街道、姜家湾街道、新泉路街道、民胜街道、口泉街道、马口街道、燕子山街道、杏儿沟街道、青磁窑街道、平泉路街道、四台沟街道、和瑞街道、和顺街道、清泉街街道、平盛路街道),116个社区。大同市矿区位于北纬39°55′—40°08′,东经112°53′—113°12′,地处大同市西南部,东、南与大同市南郊区相连,西与左云县毗邻,北与大同市新荣区相望。矿区人民政府驻新平旺同泉西路248号,距大同市中心约12.5千米。矿区与南郊区交叉,没有明确的区域和面积。
 

', ], [ 'title' => 'wanbailin', 'content' => '

万柏林区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是太原的西大门。区人民政府驻西矿街35号。万柏林区地处汾河西畔,西依龙山山脉,南邻晋源区,北接尖草坪区,与迎泽区、杏花岭区隔河相望,辖区国土面积304.8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万柏林区有常住人口5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万多人。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万柏林区辖原河西区的万柏林、和平、千峰、兴华、下元、杜儿坪、南寒、白家庄、大虎沟、开城里、官地11个街道,原北郊区的西铭、化客头、王封、小井峪、东社(不含小东流、大东流、西流3个村)5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西矿街。
 

', ], [ 'title' => 'zuoyun', 'content' => '

左云县位于山西最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伟39°44′─44°15′,东经112°34′─112°59′之间。全县辖3镇11乡,275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315平方公里,总人12.3万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发展迅猛,投资环境大为改善,109国道横贯东西紧联大同,0903公路纵穿南北连接大运公路,直通朔州市、太原市,交通十分便利。通讯直拨国内国际,并开通了无线寻呼及模拟、数字移动通讯网;总容量为45300千伏安的7座变电站使全县电力供应充足;农副产品有马铃薯、燕麦、野豌豆、葫麻、燕麦、野豌豆、家豌豆,葫麻,乔麦,等,养羊存栏16万只,是山西省细毛羊基地县;持久造林绿化使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31.5%,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山西省林业建设十佳县。左云县辖3个镇、6个乡:云兴镇、鹊儿山镇、店湾镇、管家堡乡、张家场乡、三屯乡、马道头乡、小京庄乡、水窑乡。左云是全国闻名的优质煤生产县。境内煤炭分布面积650平方公里,储量约100亿吨,现年产量可达l350万吨,年出口量100万吨。除煤炭外,已开发的资源还有耐火粘土和石灰岩,储量也相当可观。
 

', ], [ 'title' => 'xinghualing', 'content' => '

杏花岭区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与迎泽区同为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宋建太原古城部分处于杏花岭区之中。杏花岭区是在1998年原北城区的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位于太原市东北部,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2.2平方公里,农村面积138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5月,有人口53.88万人,占太原市人口的17.1%,其中非农业人口50.40万人,占全区人口的93.53%。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辖原北城区的涧河、三桥、鼓楼、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村、敦化坊、巨轮9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杨家峪乡及原北郊区的中涧河、小返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
 

', ], [ 'title' => 'yushe', 'content' => '

榆社县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面积1699平方公里,人口14万。榆社春秋时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汉建县称涅县。晋改名武乡县。魏太和十五年迁涅城于南亭川。隋于北亭川分置榆社县。唐初改榆社县为榆州,后罢州以县属辽州。宋熙宁七年榆社县并入武乡县。元复置榆社县至今。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邮编:031800。代码:140721。区号:0354。拼音:YusheXian。榆社县辖4个镇、5个乡:箕城镇、云簇镇、郝北镇、社城镇、河峪乡、北寨乡、西马乡、兰峪乡、讲堂乡。榆社为土石山区,境内群山环绕,浊漳河纵贯县境,山水相间、风景秀丽,为理想的水果、畜禽、蚕类,鱼类、药材生产地区。榆社笨鸡蛋、榆社阿胶、榆社肉牛、甲鱼、银鱼、酥梨、红星苹果、蚕茧、药材等均为山西名品,享誉日本,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 ], [ 'title' => 'hunyuan', 'content' => '

浑源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现辖6镇12乡。2000年总人口32.6万。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大同盆地东南边缘,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东接广灵,西毗应县,东南部以恒山与灵丘、繁峙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与大同、阳高2县相连。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辖6镇12乡35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4万,县城人口12万人。浑源县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全县耕地91万亩,粮食产量正常年景在1.4亿公斤左右。主要品种有:谷子、黍子、蚕豆、莞豆、莜麦、大豆、小麦、玉米、高粱、土豆等。蔬菜产量2亿公斤,土豆淀粉产量可达1.5亿公斤。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高蛋白、高磷、高钙、低脂肪的黄芪羊,年饲养量30万只。全县黄芪面积33万亩,是中国黄芪之乡,世界顶级黄芪—正北芪的产地,李时珍《本草纲目》列其为“本经上品”“补药之长”。宜林面积103万亩,主要品种有华北落叶松、油松、桦树、杨柳树、经济林等。
 

', ], [ 'title' => 'yingze', 'content' => '

迎泽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国务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宋建太原古城的主要所在地,名称源于明朝扩建后古城城门之一的迎泽门,俗称大南门。迎泽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晋中市榆次区、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全区下辖6个街道、1个镇,共95个社区、19个行政村,总面积104.57平方公里。2010年迎泽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3226253万元,第一产业完成3983万元,第二产业完成496789万元,第三产业完成2725481万元。迎泽区因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而得名(太原古城有宜春、迎晖、阜城、振武、承恩、迎泽、拱极、镇远八大城门,分别各自隐含着东、西、南、北的寓意)。
 

', ], [ 'title' => 'yuci', 'content' => '

榆次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约五十三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283个行政村、61个社区,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是晋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标志性建筑:晋商骆驼群雕区花:月季区树:国槐电话区号:0354;邮政编码:030600。
 

', ], [ 'title' => 'jinzhong', 'content' => '', ], [ 'title' => 'lingqiu', 'content' => '

山西省的灵邱县,踢毽子的活动却颇为盛行,灵邱县的踢毽子已经成为当地民间的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县内有这样的民谣:“杨柳青,放空钟(空竹),杨柳死,踢毽子”。由此可见,这项体育活动在灵邱县的民间很普及,而且是冬季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 ], [ 'title' => 'xiaodianqu', 'content' => '

小店区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辖区,位于东经112°24′-112°43′,北纬37°36′-37°49′,太原市的东南部,晋中盆地的北端,东与晋中市榆次区接壤,南与清徐县毗邻,西与晋源区隔汾河相望,北至南内环街与迎泽区相连。是太原市“南移西进、扩容提质”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扩张区域,是太原市与晋中市联合开发的前沿地带。小店区下辖7个街道、1个镇和2个乡,总面积2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9万(2017年).2018年,小店区入选中国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1997年12月12日,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新设小店区,以原南城区的坞城、北营、双塔3个街道,原南郊区的亲贤、黄陵、小店、西温庄、刘家堡、北格6个乡镇及原南郊区郝庄乡的狄村(自然村)为其行政区域。1998年1月1日小店区挂牌成立,区人民政府驻小店镇昌盛西街。
 

', ], [ 'title' => 'jiancaopingqu', 'content' => '

尖草坪区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于1998年太原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成立, 位于太原市北端,东西北
 

', ], [ 'title' => 'guangling', 'content' => '

广灵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边陲,北岳恒山东襟。东与河北省蔚县毗邻,南同灵丘县接壤,西连浑源县,北接阳高县和河北省阳原县。辖2镇7乡180个行政村,面积1283平方公里,人口18.8万人(2011年)。广灵县被授予“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境内有汉白玉石林、小悬空圣泉寺等景点。2011年,广灵县地区生产总值14.7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7.1%。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01年,城关镇更名为壶朱镇,划入王洼乡的王洼堡、王洼西庄、白家坟、赵庄、涧西5个村,作疃乡的张庄、田窑、榆林堡、尚疃4个村,平城乡的沙岭1个村,加斗乡的南汇1个村,宜兴乡的吴家地、集兴疃2个村;南村镇、香炉台乡合并设立南村镇;平城乡、作疃乡合并设立作疃乡;张岔乡、加斗乡合并设立加斗乡;蕉山乡和王洼乡的滴水崖、曹川、眷头3个村合并设立蕉山乡;邵家庄乡、宜兴乡合并设立宜兴乡。调整后,广灵县辖2个镇、7个乡:壶泉镇、南村镇、一斗泉乡、蕉山乡、加斗乡、宜兴乡、作疃乡、梁庄乡、望狐乡。共有184个行政村,234个自然村。县政府驻壶泉镇。
 

', ], [ 'title' => 'jiaoqu-3', 'content' => '

郊区,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西麓。地处北纬 37°47′~38°05′,东经113°19′~113°43′。东面、南面与平定县相连,西面与寿阳县毗邻,北面与盂县交界,并且环抱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下辖4镇4乡,总面积616.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7万人(2012年)。2012年,郊区地区生产总值716589万元,比2011年增长9.7%。郊区有全国现存最早的宋代建筑玉泉山关王庙、清代民居建筑银园山庄、近代著名女作家石评梅故居等旅游景点。郊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且冬夏季较长、春秋季偏短。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绵长寒冷。气温年差较大,南部较北部温和。降水较均匀,属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0.1℃,年均降水540.2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
 

', ], [ 'title' => 'tianzhen', 'content' => '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天镇县历史比较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为赵国廷陵邑,西汉建廷陵县,唐设天成军,辽代始为天成县,时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复置天镇县一直于今。天镇县交通条件比较便利。境内有(北)京——包(头)铁路线和大(同)——张(家口)、天(镇)——走(马驿)两条国道。天镇县没有煤炭资源,但其它矿藏的品种较为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39种,其中,铅、锌、铁、银、钛、石墨、大理石、橄榄石、白云岩、玄武岩、石英石、泥炭等都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特别是马圈庠的地热矿泉水,含有锂、锶、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复合型天然矿泉水,开采价值很高。天镇的旅游资源特色比较明显,其中慈云寺、盘山显化寺、玉皇阁、惠庆塔、神头山、黑龙寺、古长城、烽火台、温泉渡假村等极度具开发和观光价值。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0883万元,工业总产值13751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638万元,财政总收入3175万元。
 

', ], [ 'title' => 'pingding', 'content' => '

平定县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位于阳泉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东邻河北井陉,南接山西昔阳,西连寿阳,东北同盂县接壤,西北与阳泉市郊区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6’~114°03’与北纬37°37’—38°04’之间。县城距阳泉市区9千米,距省会太原127千米。面积1394平方公里(2013年),辖8镇2乡,人口33.68万人(2011年)。.2011年,平定县地区生产总值61.66亿元。平定县有娘子关、冠山、开河寺、固关长城等著名景点。2001年,撤销南坳镇、维社乡,并入城关镇,更名为冠山镇;撤销古贝乡、南阳胜乡,并入张庄镇;撤销马山乡、潺泉乡,并入东回镇;撤销柏井乡、槐树铺乡,合并设立柏井镇,原槐树铺乡的旧关、新关等村并入娘子关镇;撤销岩会乡,并入巨城镇;撤销黄统岭乡,并入岔口乡。区划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2个乡:冠山镇、冶西镇、锁簧镇、张庄镇、东回镇、柏井镇、娘子关镇、巨城镇、石门口乡、岔口乡。县政府驻冠山镇。
 

', ], [ 'title' => 'gujiao', 'content' => '

古交市位于太原盆地以西、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东翼、云中山南端,外围地势较高,中部则逐渐低洼,形成盆地地貌。平均海拔1604米,西南之狐偃山标高为2100米,丘陵山地超过全市总面积的95%,而河谷平川尚不足5%。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030200。代码:140181。区号:0351。拼音:GujiaoShi
 

', ], [ 'title' => 'duodao', 'content' => '

掇刀区,因三国名将关羽在此屯兵时将刀掇于巨石而得名。是楚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92年,成立“荆门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11月,成立“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荆门市掇刀区”。辖团林铺镇、麻城镇、掇刀石街办、白庙街办,国土面积616平方公里,总人口22.23万人。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医药、机械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有年加工原油500万吨的——荆门石化总厂,有华中主火力发电厂——荆门热电厂,有上市公司——百科药业集团,有中国最大的水阀门制造企业——普安阀门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被考古专家考证为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地下楚文化宝库。掇刀石、望兵石、古驿道、马跑泉、关帝庙、长坂坡古战场等三国遗迹尚存。历史名人有辛亥革命时期的留德医学博士陈雨苍、新中国上将陈士榘、少将邓家泰,还有当代画家李可梅等。
 

', ], [ 'title' => 'loufan', 'content' => '

娄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西周至春秋时的楼烦国相当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带,后扩展壮大,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区。娄烦属山多坡广的黄土高原,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全县总面积1289.8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8.3%。其中:耕地283.15平方公里,林地337.02平方公里,城镇工矿占地28.73平方公里,其余为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末利用土地。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气候干旱、雨量较少、气温较低、风力一般、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征。娄烦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较差,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干旱、霜冻、水土流失及农作物病虫害等现象较多,“十年九旱”、“春冻早霜”是其主要特点。
 

', ], [ 'title' => 'jingshan', 'content' => '

京山县位于湖北省中部。面积3189平方千米/3172平方千米(简册)。地处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低山面积占46%,丘陵岗地面积占50%,平原面积占4%。境内山丘属大洪山余脉,最高峰为王家大山与随州交界的山峰娘娘寨,海拔950米,最低处为永3隆河潘家湾河床,海拔27米。主要河流有漳水、大富水、京山河、永隆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出境。多泉水。
 

', ], [ 'title' => 'yangqu', 'content' => '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阳曲,地处忻家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农必争之地。清代以前,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多次举兵犯并州,境内之石岭,天门,赤塘三关,皆驻雄兵以据敌;抗日战争期间,阳曲曾为晋察翼,晋绥两大边区联袂抗日之前沿阵地;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凭借阳曲倒之有利地形,围歼太原城守敌,取得太原战役的彻底胜利。全县辖4镇6乡,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54公里,总面积2070。67闰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3.45万人.阳曲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暖温带,属大陆性气候。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2—11309,北纬3725。海拔800–2100米之间。最低侯村乡河里村,海拔800米,最高柳林尖山,海拔2101.9米。年平均气温8℃—9℃,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25.7℃。年平均降雨量441.2毫米,年无霜期164天。阳曲地域广阔,气候温和。
 

', ], [ 'title' => 'qingxu', 'content' => '

清徐县地处省城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交通便利,全县国土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四镇五乡,总人口30万人。清徐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素有“葡乡”、“醋都”之称,境内资源丰富,特产众多,水电气暖及通讯成网配套,是发展工业,旅游、商贸的卫星城市。
 

', ], [ 'title' => 'zhongxiang', 'content' => '

钟祥市隶属湖北省,荆门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江汉平原北端,处北纬30°42′-31°36’、东经112°07′-113°00’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00.6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3.50公里,版土总面积4488平方公里,列全省第三位。市人民政府驻地郢中,距省会武汉市218公里,东北邻随州市,东接京山县,南连天门,西邻荆门,西北与宜城市接壤。钟祥是一片肥沃的热土。它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平原、丘陵兼有,孕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磷矿石、累托石、硫铁矿、铝、硅、重晶石等6类27种,尤其磷矿石储量居全国第二,开采量居全国第一,有“中原磷都”之称;丰富的物产和资源为钟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六年进入湖北省十强县市之列,农业综合实力曾位居全国第五、湖北第一,小康建设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工业形成轻工、纺织、食品饲料、机械汽车、建材、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箱包、电机、脱水蔬菜、葛粉等17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啤酒酶、北山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必将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交通便利,能源充足,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形成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全面开通的格局;水泥路面居全省县市之首,长荆铁路、襄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冷水机场开设航班,汉江航运常年通航;邮电通讯实现数字化,乡乡镇镇开通程控直拨,移动通讯网和无线自动寻呼网覆盖全市。
 

', ], [ 'title' => 'jingmen', 'content' => '

荆门市地处湖北省腹地中心,荆山余脉、大洪山南麓的汉水流域,疆域形似三角,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东经111?51'-113?29',北纬30?28'-31?26',素有“地接江汉,门锁荆楚”之称,东望武汉,南连荆州,西临宜昌,北接襄樊。荆门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夏商之际,楚族南徙,“辟在荆山”,兼收并蓄南北文化,发展成璀璨夺目的楚文化,西周、权国,冉国建都于此;钟祥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陪都,是时嘉靖皇帝行养之地。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宋玉、孙叔敖、养由基等一批在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文物,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屈家岭文化遗址、纪山寺及纪山古墓群、钟祥明显陵等。1994年出土的“中国第一古尸”系战国女尸,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属稀世国宝。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年平均气温15.6-16.3℃,年日照时间1997-2100h,年平均降水量804-1067mm,无霜期239-255d,能满足优质稻生长所需的温光条件。主要景点:龙泉公园、博物馆、黄仙洞、元佑宫、大口国家森林公园、鸳鸯溪漂流、漳河风景区、空山洞、京山温泉山庄、明显陵。
 

', ], [ 'title' => 'taiyuan', 'content' => '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太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808小时。太原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美称。在诸多矿产中以煤、铁、石膏储藏量为最,并以质地优良享有盛誉。太原旅游资源丰富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晋祠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天龙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辉煌的一页。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 ], [ 'title' => 'suixian-2', 'content' => '

随县,隶属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大洪山东北部。东与随州市曾都区、广水市、河南信阳市相接、西与枣阳、宜城市毗邻,南与安陆、京山、钟祥等县市相连,北与河南桐柏县接壤。扼“汉襄咽喉”,系“鄂北重镇”。随县国土总面积5673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106万。县政府驻地厉山镇。2016年,随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3.28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456.3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15.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2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7亿元。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随县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一般高度海拔70—1140米。境内北部最高点为桐柏山太白顶,海拔1140米;西南面最高点为大洪山宝珠峰,海拔1055米。中部为一片狭长的平原,称之为“随枣走廊。
 

', ], [ 'title' => 'hubei', 'content' => '', ], [ 'title' => 'qianjiang-2', 'content' => '

潜江市位于东经112°29′至113°01′,北纬30°04′至30°39′,居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26米至31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素来以“水乡园林”著称。全市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394公顷,总人口100.2万,其中城镇人口48.8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36万)。辖15个镇、场、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个管理区。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和16个县团级国有农场。潜江北枕汉水,南接长江,东邻武汉通黄石,西接荆州达三峡。318国道和宜黄(沪蓉)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潜监和襄岳两条二级公路纵贯南北。是全省平原湖区惟一的路网建设试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和通达度居全省前列。内河航运四季畅通,流经境北面的汉江,建有2个港口,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以上。
 

', ], [ 'title' => 'cengdou', 'content' => '

曾都区地处鄂北,东承武汉,西走川陕,北通中原,南达荆湘,素有“荆豫要冲”、“汉襄咽喉”、“鄂北重镇”之称。曾都区别称“编钟之乡”。曾都区位于湖北省随州腹地,是地级随州市政府驻地。曾都区气候条件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其“擂鼓墩风景区”为著名景点。曾都区版图面积1316平方公里,为原曾都区的19%。2017年总人口82万,为原曾都区的40%;其中农业人口53万,占总人口的65%;城镇人口29万,占总人口的37%。辖5个镇、4个办事处、城南新区管委会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154个村、48个居委会。2010年,曾都区国土面积142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7万公顷,辖5个镇、4个办事处、2个管委会和1个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153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社区。
 

', ], [ 'title' => 'xiantao', 'content' => '

仙桃市位于鄂中,地处江汉平原南部,汉江下游南岸。东邻汉阳,西接潜江,南滨东荆河与洪湖、监利相望,北枕汉江同天门、汉川—衣带水。市治距省会武汉市8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公里,形如翩飞彩蝶。总面积252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5%。市境为冲积平原,西北高而东南低,地势平坦,起伏甚微。西北郑场八屋台为最高处,海拔34.50米(吴淞基面,下同);东南角之五湖为最低处,海拔21.50米。全境地势约呈1/7000的坡度倾。境内平原、水域大致构成“八地半滩分半水”的格局。仙桃市属亚热带季风候区,四季分明,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但时有旱涝、寒潮、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光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34.8小时,平均每天5—6小时,日照率为46%,基本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平均气温16.5℃,春秋季节气温变化剧烈。一般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14.2℃(1977.1.30);7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39.3℃(2003.8.2)。无霜期258天。
 

', ], [ 'title' => 'guangshui', 'content' => '

广水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桐柏山脉东支南麓,大别山脉西端,地跨东经113°31′—114°07′北纬31°23′—32°05′。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最高的大贵山主峰海拔907.80米,西南部最低处平林河床海拔37米。市境群山环峙,北扼雄关险隘,东西居铁路要冲,绾毂南北,控制随枣,“系全楚襟喉之处,自古用兵之地”。境内武胜关、平靖关、黄土关三关鼎峙,历来为兵家重地、商旅要途。全市总面积2647平方公里。市区位于广水市腹地,距省会武汉176公里。广水市属北亚热带气候,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具有小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5℃。年均降水990毫米。河流沿山脉走向,共有大小河流337条,总长2423公里。较大河流有广水河、应山河、水、蓼水、余店河、龙泉河、小河、飞沙河共8条,前6条属长江流域,后2条属淮河流域。在总面积中,山、水、田的大体比例是六山一水两分田。由于境内多山,河溪交错,库塘密布,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农作物适宜种植稻、麦、棉、油料、豆类、大蒜和烟叶。林木350多种,主要树种有松、栎和杉木。国家列为保护的珍贵树种有香果树、银杏、牛鼻栓、白玉兰、三尖杉等。宜牧草埸224万亩,野生牧草300多种。药材600多种,桔梗、蜈蚣为著名药材。野生动物100余种。常见鱼类40多种。已发现矿产22种,构成工业矿床的矿产有钇、磷、萤石、白云岩、瓷石共5种,钇矿为本县之优势矿产,有大型矿床3处。
 

', ], [ 'title' => 'tianmen', 'content' => '

天门市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优越,上通荆沙,下接武汉,南濒江汉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紧衔107、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全市国土面积2622平方公里,人口173万;在长江,汉水经济开发带中,具有强大的接纳和辐射能力。天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春温多变,初夏多涝,伏秋多旱,生长期长,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虽然地势地貌比较单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西南沿江地带出于江汉河谷边缘,东北处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了我市气候的区域分布特点:热量条件东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带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资源东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资东高西低。冬季,天门受变性及第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干燥寒冷,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仅占全年的百分之九,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8℃,常有冻害。夏季,天门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闷热多雨,七月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7~30℃之间。六到八月降水量占全年的39%,形成雨与热同季节。梅雨期多暴雨,出梅后,常有伏旱或伏秋连旱。春秋为季风交替季节。春季时冷时热多阴雨冷害。秋季年际的差异大,大多数年份秋热气爽,但有的年份阴雨连绵出现“秋寒”。名胜古迹遍天门。境内有迄今为止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石家河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保存完好、气势宏伟,始建于南朝的著名佛寺――白龙寺,有纪念陆羽的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有凭吊钟惺、谭元春的钟惺墓、谭元春墓,还有景色秀丽的东湖、西湖风景区……
 

', ], [ 'title' => 'dongbao', 'content' => '

东宝区,得名于隋代所建荆门城区东宝山主峰太平顶的东宝塔。东宝地处鄂中,北枕荆山余脉,南接江汉平原,是荆门市主城区,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市辖县级行政区;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经济管理权限上享受县(市)同等待遇。东宝区东与钟祥市毗邻,西与远安县、南漳县交界,北与宜城市接壤,南接当阳市、沙洋县。全区南北最大长度约70.75千米,东西最大宽度48千米。面积1298平方千米。2016年底,全区人口41万人。东宝区辖1乡、5镇、2街道:仙居乡、牌楼镇、子陵镇、石桥驿镇、马河镇、栗溪镇、龙泉街道、泉口街道。景点有东宝塔,龙泉书院,象山“四泉”(龙、蒙、惠、顺);捉马洞、仙人岩等三国古战场遗迹;老莱子山庄、圣境山、九龙谷、白云楼等道教遗迹;天然溶洞香龙洞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漳河水库。
 

', ], [ 'title' => 'suizhou', 'content' => '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跨北纬31度过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面积6989平方公里,人口157万。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里,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州。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
 

', ], [ 'title' => 'shennongjia', 'content' => '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由房县、兴山、巴东三县边缘地带组成,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盖率69.5%,区内居住着汉、土家、回等民族,人口近8万。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炎帝)曾在此遍尝百草,为民除病。由于千峰陡峭,珍贵药草生长在高峰绝壁之上,神农氏就伐木搭架而上,采得药草,救活百姓,神农架因此而得名。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最低处海拔398米,平均海拔1700米,3000米以上山峰有6座,被誉为“华中屋脊”。神农架素有科学迷宫之称,除举世闻名的“野人”之谜外,还有神奇的白化动物,吸引着科学考察人员和海内外游客。气候:神农架的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随海拔增高,依次迭现暖温带、中温带、寒潮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境内极端低温-21℃,极端高温38.5℃。最佳旅游时间:每年的六月至十月为神农架旅游的最佳季节。景观:板壁岩、燕子洞、神农架旅游滑雪场、神农祭坛、神农架动植物标本馆、武山湖、燕子垭、天门垭、风景垭、六道峡、金猴岭、神农顶、小龙潭野考站、小当阳、香溪源、老君山杉树坪、古犀牛洞。
 

', ], [ 'title' => 'shayang', 'content' => '

“百里长湖,鱼跃荷香;千里汉江,楚韵悠长。春申故里,天下闻名;郭店楚简,举世无双。”美丽富饶的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西北部。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沙洋撤区设县,沙洋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13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 ], [ 'title' => 'hefeng', 'content' => '

鹤峰县位于恩施州东南部与湖南省毗邻;面积2892平方公里,人口22.02万,辖六乡两镇和一个开发区。漫长的地壳运动造就了鹤峰群山巍峨、气势磅礴的地形地貌,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与悠久的民族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壮阔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鹤峰“十大景区”令人目不暇接。形成了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大三峡——一溇水——一张家界”旅游热线,“张家界游山,溇水河玩水”,将是国内外游客水陆并进、四季皆宜的最佳选择。
 

', ], [ 'title' => 'zhangwan', 'content' => '

张湾区是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辖县级区,位于十堰市城区中西部。版图面积652平方公里,辖两乡、两镇、四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市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3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1万人。张湾区交通条件便利,经济依托优势明显。襄渝铁路、316国道横穿东西,209国道纵贯南北,银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月亮湖山庄,长坪水库,黄龙水库,白马山,牛头山森林公园等。
 

', ], [ 'title' => 'sanxia', 'content' => '', ], [ 'title' => 'maojian', 'content' => '

茅箭区北依秦岭,南连神农架,东接江汉平原,西枕大巴山,身沐汉江水,怀抱伏龙山,是十堰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乡、1个镇,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37个村委会,31个社区居委会,177个村民小组。国土总面积54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汽车车桥生产基地和东风公司重要的汽车零部件采购基地。也是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流通集散中心。
 

', ], [ 'title' => 'xuanen', 'content' => '

宣恩县,地处鄂西南边陲,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东径109°11′——109°55′,北纬29°33′——30°12′之间,东接鹤峰,西邻咸丰、北与恩施市交界,西南同来凤毗连,东南与湖南省龙山、桑植等县接壤。县境南北长73.9公里,东西宽71.5公里,国土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县内聚居着汉、土家、回、苗、侗等24个民族,全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56%。宣恩县元(1279—1368年)置沿边溪洞招讨司,所辖区域几经扩缩,现辖6乡3镇,5个居委会,行政村280个,2002年末总户数为9.81万户,总人口34.06万人,农业人口30.99万人占91.0%,非农业人口3.07万人占9.0%。宣恩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随海拔高程的变化,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雨热同步,光温互补,年均气温15.8℃,无霜期294天,年降水量1491.3毫米,年日照时数1136.2小时。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光温不足,年均气温13.7℃,无霜期263天,年降水量1635.3毫米,年日照时数1212.4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冷凉,冬长夏短,易涝少旱,年均气温8.9℃,无霜203天,年降水量1867毫米,年日照时数1519.9小时。宣恩属云贵高原延伸部分,地处武陵山和齐跃山的交接部位,县境东南部、中部和西北边缘,横旦着几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大山岭,形成许多台地、岗地、小型盆地、平坝、横状坡地和山谷、峡等地貌。武陵山脉横亘延伸,形成西北边界第一大主峰一羊头山,海拔1605.8米;支脉沿东北,经恩施市石灰窖延伸到本县的长坪、椿木营,形成椿木营高原,构成全县制高点。余脉沿湘鄂边界的八大公山,经一天门、鸡公岭、万岭山、东门关、自西向东凸起,将境内分成南北两部。全县最高点火烧堡海拔2014米,最低点(贡水与清江汇合处)海拔356米。宣恩县城海拨510米。境内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全县总面积的25.69%,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占47.12%,800米以下低山占27.19%。
 

', ], [ 'title' => 'danjiangkou', 'content' => '

丹江口地处鄂西北,汉水中上游。东与老河口市交界,南与房县接壤,东南与谷城县相连,西与十堰城区、西北与郧县相接,东北与河南省淅川县为邻。城区丹江口,东南距省会沿公路480公里,西距十堰城区110公里。丹江口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加之丹江口水库的水全效益及垂直地貌的影响,构成了我市优越的山区域性小气候。基本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相对湿度大”等。全市年平均气温7.7°C--16°C,>10°C的活动积温为2200°C--5100°C,无霜期180--250天,全市日照时数1950小时,年均日照率为44%,年降雨量750MM--900MM,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年蒸发量1979.1MM。
 

', ], [ 'title' => 'zhijiang', 'content' => '', ], [ 'title' => 'xianfeng', 'content' => '

咸丰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边区结合部,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98公里;距重庆市黔江区53公里,椒石、利咸、咸来、杨关四条省道和国家即将兴建的恩黔一级公路纵贯全境,把长渝、沪蓉两条高速公路渝怀、枝万两条铁路,恩施许家坪、黔江舟白两个机场,恩施和黔江两座中等城市坪坝营、三峡和张家界三个国家级旅游景区连为一体。构成了成了咸丰“承东启西;东进西出”的区位优势;是华中.华南连接西部和西部通往沿海的便捷大通道,能有效地将鄂、谕、湘、黔毗邻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经济要素聚集整合,迅速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改革开发以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各族人民,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自强自立,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咸丰精神,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及国家对民族地区特别扶持的重大机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县域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咸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集边区贸易城,文化旅游城,土苗风情城,生态园林城于一体的“楚天明星城”已初具雏形。
 

', ], [ 'title' => 'yidou', 'content' => '

宜都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亩,山林面积127万亩,水域面积13万亩,辖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27个村,8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2万人。它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处,随着国家生产力布局由东至西转移,宜都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显现。境内建有两座长江大桥、两座清江大桥,从市区到三峡机场只需20分钟,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陆地、水上立体运输网络,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运输服务,有利于发展大进大出的工业项目。宜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陆地面积中山区占11.7%,丘陵占79.5%,平原占8.8%。有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条主河流,还有大小溪河39条,均属长江水系。市境地貌特征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位于王家畈乡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为境内最高峰,位于枝城镇的长江之渚–关洲,海拔38米,为全市最低处。宜都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时数约1705小时,主导风为东南风。全市土壤质地以中性为主,共有红壤土、黄壤土、黄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个土类。植被类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杉木、马尾松、青冈栎、栓皮栎、竹林、乌桕、油桐、油菜、胡枝子、马桑、茅草和蕨类等。
 

', ], [ 'title' => 'jianshi', 'content' => '

建始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北纬30°06′-30°54′,东经109°32′-110°12′。东连巴东县,以野三河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阳河为界;南邻鹤峰县,以长河、茶寮河为界;北与重庆市巫山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接壤。面积2659平方千米/2666.55平方千米/2569平方千米(简册)。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大巴山脉余脉和武陵山脉余脉的结合部,地壳断陷和抬升较显著,山地地貌、岩溶地貌和流水地貌发育,具备多层性山地特色。南、北部高山有古老的高原面,也有平缓起伏的岗峦。中部山地岩溶地貌发育,岩溶、石芽、峰丛、峰林、伏流、盲谷、漏斗和岩溶洼地星罗棋布。西南部的马水河流域为盆地。境内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部太平峰海拔2090.1米,最低点南部野三河口海拔213米。
 

', ], [ 'title' => 'fangxian', 'content' => '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县城距省会武汉市582公里,距十堰市政府102公里。县境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31公里,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素有“千里房县”之称。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冬长夏短,春秋相近,四季分明;垂直差异变化大,具有立体气候;同一海拔高度,阴坡与阳坡气温相差1—2.5℃;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10℃至15℃之间,极端最低气温-17.6℃(1977年1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40.4℃(1996年7月20日)。无霜期年平均223天,北长南短,北部的大木为240天,南部的西蒿为174天,其余地区大都为21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914毫米,雨日100—140天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大木镇雨日最少,为106天;桥上乡西蒿雨日最多,为140天。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之间。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春季“倒春寒”,夏季“卡脖旱”和秋季的阴雨低温天气。房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境内平坝、丘陵占17.1%,二高山占44.4%,高山区占38.5%。以青峰断裂带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一般是东西、东北或东南向,坡度一般在10°—50°之间,山背开阔,山顶垣状,其间有河谷盆地零星分布,是玉米、水稻、小麦、木耳的主产区;中部以县城周围的马栏河谷为中心,形成一条狭长的断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县的粮仓,又是果木林园发展的重要基地;南部为山区,山势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杂粮及用材林主要产区。全县最高海拔为西南部上龛关家垭,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内海拔高低差为2306米。
 

', ], [ 'title' => 'changyang', 'content' => '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地跨东径110°21’至111°21’,北纬30°12’至30°46’。处鄂西南地区,东邻宜都,南交五峰,北接秭归和宜昌,西毗恩施自治洲的巴,东县傍长江三峡。。距省会武汉320多公里、三峡机场32公里、长江水运码头红花套28公里。现有318国道纵贯全境,交通十分方便。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县域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49.7%。县内重峦叠嶂,溪河纵横,秀丽的清江由西向东贯穿全境,有“夷水名疆”之誉。长阳山雄水秀,清江如画。随着隔河岩水电站的建成,万古清江出平湖,秀水漫春山,百岛百样景,迷人的清江更添仙风神韵。为把清江建成国家级旅游风景区,长阳人民和中外投资者正精心装点,锦上添花。
 

', ], [ 'title' => 'zhushan', 'content' => '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地跨东经lO9°32—1lO°25’、北纬31°30’—32°37’之间。东连房县,西交竹溪、陕西句阳,南接神龙架林区、四川巫溪,北邻郧县、陕西白河县。县治城关镇东南距省会武汉市682公里,东北距郧阳行署驻地十堰市172公里。竹山虽为副亚热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属北温带,但地处汉江、堵河盆地,又为高温区,热量比较充足。年平均气温10.2℃至15.6℃,最冷月(1月)一1.9℃至3.1℃,极端最低气温一9.9℃(1956年1月21日);最热月(7月)21.7℃至27.7℃,极端最高气温43.4℃(1966年7月20日),为全省极端最高气温之最。日照时数年平均1,650.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05.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始霜10月10日,终霜3月20日,年平均无霜期由中部地区的252.8天,向四周递减到163.4天。年平均降雪20天左右。全年多偏西南风。全县地势由南、西向东北倾斜,特点是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以官渡公社的瓦桑河巨型断裂为界,南为高山区,东南为二高山、低山区,中南为低山区,北为高山、二高山、低山区,西北为二高山区,中西部为低山、平丘、盆地区。海拔高差2,520米。境内最高点是葱坪山,海拔2,740.4米,最低是尼姑河口,海拔220米。
 

', ], [ 'title' => 'dangyang', 'content' => '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处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风景区。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现辖7个镇、3个办事处,现有国土面积21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万亩,总人口48.6万人。当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湿润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兼有南北过渡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1.8%。无霜期长(年平均为268天),年平均气温为16.4℃,年极端最高气温40.9℃(1966年8月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5.6℃(1977年1月30日),气温稳定在10.0℃以上的日数为241天,年均总积温5225.1℃。雨水充沛,宜于农耕,但降雨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0天,常年平均降雨量在936–1048毫米之间,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历史上最多降雨量1544毫米(1983年),最少降雨量539.1毫米(1966年)。
 

', ], [ 'title' => 'lichuan', 'content' => '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东接恩施市,南界咸丰县,西南与重庆市黔江、彭水两县相邻,由西至北与重庆市石柱县、万州、云阳、奉节交界。地跨东经108°21′至109°18′,北纬29°42′至30°39′。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602平方公里。利川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300至1600毫米,日照时数1409.2小时。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潮湿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时数1298.9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寒冷,冬长夏短,风大雪多,易涝少旱,年平均气温11.1℃,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时数1518.9小时。主要灾害性气候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利川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光照不足,热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气候差异明显。
 

', ], [ 'title' => 'yunyang-2', 'content' => '

国内龙头知名品牌龙鑫商务要账,实力强,信誉好。全国各地业务。伸张正义,维护法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烟台龙鑫要账公司,全国连锁,合法快捷,独特省心,一步到位的强力手段,迅速为企业,个人清偿各种借款,货款,工程款纠款,死帐、烂帐、三角帐清收代理,承接全国债务,不收任何前期费用,成功后付费!专业!合法!诚信!快捷!
将本着“诚实、守信、准确、快捷”的宗旨,恪守“信誉第一、效率第一、保密第一、守法第一”的职业精神,秉承“我的努力、你的成功”的工作理念,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拓进取的精神,竭诚为您服务,成为您信任的忠实朋友!

', ], [ 'title' => 'wufeng', 'content' =>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全境皆为山区,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部地带,系喀斯特地貌,溶洞伏流遍布全境,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86.3%,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44.8%,县境内最高点白溢寨顶峰——黑峰尖海拔2320.3米,海拔最低点东部渔洋河桥河峡口150米。境内沟壑纵横,峰峦重叠,群山之间夹有小块平地,县境东部的渔洋关(低山河谷),中部的长乐坪(半高山)和西部的湾潭(高山地带)均有万亩平原展开。东半部山形浑圆,坡缓谷浅,西半部山势高峻。主要河流有渔洋河、天池河、泗洋河、南河、湾潭河、百溪河。
 

', ], [ 'title' => 'enshi', 'content' => '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全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位于东径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30°40′00″,属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全境绝大部分是山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恩施市属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湿润性气候。由于北部的大巴山和巫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大大削减了南侵冷空气势力,气候随着地形的垂直变化,影响光、热、水的再分配,一般是雨热同季,夏多冬少。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被誉为“休闲胜地”。恩施的美就在于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旅游者不必拘泥于线路,可以兴之所至地游玩,这样往往能随时发现好风景。奇峰异石、溶洞飞瀑、佳林名卉遍布,形成了秀、雄、奇、绝、险的旅游资源,有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神州第一漂—-清江闯滩,世界特级溶洞??腾龙洞,土家第一寨—-鱼木寨,荆楚第一石林—-梭布垭石林,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
 

', ], [ 'title' => 'yunxi', 'content' => '

郧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上游北岸。北邻陕西省商南、山阳、镇安3县,西南邻陕西省旬阳、白河2县。面积3502.6平方千米/3509平方千米(简册)。郧西县处于华北自然区域和华中自然区域之间,是过渡地带,属于“副热带北界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一般是700-800毫米,除个别自然灾害年代外),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严冬时间短。最适合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生长。由于东西部地区跨度长(长115公里),全县气候不够平衡,有较大差异。如庙川(今湖北口)金银山10月可以下雪,而县城人还在穿夹衣服。全年平均温度为15.4度(这是最理想的),最高是7月为27.8度,极端高温为41.9度,极端低温是元月份,月平均为2.5度,年均日照为1.874小时。无论温度和日照都是很理想的基数。旅游资源丰富。白龙洞猿人遗址,会把你带入远古石器时代;走铁山寺、弥陀寺和柳州古城,游悬鼓青嶂、天地映月等郧西古城八景,你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龙潭河旅游风景区是郧西县新近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其位于郧西县羊尾镇,坐落在两省(鄂、陕)三县(郧西县、郧县、白河县)交界处,景区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达64平方公里。与襄渝铁路、老白公里、汉江水路紧紧相连,临近白河、胡家营、将军河3个火车头。距:十堰98公里,白河县城10公里,安康240公里,襄樊3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景区以自然的瀑布群和古代蔡伦的火纸作坊群为主景,经过自然山、石、岩、沟、洞和树藤、花、草、果、竹以及人文景观的古建筑群装点,景色优美、特色鲜明、风貌古老纯朴、空气凉爽清新。景区内共有天光一线、银河飞泻、龙女出浴、龙潭泻月、龙子击鼓、贡爷古居、千年古镇等60多个景点。大、中、小客车均可直达景区内,是游乐、休闲、避暑、度假之理想去处。
 

', ], [ 'title' => 'xiling', 'content' => '

西陵区位于长江的西陵峡口,地属宜昌市,是宜昌市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和旅游服务功能区,总面积8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73万。西陵区辖6个街道、1个乡,主要有西陵街道、学院街道、云集街道、西坝街道、葛洲坝街道、夜明珠街道、窑湾乡、宜昌开发区、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坐落境内。宜昌市西陵区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
 

', ], [ 'title' => 'ting', 'content' => '', ], [ 'title' => 'zhuxi', 'content' => '

竹溪县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十堰市西南部,鄂西北的边陲。地处东径10929’-1108’,北纬3132’-3222’。东与本省竹山县相连,西与陕西省旬阳、平利、镇坪县接壤,南毗邻重庆市巫溪县,是湖北入渝、通陕之门户.县境南北长104公里,东西宽51公里,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全县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64%。最高海拔点葱坪主峰2740米,最低海拔马家河乡烂泥湾276米,相对高差2464米。竹溪县境内山峦叠峰,河谷幽深,最高海拔二千七百四十米,最低海拔二百七十六米,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峡谷与山间盆地相间,昼夜温差大,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十四度左右,无霜期二百三十八天,日照时数一千八百小时,日照系数百分之四十,年降雨量一千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适度的鲜明立体气候特征,十分适宜魔芋喜温怕晒、喜湿怕渍的生长特性。据区划统计,竹溪县适宜种植面积近20万亩。
 

', ], [ 'title' => 'xingshan-2', 'content' => '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以北,地处秦巴大山区,经纬度在东经110°25′至111°06′,北纬31°04′至31°34′之间。东临宜昌、保康,西与巴东毗邻,南接秭归,北抵神农架林区,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54公里,总面积232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57‰,占全国的0.24‰。兴山的地貌区划属秦岭大巴山体系,山脉走向从东向西伸展,总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东北部群山重叠,多山间台地,向南逐渐降低,西北部山高坡陡,沟深谷幽,水流湍急。县境内有大小山头3580座,最高点位于与巴东交界处的仙女主峰,海拔2426.9米;最低点位于与秭归接壤处的游家河,海拔109.5米,垂直高差达2317.4米。全县地貌可划为三种类型:一是海拔800米以下的山沟河谷低山区。该区面积355.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由香溪河、凉台河两大水系控制最低部位。地表由紫砂页岩、泥质岩及灰岩组成,两岸山陡坡急,但在沿河两岸相继出现夫子岩、建阳平、南阳河、平邑口、高阳镇等大小不等的河谷小盆地。二是海拔800至1200米之间岩溶剥蚀中山区。该区面积575.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分布于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表由白云岩、硅质岩、灰岩、砂岩等组成,地势北高南低,山顶浑圆,河谷纵横,溪沟由北向南深切。三是海拔1200米以上的缓坡、平淌高山区。该区面积1397.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分布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表由元古界灰岩、泥质岩以及变质混合岩组成,区内山峰复峦,山脊众多,形成溶蚀洼地、溶洞、落水坑、伏流、石林等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兴山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冷暖多变,雨水较多;夏季雨量集中,炎热多伏旱;秋季多阴雨;冬季多雨雪、早霜。由于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大,这种特殊的气候特征为多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故有“山上皑皑霜雪,山下桃红李白”之说。兴山年平均气温在15.3℃左右,年际间气温变化不明显。极端最高气温为43.1℃,极端最低气温为-9.3℃。年平均无霜期,低山272天,半高山215天,高山163天。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99千卡/平方厘米,季节分配为夏多冬少,4至9月总辐射量为64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4.7%。平均日照时数为1682.8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8%。年平均降水量为900至1200毫米,绝对降水量充沛,但时空分布差异大,北部多于南部,高山多于低山,夏季多于秋冬春季。
 

', ], [ 'title' => 'dianjun', 'content' => '', ], [ 'title' => 'shiyan', 'content' => '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鄂、豫、渝、陕交界地带。全市辖五县一市二区,总面积23700平地方公里,人口340余万。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十堰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是以汽车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这里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汉江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28毫米。景观:驴头峡,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赛武当自然保护区,上津古城,虎啸滩,龙呤峡,大寺遗址。
 

', ], [ 'title' => 'badong', 'content' => '

巴东位于东经110°04′-110°32′,北纬30°13′-31°28′,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东连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郊建始、四川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人口48.54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公里150人。土家族占总人口43%。巴石、巴兴公路分别于县城与长江交汇,距三峡工程坝址64公里,沿江东下736公里抵武汉,溯江本进538公里至重庆,经巴石公路200公里达州府恩施。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巴山脉余脉盘踞县境,长江、清江分割县地,扼川鄂咽喉、据鄂西门户。县境狭长,长江和清江自西向东将其横截为3段,北有大巴山余脉盘踞,主脉沿着与神农架林区的交界由西向东延伸,山体雄伟,高峰林立。小神农架海拔3005米,是全县最高点,与大神农架毗连,构成“华中屋脊”。中有巫山山脉沿楚蜀省界南北走向,一般地势比较缓坦,形成山原地貌。构成一块高寒的山区。南有武陵山余脉,地势平缓、顶部宽旷,呈山原地貌,三山盘踞,两江分割使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呈三高两低的“W”形。全县平均海拔高1053米,最高点3005米,最低点66.8米,相对高差为2938.2米。多崇山峻岭、峡谷深沟和溶洞伏流。
 

', ], [ 'title' => 'zigui', 'content' => '

秭归县地理坐标为东径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邻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东南至太阳坪,与宜昌、长阳接壤;东北至五指山,与宜昌、兴山接壤;西南至香炉山,与巴东、长阳县接壤;西北至羊角尖,与巴东、兴山接壤。东西最大距离66.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60.6千米。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东部边境扇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边境云台荒海拔2057米(县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最低点)。
 

', ], [ 'title' => 'wujiagang', 'content' => '', ], [ 'title' => 'laifeng', 'content' => '

来凤县以凤凰飞临的传说得名,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县。它远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地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湘渝三省(市)要冲,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与本省宣恩县、咸丰县相连,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地跨东径109°00′—109°27′,北纬29°06′—29°40′,总面积1339平方公里。下辖翔凤镇、绿水乡、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等8个乡镇,203个村,1844个村民小组,48个居民小组;另有胡家坪林场、白岩山药材场、磨坡农场等三个国营场圃。境内武陵山绵延,酉水河纵贯,四围山色如屏;盆地沃野万,气候温暖湿润,田园秀美丰饶,自然风光以雄、奇、险、幽著称,有仙佛寺摩岩石刻、杨家堡商周文化遗址、落印潭、卯洞、河东摆手堂、接龙桥等名胜,盛行跳摆手舞、唱五句子歌、赠西兰卡普织锦、喝油条汤等民俗。来凤山水融汇武陵神韵,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景色清幽,摩岩雕凿的咸康佛为江南之最,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印潭风景区潭水如镜,奇峰竞秀,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更以巨大的伏流洞——卯洞和有土家先民悬棺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叹服。在酉水漂流,可一日游三省市边区,既可领略酉水河阳刚之美,又可饱览边区风情。塘口库区、新峡库区高峡平湖,景色万千;翔凤山公园、老虎洞、接龙桥、贵帽山、胡家坪林场均是开发旅游的好去处。土家人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神州第一堂的”摆手堂;还有地龙灯、肉连响、哭嫁歌、打绕棺、八宝铜铃舞等,使人留连忘返。土家油茶汤是独具特色的东方茶文化,“麻辣烫”融汇川湘特色,土家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 ], [ 'title' => 'yuanan', 'content' => '

远安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东向西,分别与荆门、当阳毗连,与宜昌为邻,与保康、南漳接壤。这里,山谷险隘,沮漳流通,在万山之中,为四固之地。全县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辖鸣凤、洋坪、荷花、旧县、花林寺、茅坪场、河口六镇一乡。到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9.53万人。远安虽然是湖北的一个山区小县,但自然条件却比较优越,次高山、丘陵、河谷冲积平畈兼而有之。西北部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38.6%,东部丘陵占总面积的38%,中部河谷冲积平畈占总面积的23.4%。境内最高点太平顶也不过海拔1325.1米,境内最低点雷打岩只有海拔76米。远安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有占全县71.49%的面积为山林,森林覆盖率达65.41%,人均占有林地9亩,是湖北有名的“林海”,是全国红发薄皮马尾松的采种基地,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也是“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远安的“垭丝”中外驰名,鹿苑茶闻名遐迩,香菇产量成为在南五省第一县。境内已发现矿点40多处,而以磷矿的藏量大、品位高而成为化工部定点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也比较丰富,除过境客水沮河、漳河、西河外,还有43条溪流遍布全县,既有利于农田灌溉,又有利于小水电的发展,早在1989年,远安就成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初级阶段达标县。
 

', ], [ 'title' => 'yiling', 'content' => '

宜昌市夷陵区古称夷陵,是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区境环绕宜昌市城区和葛洲坝水电枢纽,东连远安、当阳,西邻秭归、兴山,南抵枝江、长阳,北与保康接壤,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54.65万。武陵山脉的石门支脉,呈东西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夷陵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受地势影响,气候垂直差异很大。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焦柳铁路纵穿南北,三峡机场坐落境内,还有宜黄高速公路经过,形成了水陆空全方位交通网。
 

', ], [ 'title' => 'yichang', 'content' => '

宜昌全区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80.6公里。位于长江中游和上游的结合部、湖北省的西部,地处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长。年平均水量为992.1~1404.1毫米之间。雨水丰沛,多在夏季,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6~7月份,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为13.1℃~18℃,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7月平均气温24.1℃~28.8℃,元月平均气温1.7℃~6.5℃。极端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15.6℃。其中三峡河谷及清江、香溪河谷地带,由于高山对峙,下有流水,故在600米以下存在逆温层,冬季较暖和,极端最低气温小于-7℃的机会只有5%,是得天独厚的柑桔生产基地。宜昌市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区、丘陵、平原都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大巴山,中部巫山,西南部是武陵山,宜昌城以东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属丘陵山区和平原;宜昌城以西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属于山区,是我国二级阶地东端,崇山峻岭,峡谷交错。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区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宜昌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前先人已在宜昌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为楚西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西汉初年(约公元前二百年)为县治,东汉建安年间(约公元二百年)又为郡治。此后各代,称郡或称州或称府。宜昌是鄂西政治、军事的中心。古今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郭沫若等都曾来过宜昌,留下了光辉诗篇。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长。年平均水量为992.1-1404.1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3.1℃-18℃。景观:三峡大坝、黄陵庙、南津关、、昭君故里、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巫山小小三峡、香溪源、金猴岭原始森林、坪画廊等。宜昌境内建立了2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地域内有各类高等植物3000多种,有国家级珍稀植物43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42种。
 

', ], [ 'title' => 'tongshan', 'content' => '

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东径114°14′—114°58′,北纬29°51′。以治所通羊镇为中心,西北距咸宁市所在温泉37公里,北距武汉市124公里,东北向径直32公里至石栏桥界的新县,东南向径直41公里至太平山主峰界江西省武宁县,南向径直28.5公里至老崖尖界武宁县,南偏西向径直35公里至老虎头主峰界江西省修水县,西向径直21公里至冷铺崇阳县。县城最大横距71公里,最大纵距60公里。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折合40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44%。通山县有以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玄武石为龙头的建筑业资源,有以风电、水电、核电、蓄能电为主的能源业资源,有以九宫山、富水河、隐水洞、古民居为主的旅游业资源,有以商品单、“两鱼一虾”为重点的畜牧、水产业资源,有以低碳硅铁、活性石灰为主的冶金业资源。
 

', ], [ 'title' => 'shashi', 'content' => '

沙市春秋战国时名江津,又称夏首,是楚国都城郢的外港。唐时改名沙头市,简称沙市,于民国初期建市,是当时湖北省仅次于汉口市的第二大市。1949年7月15日,沙市解放,划为省辖市。1956年改为荆州地辖市。1979年复为省辖市。是湖北省上世纪80、90年代的明星城市。1994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和沙市市,设立荆沙市,后更名为荆州市,以原沙市市辖区为主体,对区划作适当调整后设立沙市区,成为荆州市两个中心城区之一。
 

', ], [ 'title' => 'tongcheng', 'content' => '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地跨东径113°36¢-114°4¢,北纬29°2¢-29°24¢。县境东南界江西修水县,西与西北毗邻湖南省岳阳县、临湘市,北与东北与本省崇阳县相邻。东西最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40.5公里。通城地处幕阜山北麓,为丘陵起伏的盆地,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平坦开阔。高度由南向北递减,最高点是与江西省修水县、湖南省平江县交界处的黄龙山主峰只角楼,海拔1528.3米;最低点是四庄乡小井偏北边境,海拔78米。境内河流有隽水(陆水上游)。通城地处中纬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山区)至16.7°C(城区)。7月最热,1月最冷,最高气温为39.7°C,最低气温为-15.2°C。无霜期为258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城区)至1600毫米(山区)。主要灾害有低温、旱涝、连阴雨、大风、冰雹、高温。
 

', ], [ 'title' => 'chongyang', 'content' => '

崇阳县位于鄂东南,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东接通山,南邻江西修水,西毗通城、湖南临湘,北界咸安、赤壁。现辖8镇4乡。八镇:沙坪镇,石城镇,桂花泉镇,白霓镇,路口镇,金塘镇,青山镇,天城镇。四乡:高枧乡,肖岭乡,铜钟乡,港口乡。325个行政村,总人口45.7万人,县域面积1968平方公里。1985年列为对外开放县。崇阳县地处长江经济开发带和106国道交汇区,武汉、长沙、南昌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地带。县城距省会武汉155公里,距长江、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不到20公里,106国道贯穿全境。近年来,公路网、城乡电网、光纤通讯网、广播电视光缆网、青山引水管网等”五网”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覆盖全境。
 

', ], [ 'title' => 'songzi', 'content' => '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0°14′—112°03′,北纬29°53′—30°22′。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中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松滋市区地处松滋腹地,位于巫山余脉于江汉平原的交汇处,北枕长江支流松滋河,是长江通往洞庭湖的黄金水道;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洈水风景区;西毗松滋火车站;近邻沙市、三峡飞机场,两条省道在此交汇,是鄂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市区版图面积89.8平方公里。松滋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被誉为金松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洈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 ], [ 'title' => 'honghu', 'content' => '

洪湖市地处江汉平原东南端,四湖水系下游,素有“百湖之市”、“水乡泽国”之称,全市现有乡镇和管理区20个,村(场)486个,总人口93万。近年来,随着洪湖水产优势的不断发挥,水产大市的地位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今年洪湖市委、市政府把水产业放在市域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快了洪湖现代水产发展的步伐,为创建中国淡水水产第一强县(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 'title' => 'jiayu', 'content' => '', ], [ 'title' => 'jianli', 'content' => '

芙蓉之国——监利,犹如镶嵌在江汉平原南端的一颗明珠。东沿洪湖,有水面50余万亩,为监利、洪湖两县(市)共有,西望荆沙,长江水迂回于南,东荆河静卧在北。监利境内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土壤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地利形胜,物华天宝,人才辈出,古籍浩瀚,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史以来,勤劳勇敢的监利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正是这些不避艰辛,不畏强暴,不惧邪恶,可歌可敬的人民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谱写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监利县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拔高度在23.5-30.5米之间,高差仅7米。放眼远望,大地似锦,一马平川,打破这种平原单调景观的是位于东部长江之滨的两个小山丘——杨林山和狮子山,它们是江南丘陵的余脉,由于地壳运动,发生了断裂和错动,在长江南移过程中,河床沿断裂层发育成长,这两个山丘即遗留在江北。杨林山海拔78.8米,为全县制高点;狮子山海拔58米,两山共占地约4平方公里。它们宛如两个威严的武士,守护着监利的东大门,阅尽了人间沧桑,在监利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同凡响的篇章。解放后在杨林山修建的杨林山泵站,泄洪引水,气势螃薄,既保证了县内20多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又为杨林山增添了新的景点;近年修复的天妃庙(娘娘庙)高踞于山巅,腑视着长江。登山游庙,极目楚天,远山如游龙起伏,翠叠苍莽;洪湖浮光掠影,雪亮如镜;大江滚滚东去,惊涛拍岸,充满生机活力。如诗如画的江山,尽收眼底。监利的地形大势是:南部长江沿岸,北部东荆河沿岸和西部较高,中间和东部属于湖洼地带,低于西面和南北两侧地区,高低相差6米左右,自然形成撮箕型,宜排灌和水利。之所以这样,是由于长江、东荆河的多次泛滥,大量泥沙溢出河床,当流速减后,便很快沉积下来,形成天然大堤,天然堤随洪水上涨不断增高,两岸地势变得高亢,江河之间就形成地势相对低下的洼地。
 

', ], [ 'title' => 'chibi', 'content' => '

赤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隔蟠河与湖南省临湘市接壤,东与咸安区相邻,南与崇阳县交界,东北与嘉鱼县连接,西北隔长江与洪湖市相望。地理位置为北纬29°28’~29°55’,东经113°32’~114°13’。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纽带。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素称“湖北南大门”。距武汉112公里,距岳阳90公里。全市东西长68.9公里,南北最宽、最窄处分别60公里、26公里,整个图形象一个头西尾东的奔兔。为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南负幕阜山,北临长江。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构成“六山二水二分田”的格局。南部连绵逶迤的是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大小山峰百余座,最高为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广铁路两侧为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北部是滨江滨湖地区。境内有23条大小河流,全长327.2公里,构成陆水、黄盖湖、西梁湖三大水系,注于长江。还有黄盖湖、西凉湖等数十处大小湖泊,形成环山错湖的地域特色。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年平均气温16.9°C,年平均无霜期247~261天,降雨量1251~1608毫米,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赤壁市交通便捷。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兴建的武广高速铁路、宁樟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拥有长江赤壁深水码头,赤壁市又是国际旅游轮的停靠点。即将动工的武广高速铁路、宁(波)(西藏)樟(木)高速公路、仙(桃)洪(湖)赤(壁)高速公路及赤壁长江大桥的兴建,将使赤壁处于我国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交汇处。在赤壁境内京珠高速公路有三个出口,全线首个市区内有两个火车站,首创县级市具有一个货运站,一个客运站的格局。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14.2公里,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7公里。全市16个镇办场区全部通了公路,所有乡镇实现了黑色化,村村全部通了公路。市区北距武汉天河机场140公里,南距长沙机场280公里。
 

', ], [ 'title' => 'shishou', 'content' => '', ], [ 'title' => 'xianning', 'content' => '

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的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东南与江西的瑞昌、武宁、修水接壤;西南与湖南岳阳交界;西北至东北与荆州地区、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地区相邻。咸宁是一座最适合住居休闲的城市。这里天高云淡、空气洁净,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稳定在52以下,达到国家二级质量标准,江河湖泊水质良好,大部分达到国家一、二类水质标准,最适合人们生活和居住。咸宁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阳新、通山等地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汉、唐时期,已有了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1965年,由孝感地区分离出来,成立了咸宁地区,温泉镇为咸宁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咸宁市是我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桂花质量居全国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二。赵李桥的“砖茶”,羊楼洞的“松峰”茶,咸宁的“剑峰”茶,竹木工艺,有很高的知名度。咸宁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夏季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6.8℃,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4℃。景观:九宫山、赤壁遗址、赤壁大战陈列馆、陆水湖、拜风台、咸宁太乙洞、星星竹海。
 

', ], [ 'title' => 'gongan', 'content' => '

公安县地处东径111.48′-111.25’,北纬29.37′-30.19’,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上荆江南岸。南北最长为75公里,东西最宽51公里。公安北与市府荆州市地区隔江相望,2002年10月1日,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公安与荆州连为一体,公安南临湘省安乡,安乡河大桥兴建,公安与安乡澧县足趾并立。公安东挽石首,西挽松滋,称荆州江南之明珠。国土面积2257.9平方公里,辖14镇,2乡,431个村委会,4137个村民小组。
 

', ], [ 'title' => 'huangshigang', 'content' => '

黄石港区是湖北省黄石市的中心城区,面积42.4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22万人,辖花湖街道办事处、江北管理区,设32个社区居委会。黄石港区经济总量均居黄石市全市城区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湖北省各城区之首,荣获有全国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1927年为大冶县黄石堡,后称黄石港镇,1948年与石灰窑合称石黄镇,1950年属黄石市,1973年分设黄石港、胜阳港二区,1979年合为黄石港区。1996年,黄石港区面积41.8平方千米,人口约16万人。辖4个街道:胜阳港街道、沈家营街道、红旗桥街道、黄石港街道。区政府驻沈下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黄石港区总人口196569人,其中:沈家营街道37583人,黄石港街道70629人,红旗桥街道40726人,胜阳港街道47631人。
 

', ], [ 'title' => 'jiangling', 'content' => '', ], [ 'title' => 'xisaishan', 'content' => '

西塞山风景区位于黄石市城区东部长江南岸,规划总面积0.495平方公里,区内以西塞山险峻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纷陈的胜迹为实物主体,以道仕袱古黄石城多经沧桑的变迁史和年代久远的古诗词为重要文化内涵集合而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点众多。西塞山又名道仕洑矶、矶头山,海拔176.5米长周18.5公里,历史上就以其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集古战场和风景名胜与一身。从东汉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发生在西塞山的战争达一百多次,文人雅士观赏西塞山晨曦暮色述志言情而吟诗填词近百篇,并在悬崖陡壁上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市园林部门从1985年5月起,在西塞山着手进行游览小道、长廊、上观亭、桃花亭、沿江铁链护栏和桃花古洞、古钩鱼台的维修建设,景点不断得到开发利用。
 

', ], [ 'title' => 'jingzhou', 'content' => '', ], [ 'title' => 'xialu', 'content' => '

下陆区面积75平方千米(湖北地名网)/47平方千米(黄石政府网,不包括团城山街道)/69平方千米(简册)。2004年底,人口138385人(湖北地名网)/105716人(黄石政府网,不包括团城山街道)。区人民政府驻石明甲。邮编:435005。行政区划代码:420204。区号:0714。拼音:XialuQu
 

', ], [ 'title' => 'xianan', 'content' => '

咸安区,隶属于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接阳新,南连崇阳,西邻赤壁,北靠江夏,东南与通山接壤,西北与嘉鱼毗邻。 区政府驻地浮山街道。截至2016年,咸安区国土面积1501平方公里,总人口69万人。区下设9个镇、1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2016年,咸安区经济发展加快,总量快速增长,全年生产总值216亿。2004年末,咸安区总人口547408人,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40个居委会、266个村委会。2005年末,咸安区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41个居委会、135个村委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咸安区常住总人口其中:512517人,温泉办事处120156人,浮山办事处47776人,永安办事处91500人,汀泗桥镇22368人,向阳湖镇20828人,官埠桥镇31657人,横沟桥镇33874人,贺胜桥镇14275人,双溪桥镇33276人,马桥镇24357人,桂花镇25746人,高桥镇15982人,大幕乡25606人,向阳湖奶牛良种场2859人,咸宁经济开发区833人,咸安经济开发区1424人。
 

', ], [ 'title' => 'tieshan', 'content' => '

铁山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西部,矿产丰富,以盛产铁矿石而得名。一千七百多年前,先人就在这里掘矿冶炼,炉火绵延千年不绝。汉代东方朔曾在此潜心读书;民族英雄岳飞曾在此铸就“大冶之剑”;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这里建设了当时规模为东亚之冠的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铁山遂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铁山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发达。铁路连接京广、京九两条运输大动脉,106国道贯穿全境。旅游资源有九龙洞,东方山水库,鹿獐山公园,东方山,铁山寺,华藏寺等景观。
 

', ], [ 'title' => 'yangxin-2', 'content' => '

阳新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湖北省东南部,处东经114°43’~115°30′;北纬29°30′~30°09′;最高海拔862.7米,最低海拔8.7米,东西横距76.5公里,南北纵距71.5公里。县境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大冶市。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中小湖泊较多,被誉为“百湖之县”。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年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41.4℃(1966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4.9℃(1969年2月1日),无霜期263天。年均日照时数1897.1时,日照率44%。年均降雨量1389.6mm。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阳新是湖北省的东大门,东临长江,西接京广,南及京九,北靠武黄,县城距武汉市120公里,黄石市60公里,江西省-九江市120公里,境内有2条国道(106、316)、4条省道,武九铁路横贯东西,长江水道贯穿全境,江河航运四季通畅。资源丰富,物产富饶。阳新土地肥沃,农副产品十分丰富,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美称,是全国著名的苎麻之乡、全省林业和水产大县。阳新矿藏种类多,储量大,是全国有名的富矿县。现已探明的矿藏有40多种,是全国八大产铜基地、全国百家重点采煤县之一。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有省级生态旅游风景区—王英仙岛湖,有全省最大的陵园—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港革命旧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是旅游观光和居住生活的理想场所。
 

', ], [ 'title' => 'yingxian', 'content' => '

应县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东部,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30万。县政府驻金城镇。应县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置应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本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恒山山脉,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山势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间。著名山峰有卧羊场、跑马梁、关帝庙梁、鹰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场最高,海拔2333米。东北、西北为黄土丘陵区。其余均为平川区,是大同盆地的组成部分。盆地中河渠纵横,灌溉方便,但低洼处有小片盐碱荒滩。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浑河、黄水河、木瓜河等。境内气候寒冷,年均气温7℃左右,一月零下9℃至10℃,七月23℃至24℃。年降水量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
 

', ], [ 'title' => 'yuanqu', 'content' => '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境南端,北依太行,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新安县相望。面积117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20.3万,县政府驻新城镇。因境内山垣环抱地处黄河九曲之一而由宋朝时定名至今。垣曲县,商、周时始称:亘(gen)方。春秋战国时称:东山皋落氏部落。战国魏地时称:垣。西汉时称:垣县。东汉魏晋时称:东垣。北魏皇兴四年时称:白水县。北周武元年时改称:亳城县。隋朝时复称:垣县。宋朝时称:垣曲县至今。
 

', ], [ 'title' => 'daye', 'content' => '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东经114°31′—115°20′,北纬29°40′—30°15′。西北与鄂州市为邻,东北与蕲春、浠水县隔江相对,西南与武汉市、咸宁市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距省会武汉仅90公里,由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代管。全市总面积1566.3平方公里,辖1个乡、1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大冶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的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分布为南山北丘东西湖,南高北低东西平,一般海拔高度为120—200米,最高点海拔840米,最低点海拔11米。主要山脉有大同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大冶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主要是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季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6.9°C,极端最高气温40.1°C,极端最低气温-10°C,年均无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为1385.8毫米。长江流经市东北隅,市内主要河流有17条,湖泊有大冶湖、保安湖和三山湖。
 

', ], [ 'title' => 'youyu', 'content' => '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端。境内四周环山,南高北低,苍头河纵贯南北,东西宽45.7公里。南北长67.7公里,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全县平均海拔1400米,属黄土丘陵缓坡区,北与西北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县毗邻,东连大同市左云县,南与山阴县、平鲁区接壤。全县辖4镇6乡,251个行政村,居住着汉、满、蒙、回、藏、苗、彝、畲8个民族,总人口10.5万,其中农业人口8.5万。右玉县自古为我国北方要塞,这里自春秋以前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领。三国时,由于连年混战,匈奴侵边,人口流失,右玉一带成了荒无人烟之地。秦初置善无县,因拓跋圭建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北),右玉属都城近郊,史称“盛乐金陵”。西汉高祖初,境内又增设中陵县,隶雁门郡。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定边卫。永乐七年又设大同右卫。正统年间又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初改名右玉卫。雍正三年设立右玉县,归朔平府,府治设在右玉。民国时废县留府,归雁门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革命根据地。
 

', ], [ 'title' => 'shenchi', 'content' => '

神池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全县平面轮廓呈东南斜向西北的长方形。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和邻近县市界线分明。东北隔内长城与朔州市为邻,东南和南部分别以管涔山脉的摩天岭、高峁山、草垛山与宁武县为界,西与五寨县毗连,北与偏关县的大部分和平鲁县的部分接壤。南北长约53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全县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全县人口约10.4万人。神池现辖3个镇7个乡,3个镇分别为龙泉镇、义井镇、八角镇和东湖乡、贺职乡、长畛乡、大严备乡、太平庄乡、虎鼻乡、烈堡乡,251个自然村。
 

', ], [ 'title' => 'wenxi', 'content' => '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运城盆地北部,面积1164平方公里,辖7镇14乡,人口33.97万,县政府驻城关镇。闻喜县辖7个镇、6个乡:桐城镇、郭家庄镇、凹底镇、薛店镇、东镇镇、礼元镇、河底镇、神柏乡、阳隅乡、候村乡、裴社乡、后宫乡、石门乡。全县现有耕地79.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油料作物等。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铜、长石、石英、大理石、水泥、石灰岩、蛭石、型砂等均有分布。主要工业有陶瓷、玻璃、五金、工具、活塞、巾单、糖醛、化肥、钾肥、水泥等行业。其中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活板手、糖醛、地毯、巾单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及欧洲等许多国,深受用户欢迎。
 

', ], [ 'title' => 'shanyin', 'content' => '

山阴县位于东径112°25′—113°04′,北纬39°11′—39°47′之间,地处山西省北部,东邻应县,南毗代县,西交朔城、平鲁二区,北与左云、右玉、怀仁接壤。南北长66.7公里,东西宽36.5公里,总面积1657平方公里,全县辖4镇10乡(岱岳镇、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吴马营乡、马营乡、下喇叭乡、合盛堡乡、岱岳乡、安荣乡、薛圐圙乡、后所乡、张家庄乡、马营庄乡),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总人口22万人(2004年)。县境内山脉,有恒山山脉,洪涛山脉以及黄花岭,有较大的河道4条,桑干河、木瓜河、黄水河、元子河(吴马营大河槽河)。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煤炭为主,煤田总面积355.2平方公里,总储量114亿吨,煤质品种以氯煤和弱粘煤为主,为优质烟煤;铁矿石储量约4000万吨,系赤铁矿;铝矾土约900万吨;粘土粉砂岩预测储量达亿万;石灰石约3000万吨;方解石约40万吨;大理石约1000万立方。此外还有石英石、钾长石、黑云母、玄武岩等。山阴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虽历经千年沧桑巨变,部分遗迹尚存。已发现有古遗址、古建筑35处(座),古墓葬5处,列为国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72件,其中汉墓群、广武古墓、明长城等古迹均颇负盛名。历史上也不乏名人志士:有北魏安远将军庚岳、唐朝芮国公苑君璋、宋赵匡胤的大将米信、辽丞相沙彦恂、元朝平阳元帅安明本、明代内阁首辅王家屏、清朝梁启超的老师崔增瑞等。历史上山阴农业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糜黍、玉米、高梁、莜麦、荞麦等,经济作物有菜、胡麻、水果瓜菜、葵花等;养殖业以奶牛、猪为主,兼养鸡、羊、兔等。
 

', ], [ 'title' => 'pianguan', 'content' => '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北靠长城与内蒙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与神池、平鲁两县毗邻。县境东西长60千米,南北宽58千米,全县总面积1682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新关镇。邮编:036400。代码:140932。区号:0350。拼音:PianguanXian。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丘陵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东高西低。最高处为青杨岭山,海拔1855.2米;最低处为黄河沿岸寺沟河畔,海拔875米;平均海拔1377米。境内山地属管涔山脉,有青杨岭山、柏杨岭山、草垛山、明灯山等山峰。境内主要为黄河水系,有偏关河与县川河。黄河自北向南流经县境30千米,构成偏关西界。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温暖干燥,夏季炎热而雨量集中,秋季凉爽而明快。年平均气温3℃-8℃,全年平均降水量为425.3毫米,无霜期为105—145天。
 

', ], [ 'title' => 'jiangxian', 'content' => '

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县境东部和南部由中条山环抱,高峻而挺拔;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构成,低凹平坦。东部与翼城县毗连,西部和闻喜县接壤,南跨中条山与垣曲相邻,北部自东向西由翼城、曲沃两县和侯马市环绕。绛县历史悠久,史称古绛,是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在此建都,留下了车厢城、晋文公墓、晋献公墓、晋灵公墓等诸多遗迹。境内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阴寺和国宝释迦牟尼独木雕像等人文景观,沸泉龙岩洞、东华山省级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绛县是尧文化和龙舞文化发祥地之一,唐尧故里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绛县飞龙获得了国家专利,曾参加过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和香港回归庆典,先后出访过日本、马来西亚等国。
 

', ], [ 'title' => 'pinglu-2', 'content' => '

原名平鲁县,1988年国务院批准朔州市为山西省地级市时,改县为朔州所辖区.朔州市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西北沿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与本省忻州地区相邻,东连山阴县,北接右玉县。总面积231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5.5°C,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发展经济潜力巨大。井坪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北距呼和浩特市160公里,南距省府太原270公里,东距煤都大同市138公里,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 [ 'title' => 'hequ', 'content' => '

河曲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北部,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面积1320平方公里,辖4镇17乡,人口12.8万,县政府驻在镇。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达1500多米。西部黄河沿岸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曲县气候干寒,年均气温8.8℃,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46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下旬,无霜期150天左右。全县现有耕地35.87万亩,粮食作物以谷子、糜子、高粱、小麦、玉米等为主。经济作物有辣椒、线麻、芝麻、花生、大蒜等。造林面积25万多亩,木材总储积量达六万多立方米,育苗面积五千多亩。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槐等。果园面积1.3万多亩,年产量300多万斤,主要种类有苹果、梨、葡萄、大枣、沙果、核桃等。
 

', ], [ 'title' => 'xinjiang', 'content' => '

新绛县面积598平方公里,辖5镇8乡,人口27.4万,县政府驻城关。新绛县辖8个镇、1个乡:龙兴镇、三泉镇、泽掌镇、北张镇、古交镇、万安镇、阳王镇、泉掌镇、横桥乡;1个开发区。共有220个行政村。新绛旧称绛州,辛亥革命后废除州治改称新绛。该县南北高中间低,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浍河等,两岸为河谷平原是该县主要粮棉产区。年均气温27度,年降雨量550毫米,天霜期194天。该具现有耕地52.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等。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加工、化肥等。
 

', ], [ 'title' => 'shuozhou', 'content' => '

朔州位于山西北部,地处雁门关外,大同以南。市西、北、南三面环山,中为平地,总面积5737平方公里,人口125万,境内山地与丘陵为总面积的23%,其余为平川。朔州市境内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储量为2.02亿立方米。朔州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空气干燥,日照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6.9℃,无霜期130天,年降水量423毫米。春季增温较快,夏季降雨较多,秋季天高气爽,是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朔州战国时为赵国属地,秦时为马邑县,唐代为朔州,宋时为朔宁府,民国元年改为朔县,八十年代末改为省辖市,朔县改为朔州。朔州,为历代兵家争战之地。相传,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筑马邑城池,置马邑县。这里,历来是胡汉频繁争夺的边关重镇。胡人获胜将战场推至雁门关,汉人凭关险守,胡人改退,则遁至大同、阴山,所以历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晋,乃至天下。历史潮流上,除蒙恬外,杨继业曾守戌雁门关,李自成也曾扎营于朔州。朔州自古民风强悍,屡出名将。三国名将张辽、唐代名将尉迟恭、辽代女杰萧太后、清初名将鲍承先,还有隋末名将,农民起义浪潮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刘武周。朔州景点列表:宝宁寺崇福寺丹阳王墓鹅毛口遗址梵王寺墓群广武城广武汉墓群汉墓群华严寺砖塔金沙滩墓群净土寺马邑汉墓群平鲁烈士陵园平朔旅游度假村瑞云寺塔朔州古城王家屏墓峙峪遗址
 

', ], [ 'title' => 'wutai', 'content' => '', ], [ 'title' => 'hejin', 'content' => '

河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人民勤劳。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上任后,全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河津市辖2个街道、2个镇、5个乡:城区街道、清涧街道、樊村镇、僧楼镇、小梁乡、柴家乡、赵家庄乡、下化乡、阳村乡。
 

', ], [ 'title' => 'yanhu', 'content' => '

运城市盐湖区古为盐贩之泽,曾称“盐氏”、“盐邑”、“苦城”、“潞村”等,是运城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秦、晋、豫三省交接地带,东连夏县,西临永济、临猗,南依中条山与平陆、芮城为界,北傍稷王山同万荣、稷山、闻喜相接。辖区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62公里,国土总面积1237平方公里。盐湖区战国时期属魏,汉魏皆属安邑县地,唐另置解县。1958年,安邑、解县等合并为运城县;1983年运城县改为运城市(县级市);2000年原运城市(县级市)改为盐湖区。至2015年,盐湖区下辖7个镇、6个乡、8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常住人口70.60万(2017年)。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68号)批复同意撤销运城地区和县级运城市,设立地级运城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盐湖区;运城市设立盐湖区,以原县级运城市的行政区域为盐湖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府东街。
 

', ], [ 'title' => 'wanrong', 'content' => '', ], [ 'title' => 'pinglu', 'content' => '

平陆县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南临黄河水,北靠中条山,是山西的南大门。辖6镇1区4个乡,223个行政村,24万口人,总面积1173.5平方公里。平陆县山垣沟滩遍布,地形地貌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有3195条沟,268座山,71个滩,24条垣,已探明的矿藏达26种,总储量在25亿吨以上。特别是铝土、煤、铁、石膏等品质优、易开采,加工开发前景喜人平陆县临河靠山,气候独特,沟多坡多,林广地沃,发展生态经济林条件优越。全县有耕地55万亩,宜林宜牧宜渔面积116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0.8%,各种野生动植物及各贵药材达百余种,果、桃、菜、牧等主导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生态经济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打下了良好基础。平陆县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发展旅游事业得天独厚。古有“七贤八景”追寻着尧舜许由、殷商傅说,春秋百里奚,三国周仓的依稀足迹,展示着茅津晚渡、竹林晓钟、砥柱奔涛、中条积翠的怡人景色;今有曹川红叶、龙陡双虹、高峡平湖、冀都桃园、万亩松涛、黄河飞桥,平添了许多感受自然、陶冶情怀的醉人风光。
 

', ], [ 'title' => 'dingxiang', 'content' => '', ], [ 'title' => 'jishan', 'content' => '', ], [ 'title' => 'xinzhou', 'content' => '', ], [ 'title' => 'linyi-3', 'content' => '', ], [ 'title' => 'xiaxian', 'content' => '

夏县,古时称为安邑,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夏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偏东南,中条山西麓。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太三公路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1352.6平方公里,地貌为“七山二川一丘岭”。共有耕地59万亩,总人口34.27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占93%;行政建制6镇5乡、256个村委会、812个自然村,夏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是嫘祖养蚕、大禹建都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较多。现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和革命遗址共69处,其中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其中主要有:温泉疗养院、司马光祖墓等。夏县是革命老区,又是传统的农业县。战争年代,先后有1258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解放后,夏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创建家园。50年代,四旁绿化名扬全国;70年代,棉花生产誉满中原,成为华北第一个亩产百斤皮棉的先进县;90年代,节水农业成绩突出,被列为全国总理基金节水农业示范县。近两年,夏县狠抓农业、大办工业、主攻财政、夯实基础,在工业、农业特别是道路建设方面成绩突出,战果辉煌。全县经济正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
 

', ], [ 'title' => 'shuocheng', 'content' => '

朔城区位于山西北部雁门关外,地理坐标为东经112º-112º44’25″。北纬39º7’16”-39º28’27″。境域北起黑驼山与平鲁区交界,南至紫金山与宁武、代县、原平县相邻,东到东榆林与山阴县接壤,西至兰家窑与神池县毗邻。东西长67公里,南北宽36公里,距首都北京502公里。总面积1793平方公里,是朔州市府所在地。境内交通便利,北同蒲铁路、神朔铁路、朔黄铁路、同太公路、大运公路纵横境内。朔城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高粱、谷子、黍、玉米、绿豆、山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胡麻、葵花、甜菜、小茴香和各种蔬菜。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01年,朔城区乡镇区划调整(以下为本站整理,准确情况有待核实):撤销城关乡,设立北旺庄街道;将原城关乡的南关、南街、西街、东关4村划归南城街道管辖,将原城关乡的北关、小村2村划归北城街道管辖;将神头镇的大洼、王圐圙、司马泊3村划归神头街道管辖;撤销大夫庄乡,并入神头镇;撤销暖崖乡,并入利民镇;撤销汴子疃乡,并入滋润乡、善庄乡;撤销神武乡,并入南榆林乡;撤销梵王寺乡,将梵王寺、沙河等村划归窑子头乡,将前圪塔、后圪塔、南坪、石城庄等村以及贾庄乡的大涂皋、小涂皋2村划归沙塄河乡管辖。区划调整后,全区辖4个街道、2个镇、9个乡: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头街道、北旺庄街道、神头镇、利民镇、下团堡乡、小平易乡、滋润乡、福善庄乡、南榆林乡、贾庄乡、沙塄河乡、窑子头乡、张蔡庄乡。
 

', ], [ 'title' => 'ruicheng', 'content' => '

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端,黄河中游。1990年人口33.16万。汉族为主,有回、蒙古、满、苗等少数民族。面积1178.76平方千米。汉置河北县。西魏置安戎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建芮城县。元至元三年(1266)合平陆为一县。元贞元年(1295)分置。1949年永乐县并入。矿产有金、镁、铜、磷、煤、石油、大理石、石灰石、紫砂石、白云石、石英砂等。土特产主要有芝麻糖、无核蜜枣、麻片、酱菜、泡泡油糕。名胜古迹主要有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西侯渡遗址、大禹渡。芮城县辖7个镇、3个乡:古魏镇、风陵渡镇、陌南镇、西陌镇、永乐镇、大王镇、阳城镇、东垆乡、南卫乡、学张乡。
 

', ], [ 'title' => 'yuncheng-2', 'content' => '', ], [ 'title' => 'yongji', 'content' => '

永济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3个街道,人口43万。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城西街道、城北街道、城东街道、虞乡镇、卿头镇、开张镇、枵栳镇、蒲州镇、韩阳镇、张营镇。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舜帝、柳宗元、王维、聂夷、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
 

', ], [ 'title' => 'huairen', 'content' => '

怀仁县地处山西省雁门关外、大同盆地中部,全县国土总面积123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0.78%。其中平川占70%,山区占24%,丘陵山坡占6%。境内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3ºC,年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年均降雨量38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全县共10个乡镇,163个村,总人口2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2万人。北距历史名城大同37公里,南距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朔州市96公里,有着联结同朔,沟通东西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论是南来北往的客商,还是观赏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云岗石窟等名胜古迹的游客,都途经我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对怀仁的经济发展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发的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效应将会更加显著。
 

', ], [ 'title' => 'yaodou', 'content' => '', ], [ 'title' => 'guxian', 'content' => '', ], [ 'title' => 'xiangfen', 'content' => '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临浮山、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地理座标为东经111°06′38〞至111°40′55〞,北纬35°40′05〞至36°03′20〞。南北39.3千米,东西26.5千米,总面积1304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新城镇。邮编:041500。代码:141023。区号:0357。拼音:XiangfenXian。东有塔儿山(属太岳山脉),西有姑射山(属吕梁山脉),汾河纵贯县境中部,流程52.2千米。东西山麓逐渐向汾河谷地倾斜,形成东西高、中间低的槽状形态。河谷最低的永固乡西吉村海拔391米,山地最高的塔儿山,海拔1495.4米,高差1104.4米。除山脚、河谷外,一般地面高差不大,平地占全县总面积70%以上,基本属于平川地区。
 

', ], [ 'title' => 'anze', 'content' => '', ], [ 'title' => 'jixian-2', 'content' => '

吉县地处黄河中游,位于山西西南边隅,吕梁山南端,东以石头山、金岗岭、姑射山为界与蒲县、尧都区、乡宁接壤,西临黄河与陕西宜川相望,南以下张尖为界与乡宁昌宁镇相接,北以处壑沟为界与大宁相临。吉县总面积1779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吉昌镇。邮编:042200。代码:141028。区号:0357。拼音:JiXian。吉县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大谷深,塬岭相连,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是个山地丘陵区。主要山峰,东有石头山、小南山、高祖山、管头山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位于县西侧的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境内有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我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滔滔黄水在这里敛水成束,流水直泻,景色非常壮观。
 

', ], [ 'title' => 'daning', 'content' => '

大宁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吕梁山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面积966平方公里,现辖2镇8乡,人口5.8万,县政府驻城关镇。大宁县辖2个镇、4个乡:昕水镇、曲峨镇、三多乡、太德乡、徐家垛乡、太古乡。大宁汉时属北屈县地,北周置大宁县,隋开皇六年移县治于今县址浮图结,大业二年并入午城县,唐武德二年置中州,复置大宁县,贞观元年废中州。元时,大宁并入隰州,二十三年又复置大宁。1958年曾与隰县合并为隰宁县,同年又将蒲县、石楼、永和三县并入,设吕梁县。1916年春,三县分开,又复置隰宁县。同年六月,隰宁分治至今。
 

', ], [ 'title' => 'fushan-2', 'content' => '

山水清秀的浮山,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浮山火山喷发形成大小洞穴500个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
 

', ], [ 'title' => 'houma', 'content' => '

侯马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与浍河交汇处,处于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及晋、秦、豫三省的三角中心位置,总面积274平方公里,人口23万。辖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81个行政村。
 

', ], [ 'title' => 'xixian-2', 'content' => '', ], [ 'title' => 'yicheng-3', 'content' => '

山西省翼城县位于省境西南,中条、太岳两山之间,县境东临沁水,西接曲沃,北和浮山、襄汾眦邻,南与绛县、垣曲相连。不仅地处临汾、运城、晋城三市交界处,而且属秦、晋、豫“大三角”之中心地带。翼城总面积为1163平方公里,下辖:唐兴镇、南梁镇、里寨镇、隆化镇、桥上镇、西闫镇6个镇和中卫乡、南唐乡、王庄乡、浇底乡4个乡,县政府驻唐兴镇。
 

', ], [ 'title' => 'yonghe', 'content' => '

永和市是台湾台北县下辖的一个次级行政区,紧邻台北市,境内居住大量通勤人口,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41,000人,全球与上海市黄浦区与香港观塘区每平方公里超过50,000人、香港油尖旺区与天津市和平区每平方公里超过40,000人等同属人口密度高的官方行政区域。
 

', ], [ 'title' => 'xiangning', 'content' => '

乡宁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端,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面积2031平方公里,辖4镇12乡,人口18.15万,县政府驻城关镇。乡宁县辖5个镇、5个乡:昌宁镇、光华镇、台头镇、管头镇、西坡镇、双鹤乡、关王庙乡、尉庄乡、西交口乡、枣岭乡
 

', ], [ 'title' => 'quwo', 'content' => '

曲沃乃“天府雄风、三晋重地”。这里的山、河、平原,风物宜人的自然环境,成为2800年前晋国建都的条件。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出现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升平景象。作为晋国古都的曲沃,当时的农业已种植小麦、大豆和谷子,使用铁铲、铁犁和耕牛。手工业有冶炼铸造,纺织印染、制革制陶等。商业出现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的富商巨贾。晋国的昌盛本来该给曲沃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然而,沧海桑田,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曲沃自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建县;在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频繁的战争中走过了漫长的1400余年。
 

', ], [ 'title' => 'huozhou', 'content' => '

霍州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东经111°43′,北纬36°35′。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36千米。总面积765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驻鼓楼街道。邮编:031400。代码:141082。区号:0357。拼音:HuozhouShi。境内东北高、西南低,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海拔标高516米—2504.30米,年平均气温12.1℃,降水量353—688.90毫米。
 

', ], [ 'title' => 'linfen', 'content' => '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东枕太岳余支,西依吕梁山脉,中部是广阔的河谷平原,汾河干流纵横南北,两岸土地肥沃,总面积130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65万,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区划26个乡镇,70万亩土地。临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现为临汾行署所在地,是临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但由于受地形影响,山区平川气候差异较大,气候特征迥异。临汾市气温的一般特点是冬寒夏热。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临汾古城是国内外闻名的“卧牛城”,修筑于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壮观。市南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庙”,总面积700多亩,现有“五凤楼”、“尧井亭”、“尧宫”、“寝宫”等建筑群,规模宏大,宏伟壮观。市东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陵”。还有位于西郊20公里的姑射山“仙洞”,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奇峰异洞,松柏围绕,古迹处处,分5个自然风景区,63个风景点。
 

', ], [ 'title' => 'hongdong', 'content' => '

洪洞县位于中国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1990年人口60.5万。汉族为主,有蒙古、回、满、白等少数民族。面积1563平方千米。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置杨县,后改为洪洞县。隋又在洪洞县北置赵城县。隋以后有变迁,至1954年与赵城县合并为洪赵县,1958年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复称洪洞县。1960年1月霍汾县析出复置。矿产有煤、铁、铝矾土、石灰石、石膏等。土特产主要有莲藕、左家沟陶瓷大缸、山头核桃。名胜古迹主要有广胜寺、洪洞明代监狱、古大槐树处、坊堆遗址、永一堡遗址。
 

', ], [ 'title' => 'fenxi', 'content' => '

位于山西省中部偏南,吕梁山支脉姑射山北段东侧,临汾市北端,处于东径111°3’一111°41’,北纬36°27’一36°48’,北连交口、灵石县,南接洪洞县,西依姑射山与隰县、蒲县接壤东毗邻汾河与霍州市相望。因地处汾河以西故名汾西县。域内历史悠久,气候温和,特产丰富,交通便利,是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
 

', ], [ 'title' => 'zezhou', 'content' => '

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为三晋大地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县域环绕晋城市城区。总面积2023平方千米。总人口50万人(2004年)。州县是中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煤铁之乡”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文化工作先进县”、“中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 ], [ 'title' => 'yangcheng', 'content' => '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阳城县辖1个街道、10个镇、7个乡:东城街道、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芹池镇、次营镇、横河镇、河北镇、蟒河镇、东冶镇、白桑乡、寺头乡、西河乡、演礼乡、固隆乡、董封乡、驾岭乡。
 

', ], [ 'title' => 'gaoping', 'content' => '

位于山西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沁辉公路东西横跨,太焦铁路、太洛公路并行南北纵穿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36°0″,东经112°40″─113°10″。海拔高度800─1391.1米之间。东自铁佛岭与陵川县接壤,西至老马岭与沁水县相连,南至界牌岭与泽州县交界,西北至丹朱岭与长子县为邻,东北自金泉山与长治县相接。东西广41公里,南北纵37公里,总面积946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平面轮廓近似方形。总人口48万人(2004年)。
 

', ], [ 'title' => 'qinshui', 'content' => '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中条山东北,黄河支流沁河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径115°55′-112°47′。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晋城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全县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2655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03年)。县人民政府驻龙港镇。邮编:048200。行政区划代码:140521。区号:0356。拼音:QinshuiXian。境内山恋重叠,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海拔高度511—2358米,年平均气温6.5℃—12.5℃,年平均降水量560—750毫米。
 

', ], [ 'title' => 'puxian', 'content' => '

蒲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总面积1508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蒲县历史悠久,据境内薛关龙王庙细石器遗址发掘证实,远在一万二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唐尧时期,尧的老师蒲伊子曾隐居于此,县名由此而来,古有蒲国、蒲阳、蒲子之称。
 

', ], [ 'title' => 'lingchuan', 'content' => '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北邻壶关,西连高平,西北接长治县,西南连晋城,东部和南部与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修武县毗邻。辖5镇、13乡、410个行政村、1312个自然村。总人口25万人,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陵川县辖9个镇、3个乡:崇文镇、礼义镇、附城镇、西河底镇、平城镇、杨村镇、潞城镇、秦家庄镇、夺火乡镇、马圪当乡、古郊乡、六泉乡。据境内发掘的塔水河等处人类遗址考证,陵川县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居住。夏商两代为冀州之城,春秋属晋国,战国时期,先属韩、后属赵,秦代属高都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陵川县,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晋城,至元三十一年(1294)复置。抗日战争时期曾分置陵川、陵高等县,1945年恢复陵川县。1958年,11月并入晋城县,1959年7月恢复陵川县建制。
 

', ], [ 'title' => 'shouyang', 'content' => '

寿阳县位于晋中地区北端,东北与阳泉市交界,西北与太原市为邻,总面积2116平方公里,辖7镇15乡,人口21.4万。县政府驻朝阳镇。寿阳县辖7个镇、7个乡:朝阳镇、南燕竹镇、宗艾镇、平头镇、松塔镇、西洛镇、尹灵芝镇、平舒乡、謦愁乡、温家庄乡、景尚乡、上湖乡、羊头崖乡、马首乡。寿阳四周环山,高峻挺拔,峰峦叠峰,雄伟壮观。山脉向内延伸,整个地形西北部、北部较高,向东南逐渐倾斜,呈阶梯状分布。最高处海拔1756米,东西两边河流出境处最低,分别是813米、937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主要山峰有罕山、鹿泉山、板泉山、圣佛山、方山、双凤山、牛金山、大塔山等。座座峰峦,高低错落,首尾相依,其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属汾河水系的潇河、白马河与属海河水系的向阳河。条条大河,婉蜒曲折,滚滚奔流,经纬分布,脉络可寻。主要植被山地以针刺密灌为主,有油松、荆条、醋柳、绣线菊、六道棍等;丘陵以早生草灌为主,零星分布有各种水果、干果、木材树;河谷以草本植物为主,零星分布有杨、柳、榆、槐、松、柏等。它们随海拔、地形、气候特点和土壤的不同呈垂直分布并有规律地变化着。
 

', ], [ 'title' => 'jincheng', 'content' => '

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高僧慧远、名将陈龟、名医王叔和、天文学家刘羲叟、李俊民、郝经、荆浩、贾鲁、陈卜、孔三传、张慎言、王国光、陈廷敬等名人故里。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包括冶底岱庙、青莲寺、崇寿寺、玉皇庙、阳阿古城、海会寺、开化寺、程颢书院、崇安寺、炎帝陵、柳氏民居以及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长平之战遗址群、羊头山石窟、中华名山析城山、太行至尊王莽岭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遗产。晋城市古为冶炼之都,有“九头十八匠”之称。是战国“阳阿古剑”产地,境内泽州铁器、兰花炭曾名扬海内 。蟒河、历山等保护区,生长有猕猴、大鲵等稀有动物,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晋城市是山西省中高档铸件、电力、畜牧业基地。二广、晋侯(阳翼)、陵沁、环城高速与207国道交织成网,太焦、嘉南及侯月铁路贯穿全境,拥有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 ], [ 'title' => 'jiaoqu-2', 'content' => '

长治市郊区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段西麓,上党盆地东缘,东、西、北三面环绕长治市区。1976年2月建区。2012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0.3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7.5%。截至2013年,郊区辖5镇1乡,1个旅游开发区,2个街道,1国土面积284.77平方公里,总人口28.59万,其中农村人口13.14万。截至2013年,郊区辖5镇1乡、1个旅游开发区、2个街道、122个行政村。分别为:长北街道、故县街道、老顶山镇、堠北庄镇、大辛庄镇、马厂镇、黄碾镇、西白兔乡。山西长治市郊区位于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东缘,地处东经112°59’35”-113 °12’35″,北纬36 °07’20”-36 °26’10″之间。东与平顺,壶关毗连,西和屯留,长子为邻,南与长治县、长治市区接壤,北和襄垣,潞城相望。
 

', ], [ 'title' => 'xiangyuan', 'content' => '', ], [ 'title' => 'xiyang', 'content' => '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东境中部,东经113°20′-114°08′,北纬37°20′-37°43′。东与河北省赞皇县、内邱县、井陉市、邢台市接壤,西与寿阳县为邻,南与和顺县毗连,北与平定县相衔。昔阳县辖5个镇、7个乡:乐平镇、皋落镇、东冶头镇、沾尚镇、大寨镇、李家庄乡、界都乡、三都乡、赵壁乡、孔氏乡、闫庄乡、西寨乡。共有421个行政村。
 

', ], [ 'title' => 'lucheng', 'content' => '', ], [ 'title' => 'huguan', 'content' => '', ], [ 'title' => 'heshun', 'content' => '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
 

', ], [ 'title' => 'tunliu', 'content' => '

屯留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毗邻长治市区。自秦设屯留县至今有2000多年的县制历史。全县国土面积1142平方公里,辖11乡镇3个开发区,总人口26万人。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宏伟的“四三二一”治县方略,以发展和谐为主题,全面加强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为主线的党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为建设一个小康、秀美、和谐新屯留努力奋斗。
 

', ], [ 'title' => 'zuoquan', 'content' => '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东南部,太行山主脉中段西侧。界于北纬36°45’——37°17’、东经130°6’——113°48’之间。北连和顺,西接榆社,南邻武乡、黎城东,与河北邢台、武安、涉县接壤。左权县原名辽县,1942年5月25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山西人民为纪念左权将军,遂更县名为左权。左权县气候适宜。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为2141米,最低谷海拔为650米。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季节性气候。常年日照2570小时,四季平均气温7.4°C,昼夜温差15°C——21°C,年无霜期为150天,年降雨量为540毫米左右。境内河流属海河流域的南河水系。全县有2260多条大小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主要河流有:东清漳河、西清漳河及清漳河干流。清漳河干流全长125.4公里,流域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
 

', ], [ 'title' => 'licheng-2', 'content' => '

【邯郸专业要账公司-力度大效率高【龙鑫天下】值得信赖】

龙鑫催收服务领头羊,合法催收标兵,专业治赖,克赖,针对所有老赖效果显著,为你排忧解难。

', ], [ 'title' => 'nianzishan', 'content' => '

碾子山区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市辖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麓余脉,位于齐齐哈尔最西部,距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90千米,铁路距离113千米。东、南、西与龙江县毗邻,东北与甘南县接壤,西北与内蒙的扎兰屯市相连。地理坐标北纬47°29′~47°41′,东经122°53′~123°05′。区境南北长,东西窄,中心部位稍有突出,是不规则的菱形状。截止到2013年总面积35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万亩,城区面积9平方千米。截止到2013年总人口8.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5.6万人,辖4个街道办事处、9个行政村。2012年,碾子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亿元。区人民政府驻繁荣路293号。截止到2013年碾子山区辖4个街道、9个行政村、59个自然屯。碾子山区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底限偏寒、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55天,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十年九春旱”,一般需抗旱播种;夏季45天,温热多雨,日照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秋季50天,降温快,降水少,晴天多,秋早霜,低洼地块容易形成霜冻,对农作物造成贪青歉收的威胁;冬季215天,漫长寒冷,少雪干燥。处于全省第二积温带下限和第三积温带,年平均积温2 600℃~2 650℃,列全市各区之末;年平均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37.4℃,极端最高气温40.2℃;无霜期132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450毫米。
 

', ], [ 'title' => 'qinyuan', 'content' => '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东南,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安泽、古县,西连灵石、霍县,北靠平遥、介休。地理坐标在东经111058′30″~112032′30″,北纬36020′20″~3700′42″,全境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4公里,土地总面积2554平方公里,辖5镇9乡,总人口16万,西汉置谷远县,西晋末废。北魏建义元年置沁源县,隋、唐两朝曾二度设沁州于此,隋至元代北部曾改为绵上县。1941年初,分设为沁源、绵上两县。1946年初,又合并为沁源县。1958年并入沁县,1960年恢复为沁源县。
 

', ], [ 'title' => 'changzhi', 'content' => '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盆地,它东倚太行,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与临汾地区接壤的;北交晋中;南连晋城。市辖城区、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长子、黎城、襄垣、沁县、屯留、武乡、平顺、壶关和沁源共13个县市区,面积l.5万平方公里,人口292.82万,是山西著名的米粮产地。长治市地处北纬35°49′-37°02′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四季分四个月”,雨热同季,温和适中,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长治自然风光神奇壮美。太行“迤丽东北,延袤千里”,峰峦叠嶂,英雄隘险;太岳群耸峙,巍峨峻秀,标密谷幽;漳河三源相汇,滋润上党沃土,蜿蜒潺潺东流。长治有以山地为主体的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东望巍峨的太行山,千峰竞秀,万壑争奇。那壁立千仞的黄崖洞,云蒸雾罩的紫团山,空谷幽深的广志垴、层峦叠翠的老顶山,桔屈难行的羊肠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虹梯关等,充分展现了太行山的雄奇和险峻。西眺逶迤的太岳山,松涛震云海,飞瀑击流泉。那峰奇松挺的灵空山,藤缠泉泻的盘秀山、山叠环绕的提神岭、峰矗泉涌的发鸠山、花奇草异的花坡、水回鱼转帆影动的沁河等,充分显示了太岳山的秀美和多姿。中部著名的上党盆地内,漳河、绛水奔流其间,平畴绿野一望无际,这些都是绝妙的天然胜景。
 

', ], [ 'title' => 'changzi', 'content' => '

长子县位于山西省境东南,长治市西侧。面积1029平方公里,现辖5镇18乡,人口32.1万。县政府驻城关镇。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为太岳山向长治盆地的过渡地带。西部山地高峻,自南向北为峰峦起伏的发鸠山。著名山峰有顶顶山、方山、雨井山等,方山为最高峰,海拔1646米;中部、北部、东部地区辽阔平坦。海拔在;900至千米之间,是长治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内主要河流有岚河、雍河、丹河、浊漳河等,其中以浊漳河最大。浊漳河又名漳河南源,发源于发鸠山东麓,属海河水系,长年流水不断,由西而东转东北注入长治市区;其次是岚河,发源于屯留盘秀山,在境内长约33公里,为季节性河流。
 

', ], [ 'title' => 'fulaerji', 'content' => '

富拉尔基区是齐齐哈尔市一个市辖区。区中心位于齐齐哈尔市西南37公里,嫩江齐齐哈尔段下游西岸。地处东经123°45′,北纬47°15′。区域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7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调查,富拉尔基区常住人口256159人。2012年,富拉尔基区生产总值实现117.9亿元。区内有著名的景点红岸公园、北湖自然风景区、黑龙江森林公园等截止到2012年,富拉尔基区辖8个街道、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红岸街道、沿江街道、电力街道、幸福街道、红宝石街道、北兴街道、铁北街道、和平街道、长青乡、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富拉尔基区位于北纬47°12’。年平均气温4℃,年平均活动积温2700℃,属中温带。由于处在季风区内,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冬季降水很少,气候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36.1毫米。大陆性气候特征表现明显,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大。日较差10℃—15℃。年较差44.6℃(1980年)。降水时间分配很不均匀。1969年2、3月份,是0.1毫米,是年7月份,降水量多达151.1毫米,相差151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也较大,1981年降水量为545.9毫米,1979年降水量为196.1毫米,相差349.8毫米。
 

', ], [ 'title' => 'qinxian', 'content' => '

沁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是长治市北部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总面积为1315平方公里,属黄土丘陵山区,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点为位于西部的棋盘山,主峰海拔1745.5米,最低点为南池乡的二神口,海拔高度为916米。
 

', ], [ 'title' => 'jiexiu', 'content' => '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距省会太原市139公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744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7镇3乡251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境内平川、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从北向南梯次排列,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介休素有陕晋通衢之称,是三晋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南同蒲铁路复线及国省主要干线祁临高速公路、大运一级路、东厦公路等6条公路呈网格状贯穿全境,市乡公路四通八达,与国道交错连接。全市现有火车站5座,铁路专用线15条,其中介休火车站为国家一等站,站内建有大型编组站一个,年客运量9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230万吨,担负着原临汾铁路分局70%的货运任务,是南同蒲沿线最大的货运站。
 

', ], [ 'title' => 'angangxi', 'content' => '

昂昂溪是齐齐哈尔市市辖区。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南部,东接铁锋区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与富拉尔基区及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隔江相望,南与泰来县为邻,北与龙沙区接壤。面积740平方公里,截至2000年人口9万。昂昂溪是蒙古语“狩猎场”之意。境内居民住着汉、满、回、朝鲜、蒙古、达斡尔等十六个民族。截至2018年,昂昂溪区辖4个街道:新兴街道、新建街道、道北街道、林机街道。2个镇:榆树屯镇、水师营满族镇。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和第三隆起带的交接处,嫩江大断裂贯通平原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部是小兴安岭南麓,中部和南部为嫩江冲积平原。平均海拔200~250米,大地貌类型比较简单,嫩江冲积平原占市区面积94% ,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占6%。
 

', ], [ 'title' => 'lingshi', 'content' => '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距省会太原市150公里,北临介休市,南接霍州市,东靠沁源县,西连交口县、孝义市,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东西宽53.5公里,南北长39公里。总人口2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万人,乡村人口17万人,人口密度为184.2人/平方公里,辖8镇10乡319个行政村598个自然村,15个居委会。境仙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大运公路、南同蒲铁路沿汾河并行而下,是山西南北交通运输之要冲。
 

', ], [ 'title' => 'tiefeng', 'content' => '

铁锋区是齐齐哈尔市市辖区之一,位于齐齐哈尔市区东部,北邻建华区和富裕县,东濒乌裕尔河,南与昂昂溪区毗连,西靠龙沙区,区政府驻龙华路164号。总面积695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人(2010年),有汉、满、回等21个民族。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301国道、齐林、齐扎公路贯穿城乡,全国特等站齐齐哈尔火车站坐落于辖区之内。铁峰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东濒乌裕尔河,地处北纬N47°17′43.07″ 东经E124°11′40.89″。位于齐齐哈尔市区东部,北邻建华区和富裕县,南与昂昂溪区毗连,西靠龙沙区。截至2012年,农业资源有草原面积2.6万公顷,耕地面积1万公顷,苇塘面积1.9万公顷,自然水面2733公顷,林地面积2600公顷,沼泽地面积1200公顷;水利资源有乌裕尔河、翁海排干和引嫩六支千、七支千等水利工程,国家水利部列项的江东灌涝区整建工程已初具规模,可形成2262公顷的自流灌区;此外,还有丰富的适于发展制砖等建材业的土、沙资源。野生动物有4大类2000余种。盛产小叶樟、艾蒿、三棱草、黄花菜、芦苇等。
 

', ], [ 'title' => 'wuxiang', 'content' => '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区东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东经112026’至113022’。北纬36039’至37008’。东邻黎城、左权;西界祁县、平遥;北与榆社毗邻,南与襄垣接壤,西南与沁县交界。平面图上,疆界总长287公里。县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最短距离10公里。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武乡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季风强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各地因海拔高低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最热的监漳滩,年平均气温约在10℃左右,最冷的花儿垴,年均气温只有3℃上下。境内年平均无霜期在150天左右,最长的城关地区,无霜期在170天上下,东西两侧山区,无霜期一般在140天,境内各地的地形、地势差异较大,年降雨量分布亦明显不均,西部地区降水偏多,东部偏少。分南、故城、涌泉一带年降雨量在580—600mm,洪水、窑湾、韩北一带降雨量在540—580mm。
 

', ], [ 'title' => 'pingyao', 'content' => '

平遥县位于中国北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县城东北距首都北京616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4公里,西到古都西安543公里,东达天津港口758公里,南及广州海岸2390公里。全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耕地773235亩,人均1.86亩。县境东南部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为广袤的平川。占地比例分别为44.2%、14.4%、41.4%。最高点孟山,海拔1962米;最低处境内汾河下游两岸,海拔735米。东南山区森林茂密,草坡遍布,宜林宜牧;南部山区富藏煤、铁、锰、石膏、耐火粘土、石灰石等矿产,尤以煤丰;东、南丘陵区沟梁交错,宜植林果;西、北平川区地肥水美,盛产粮棉。境内有季节性河流惠济河、柳根河、瀴涧河、昌源河、官沟河和过境河流汾河,为黄河水系。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10.1℃、无霜期158天、降水量439毫米。
 

', ], [ 'title' => 'qixian-3', 'content' => '

祁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因古时有昭馀祁泽薮而得名。全县辖6镇2乡,160个村民委员会,289个自然村。境域面积854平方公里。2002年底人口25.7万人。祁县辖6个镇、2个乡:昭余镇、东观镇、古县镇、贾令镇、城赵镇、来远镇、西六支乡、峪口乡。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东岸。东与太谷县相邻,西与平遥县接壤,南与武乡县交界,北与清徐县毗连,东南与榆社县峰峦相依,西北与文水县隔河相望。
 

', ], [ 'title' => 'jianhua', 'content' => '

建华区是齐齐哈尔市市辖区之一,位于城区北部,北濒富裕县,西与梅里斯雅尔赛隔江相望,东、南分别与铁锋、龙沙区接壤。总面积123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2012年) ,包括汉、满、回、蒙、鲜、达斡尔等24个民族。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0亿元。境内水路、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301”国道横穿区域,使建华区贯通甘南与林甸。区政府驻卜奎大街214号。建华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区北部。东以中华路排水沟、自卫街、站前北大街与铁锋区相接,南以龙沙路、劳动路至嫩江防洪水坝与龙沙区为邻,西隔嫩江二道江与梅里斯区相望,北与富裕县接壤。地理位置优越,西踞嫩江大桥咽喉,北占齐黑公路要塞,是齐齐哈尔市西、北两个方向的进出城要地。建华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雪,夏季酷热,年平均气温3.2℃。全年无霜期大约136天,日照2,867小时。
 

', ], [ 'title' => 'pingshun', 'content' => '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南端的上党盆地边缘地带,突兀于晋、冀、豫三省的黎城、潞城、涉县、壶关、林州五县(市)环绕之中。境内沟壑迂回,峰峦迭嶂。数千年来,大山给平顺人民以持,人的磨难和艰辛,寄平顺人民以无数的期盼与向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平顺人民世世代代以原始的、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奋力抗争,繁衍生息。平顺山势险恶,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末民国初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天门会起义以平顺为依托,起义的烽火燃及晋、冀、豫三省部分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平顺是太南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成为大后方。朱德、杨秀峰、杨献珍、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居住和战斗,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解放战争时期,平顺县为可靠的后方,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平顺人民发扬老根据地的革命传统,出兵、出力、出钱、出物.全力以赴参加了上党、豫北、豫西、临汾、太原等战役。平顺人民还曾两度遴选优秀干部渡黄河、跨长江开辟新区.为解放全中国和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 ], [ 'title' => 'taigu', 'content' => '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 ], [ 'title' => 'longsha', 'content' => '

龙沙区是齐齐哈尔市市辖区之一,位于齐齐哈尔中心城区,北邻建华区,东南西依次与梅里斯达斡尔区、铁锋区、富拉尔基区、昂昂溪区相邻。区划面积283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2012年) [1] ,包括汉、满、回、蒙古、达斡尔等民族。201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70.5亿。该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流通和各类服务业的核心聚集区。区政府驻卜奎南大街432号。所辖7个街道办事处:正阳街道办事处、五龙街道办事处、彩虹街道办事处、江安街道办事处、湖滨街道办事处、南航街道办事处、大民街道办事处。龙沙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嫩江中游东畔,地处北纬47°15′~47°20′;东经123°52′~123°58′。坐落在齐齐哈尔市西南部,东与铁锋区相连,南与昂昂溪区接壤,西与梅里斯区隔江相望,北与建华区毗邻。
 

', ], [ 'title' => 'xiangfang', 'content' => '', ], [ 'title' => 'tailai', 'content' => '', ], [ 'title' => 'kedong', 'content' => '

克东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地势丘陵起伏,毗邻对俄重要口岸黑河市。全县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县。克东县始建于1915年,历史悠久,金代设有省级机构蒲峪路,因后建于克山县并位居其东而得名。克东县隶属于齐齐哈尔市,人口28.3万,辖4镇3乡98个行政村,10个农林牧场。
 

', ], [ 'title' => 'songbei', 'content' => '', ], [ 'title' => 'keshan', 'content' =>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克山县素有“黑土明珠”之称,幅员面积3186.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和9个农林牧渔场。境内有6个驻军农场和1个国营农场,全县总人口47.4万人。克山县自然风光秀丽,境内丘陵起伏,漫川漫岗,有乌裕尔河、讷谟尔河、润津河等5条河流,全县林地面积125.9万亩,草地面积17.9万亩,郁郁葱葱的天然林,清澈见底的河水,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新的新鲜空气让人流连忘返。
 

', ], [ 'title' => 'pingfang', 'content' => '', ], [ 'title' => 'baiquan', 'content' => '

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归齐齐哈尔市管辖。南接明水,北邻克山、克东,西连依安,东隔通肯河与海伦相望。土壤以黑土为主,黑钙土、草甸土为辅,土壤结构与基础肥力较好。水利资源较丰富,双阳河、通肯河、润津河三水系,总流程115公里,径流量1.7亿立方米,有中小型水库24座,总水面1万公顷,总蓄水能力3974立方米。全县幅员面积3599平方公里,有耕地24.1万公顷。县辖7个镇,16个乡,10个农林牧场,总人口55.3万人。公路干线11条,总长353公里。克拜公路为白色路面,202国道从中部南北过境,交通十分便利。
 

', ], [ 'title' => 'daowai', 'content' => '', ], [ 'title' => 'yian', 'content' => '

依安——位于小兴安岭南麓,隶属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北缘。南通省会哈尔滨,西临鹤乡齐齐哈尔,北接开放口岸黑河,东托疗养胜地五大连池。幅员面积3685平方公里,辖5镇10乡7个农林牧场,148个行政村。有汉、满、蒙、回、朝鲜、锡伯等14个民族,总人口49万。
 

', ], [ 'title' => 'fuyu', 'content' => '

富裕县隶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左岸。距齐齐哈尔市65公里,距哈尔滨市350公里。地处东经124°0′24″、北纬47°18′24″。南与齐齐哈尔、大庆市毗邻,东与依安县接壤,西与甘南县隔江相望,北与讷河市相连。幅员4026平方公里。齐北、富嫩两条铁路在县城交汇,齐黑、碾北两条公路从县内通过,是齐齐哈尔市北部交通枢纽。1946年4月,富裕县建立人民民主政权;1948年,富裕县党政机关驻地由富裕村(今富路镇)迁至宁年镇(今富裕镇),县政府驻朝阳大街。辖区5个镇,5个乡,90个行政村,其中2个少数民族乡,2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总人口27.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万人。民族有汉、满、回、蒙、达斡尔、柯尔克孜等,以汉族为主。域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冲击波状平原为主。平均海拔185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年平均降水量427.4毫米。物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粮食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糜等,地处世界玉米生产带,是优质东北大米生产基地;经济作物以甜菜、马铃薯、葵花、瓜菜为主,是黑龙江省西北部重要的蔬菜集散地,有14种农产品荣获绿色食品标识;奶牛、肉牛、猪、羊、禽饲养量和畜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野生动物有狼、狐狸、野兔、丹顶鹤、白鹳、中华秋鸭等;水产品主要有鲤鱼、鲫鱼、鲶鱼等;野生植物有纤维植物、淀粉植物、饲用植物、药用植物等400余种;砂石、粘土、草碳土等矿产资源蕴藏量巨大,地下矿泉水,石英砂、白垩、玛瑙、碱等也有一定的储量。
 

', ], [ 'title' => 'nangang', 'content' => '', ], [ 'title' => 'daoli', 'content' => '

道里区隶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区,位于北纬45°32′-47′,东经126°08′-38′之间,东以滨洲铁路线与道外区分界,西与双城县为邻,南与南岗区接壤,北与肇东县、道外区相连,全区总面积5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2.6平方公里。道里区境内松花江自西向东经过,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均气温3.5℃,年均降水量530毫米。滨洲铁路、哈长铁路过境,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境内名胜古迹、纪念地有防洪纪念塔、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步行街、李兆麟将军墓、金兀术运河、旧石器时代遗址。道里区是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是哈尔滨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警备区和市政府行政审批中心的所在地,是哈尔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2016年,道里区辖区内共有19个街道,3个镇,2013年,道里区年末户籍总人口72.80万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0.15万人。201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63.1亿元。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 ], [ 'title' => 'gannan', 'content' => '

甘南县隶属于齐齐哈尔市,县城距齐齐哈尔市67公里,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嫩江中游冲击平原右岸,东经122°54′6″-124°28′12″,北纬47°35′7″-48°32′5″。全县辖区幅员面积4792平方公里,境内有5镇5乡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37万人。
甘南县环境优美,沃野平畴,气候宜人,物阜粮丰。现有耕地面积414万亩,盛产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葵花、白瓜、黑瓜、甜菜、亚麻、云豆等经济作物及甘草、知母、板兰根、防风、党参等中草药材。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粮薯之地、大豆之家”的美誉。
 

', ], [ 'title' => 'mulan', 'content' => '

木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中游北岸,是隶属哈尔滨市市郊县,县城距省会哈尔滨市128公里。全县幅员面积3179平方公里(航测),总人口26.2万多,其中非农业人口6.5万,全县辖5镇3乡,有满、蒙、回、鲜等10个少数民族,人口0.7万之多。县城所在地木兰镇,总人口6.3万多。木兰县取名于境内木兰达河,木兰原于满语“围场”之意。县境内有大小山峰50座,小兴安龄余脉从东北入境,蒙古山脉从西入境。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丘陵,西南部为平原,大体呈北高南低的地势走向。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均属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流长110公里的木兰达河和流长58公里的白杨木河。全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构成“六山一水一草二分田”的自然地貌。
 

', ], [ 'title' => 'longjiang', 'content' => '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北纬47度,东经123度,属齐齐哈尔市辖区。县面积6197平方千米。总人口60万人(2004年)。龙江县辖5个镇、9个乡:龙江镇、景星镇、龙兴镇、山泉镇、七棵树镇、白山乡、黑岗乡、广厚乡、华民乡、哈拉海乡、杏山乡、头站乡、鲁河乡、济沁河乡。
 

', ], [ 'title' => 'wuchang', 'content' => '

五常原名欢喜岭,清咸丰四年设“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取其“三纲五常”之意,得名五常。既有儒雅的古韵,又体现了城市文化品位。真可谓古为今用,别有一番韵味。五常市历史悠久,目前从五常市龙凤山乡学田村猛犸象牙化石考古发现,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35000年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夏至周时为肃慎,西汉时为挟余,北魏时属勿吉,隋唐时称莫颉府,归渤海国管辖。辽金时代称裴满部、甲骨部,归金上京管辖,元朝称刺邻,是元大都通往黑河的最大驿站。明朝在五常建立纳林河卫所和摩琳河卫所,清雍正3年在拉林设立协领,乾隆9年设拉林副都统,光绪6年设五常厅,民国2年设五常县。1947年先后成立山河、拉林两县,同年山河县并入五常县,1956年拉林县并入五常县,1993年8月28日五常撤县设市。有汉、满、朝鲜、蒙、回等11个民族100万人口,丰富的民族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积淀成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京旗文化与东北边疆文化的碰撞,产生了拉林京旗文化,在这里形成了别致的地方风情。五常坐落在长白山张广才岭脚下,这里山青水碧,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在75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南部群山环绕,北部一马平川。分布为6山1水半草2分半田,大小山峰271座,凤凰山、大秃顶子山、磨盘山、龙凤山、石刀山、历母山、七峰山、向阳山、金山、杏花山并称五常十大名山。龙江第一高峰大秃顶子山,以其鬼斧神工般的自然景观,在五常的东南部构成了龙江南部最为美丽的天然大画廊。那完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返璞归真的感觉,你若亲临此地,站在高山之颠环顾那古木苍松,云雾缭绕,彩云朵朵,犹飘飘然而欲。凤凰山以罕见的“空中花园”、“高山湿地”、“峡谷飞瀑”、“高山石海”、“高山奇桦”五大景观蜚声国内外,赢得了“东北第一奇山”和“黄河以北第一景”的美誉。当年风靡一时的“天外来客”,也为五常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历母山、石刀山等以其美丽的传说,吸引了四海之游客。
 

', ], [ 'title' => 'nahe', 'content' => '

讷河市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兴安岭南缘,嫩江中游东岸,因讷漠尔河横贯境内而得名。幅员面积6,674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73个村,14个农林牧场,有汉、满、回等25个民族。域内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域辽阔,素有“黑土明珠”、“北国粮仓”之美誉。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百名产粮大县、全国卫生城、“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甜菜之乡”,2002年以较强经济实力和殷实的发展后劲跻身于黑龙江省“经济十强县”之列。讷河市辖12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讷河镇、拉哈镇、二克浅镇、学田镇、龙河镇、讷南镇、六合镇、长发镇、通南镇、同义镇、九井镇、老莱镇、孔国乡、和盛乡、同心乡、兴旺鄂温克族乡。
 

', ], [ 'title' => 'shangzhi', 'content' => '

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地处东经127o17’—129o12’,北纬44o29’—45o34’之间。东界海林市,西邻阿城市,南与五常市接壤,北与延寿、方正、宾县相连接。东西长约153公里,南北宽约90公里。行政区面积8,910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机关设在尚志镇。全市辖10镇、7乡。滨绥铁路、301国家高速公路东西贯穿全境,东距牡丹江市177公里,西距哈尔滨市124公里。
 

', ], [ 'title' => 'yanshou', 'content' => '

延寿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隶属于哈尔滨市,地处张广才岭西松花江右岸,玛延河中下游。南、东南、西南与尚志市为邻,北和东北与方正县接壤,西北与宾县毗连。全县幅员面积3,149.55平方公里,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的山区农业县份。全县辖5镇4乡(合并前为15个乡镇),107个行政村(合并前为176个行政村),486个自然屯,总人口25.9万人。境内有汉、朝鲜、满、蒙古、回、壮、锡伯、侗、苗、达斡尔、赫哲、黎等12个民族聚居,汉族占总人口的92.8%。延寿县辖5个镇、4个乡:延寿镇、六团镇、中和镇、加信镇、延河镇、安山乡、寿山乡、玉河乡、青川乡。境内有:庆阳农场。延寿县经历历史的考验,被国家定为革命老区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延寿县曾是哈东军分区、专员公署和松江省委、省政府的驻地,是当时北满根据地的政治中心,韩光、冯仲云、李兆麟、赵尚志等抗日将士都曾在延寿留下过战斗的足迹;毛华初、邹问轩等革命人士也都曾在延寿生活、工作过。延寿人民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历史将永远铭记。
 

', ], [ 'title' => 'qiqihaer', 'content' => '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东与本省绥化地区、南与吉林省白城地区、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北与本省黑河地区接壤。是被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齐齐哈尔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十分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暂短霜早,冬季干冷漫长。齐齐哈尔南部属温暖干旱农业气候区,中部属温和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北部属温凉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景观:扎龙自然保护区、明月岛、大乘寺、青年山鸡狩猎场、万善寺、清真寺、昂昂溪遗址、滕家岗子遗址等。大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市区东南26公里处,总面积21万公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地势低洼,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泡星罗棋布,是水禽、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尤以鹤类著称,是驰名中外的“鹤乡”。明月岛风景区,位于市区西北部7公里处,是嫩江中游的一座四面环水的江心岛,全岛面积676公顷。自然景色优美秀丽宛如倒映在嫩江中的一轮明月。岛上清风扑面,碧水蓝天,疏林芳草,古寺庙宇,鸟语花香,融北国风光与江南景色于一体。环岛儿童游览列车是全国儿童游览列车之最。大乘寺始建于1939年,是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一座大寺院。大乘寺坐北朝南,院墙按八卦建造,庙宇采用斗拱式建筑,玻璃瓦覆盖,大雄宝殿脊中央的麒麟背驮一座玲珑宝塔经幌,与绿色琉璃瓦组成的“大乘寺”三个大字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 ], [ 'title' => 'fangzheng', 'content' => '', ], [ 'title' => 'jiaocheng', 'content' => '', ], [ 'title' => 'xingxian', 'content' => '

兴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北端,东邻岚县、岢岚,南连临县、方山,北倚保德,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神木县相望。面积3165.3平方公里,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县。现辖7镇10乡,人口28.12万。兴县所辖的7个镇是:蔚汾镇、魏家滩镇、瓦塘镇、康宁镇、高家村镇、罗峪口镇、蔡家会镇;10个乡是:交楼申乡、恶虎滩乡、东会乡、固贤乡、奥家湾乡、蔡家崖乡、贺家会乡、孟家坪乡、赵家坪乡、圪达上乡。有376个行政村,742个自然村。
 

', ], [ 'title' => 'tonghe', 'content' => '', ], [ 'title' => 'linxian', 'content' => '

临县位于晋西北,西靠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面积2971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临县辖13个镇、10个乡:城内街道、白文街道、三交街道、碛口街道;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兔板镇、克虎镇、三交镇、湍水头镇、林家坪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丛罗峪镇、曲峪镇、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青凉寺乡、石白头乡、雷家碛乡、第八堡乡、大禹乡、车赶乡、安家庄乡。
 

', ], [ 'title' => 'wenshui', 'content' => '', ], [ 'title' => 'bayan', 'content' => '

巴彦县地处祖国的北疆,黑龙江省中部偏南,松花江中游北岸,松嫩平原东部的边缘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5′53″~127°42′16″、北纬45°54′28″~46°40′18″,之间。县之四邻南靠松花江与宾县为一水之隔,西依漂河与呼兰县为邻,北枕泥河与绥化市、庆安县交界,东接骆驼砬子山及黄泥河与木兰县划疆而治。县境内南北最大间距85公里,东西跨度最宽75.4公里,边界周长338公里。总幅员面积3137.7平方公里。县境距省会哈尔滨市97公里,是哈尔滨市郊区县。巴彦县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平原占总面积的2/3,山区、水域及其他土地占1/3。境内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沃野千里,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称。县境总的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形成东高、西低、北岗、南平、中部多丘陵的趋势,地理形状是北宽南窄呈“楔形”。海拔最高564.3米,最低110米。县境内有大小山峰29座、河流14条。巴彦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春季多风少雨,温暖舒适;夏季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秋季温凉适度,天高气爽;冬季岁月漫长,少雪寒冷。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9℃。1月平均气温-20.9℃,7月平均气温22.4℃;年平均日照占总时数的46.9%。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年辐射总量为44×108焦耳/m²左右,农作物生产季节辐射总量占全年55~60%;累计平均降水量582.2毫米(1960年),最小372.5毫米(1954年);全年无霜期一般在115-135天之间,最长的151天(1978年),最短112天(1966年)。
 

', ], [ 'title' => 'lishi', 'content' => '

离石区地处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侧,位于北纬37°21′~37°42′,东经110°55′~111°35′。全区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2平方公里,所辖7个街道办、2镇、三乡,分别为凤山街道办、莲花街道办、滨河街道办、城北街道办、交口街道办、田家会街道办、西属巴街道办、信义镇、吴城镇和红眼川乡、坪头乡、枣林乡为1324平方公里。离石城区位于区境腹地偏西南的东川河,北川河交汇外,海拔920~940米。向东经东川翻越薛公岭达汾阳,距汾阳市81公里;东北经小东川翻吕梁山即为文水、交城两县,距文水县城112公里,交城县城131公里;向北经北川直通方山,距方山县城47公里;西北经北川向西达临县,距临县城65公里;西南经西川直通柳林县,距柳林县城30公里;东南经南川直通中阳县,距中阳县城26公里。距省会太原189公里,距首都北京720公里。距最近的飞机场—太原机场200公里,距最近的海港——天津港800公里。
 

', ], [ 'title' => 'fenyang', 'content' => '', ], [ 'title' => 'yilan-2', 'content' => '

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东距佳木斯76公里,版图状如枫叶,形似蝴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三山对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依兰镇。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气温在2.6-3.1摄氏度,无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适于水稻和大豆生长。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倭肯哈达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又称”三姓”,是满清发祥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软禁之地。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丹清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巴兰河漂流被誉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深厚,”五国城”、”土城子””靖边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 [ 'title' => 'lvliang', 'content' => '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西隔黄河同陕西榆林相望,东北与省会太原市相连,东部、东南部分别和晋中、临汾接壤。全市基本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市境总面积21140平方千米,下辖1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离石区。吕梁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一部《吕梁英雄传》,是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 吕梁是发展新区,于2003年撤地设市,是山西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代管的孝义市和下辖的柳林县是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吕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即前瓜衍,今汾阳、孝义一带)、大陵(即前“平陵”,今文水)等。秦庄襄王四年(前246)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
 

', ], [ 'title' => 'binxian', 'content' => '

宾县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都有区划所属。七世纪,为唐朝渤海郡下的高州(《中国历史地图》记载为今宾州城址);十世纪,金时期为会宁府下的曲江县(今新甸镇仁和村址);明朝建蜚克图卫(今宾西镇政府驻地,卫相当于县级)。宾州府改为宾县时,有史料记载:“州”与“县”同是区划名称,不能重叠,没有称“宾州县”,去掉“州”字,因此称“宾县”。
 

', ], [ 'title' => 'xiaoyi', 'content' => '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1′-111°56′,北纬36°56′-37°18′。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境域东西直线最长处46千米,南北直线最宽处26.55千米。总面积948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驻地距省会太原约120千米。邮编:032300。区号:0358。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呈缓倾单斜态势。西部为石灰岩干石山区,中部为黄土丘陵区和台塬区,东部为平原区,海拔高度在731-1716米之间。2008年1月17日,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在全国政协会议中心举行,孝义市从全国173座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称号。
 

', ], [ 'title' => 'xinfu', 'content' => '

忻府区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纬38°13ˊ——38°41ˊ,东经112°17ˊ——112°58ˊ,东西55公里,南北43公里,总面积1954平方公里,东连定襄,西邻静乐,南靠阳曲,北依原平,总人口约544682人(2010年)。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府区是山西省重要交通枢纽,北同蒲和京原铁路纵贯南北。是108国道重要的支撑点。《清一统志》引《魏土地记》称:“汉高祖出于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忻然(按,忻、欣同义),故名。”又据《元和郡县志》,忻县,以要塞忻口为名。境内有忻口山。忻府区民族包括汉族、回族、满族、黎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锡伯族、羌族等民族。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纬38°13ˊ——38°41ˊ,东经112°17ˊ——112°58ˊ,东西55公里,南北43公里,总面积1980平方公里,东连定襄,西邻静乐,南靠阳曲,北依原平。
 

', ], [ 'title' => 'acheng', 'content' => '

哈尔滨市阿城区,位于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中心东南23公里处的阿什河畔。基本地貌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东部山区峰峦叠翠,西部平原坦荡如砥。全区总面积281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4平方公里。阿城区有9镇5乡,108个行政村,总户数20.4万户,户籍总人口58.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9.4万人,非农业人口24.3万人。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34.8亿元,增长2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2亿元,增长13.3%。阿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名城。公元1115年,女真人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在这里建立了声威显赫的大金帝国,历经4帝,凡38年,史称金上京会宁府。这里曾产生过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发生过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遗存着历久弥珍的文物。
 

', ], [ 'title' => 'zhongyang', 'content' => '

中阳县战国为赵之中阳邑,西汉置中阳县,东汉并入离石,北周大象初置平夷县,金明昌六年改平夷县为宁乡县,1914年改称中阳县。1958年与离山县合称离石县,翌年恢复中阳县。境内土地资源辽阔,人均占有国土面积17.9亩,为全区平均数的1.57倍,全省平均数的2.04倍,全国平均数的1.27倍。国土总面积中耕地面积26万亩;森林面积89万亩,森林覆盖率41.2%。生物资源雄厚,有甘草、茯苓、党参、松籽、山楂、菌类等300多种中草药材和采集野生植物,有包括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钱豹、獐在内的上百种野生动物。粕籽羊是中阳久富盛名的土特产,属“三晋百宝”之一。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铝钒土、石英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尤其以煤的储量大、品质优、埋藏浅而著称,全县含煤面积450平方公里,储量49亿吨。
 

', ], [ 'title' => 'yuanping', 'content' => '

原平天然名胜、文物古迹遍布全境。现全市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26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阳武村朱氏牌楼、练家岗慧济寺、崞阳南桥等3处。比较著名的胜景有“天涯石鼓”、“五峰叠翠”等,另外还有土圣寺、佛堂寺、楼烦寺、文庙等十余处文物古迹,还有刘少奇、朱德路居旧址,续范亭纪念堂等,原平的大营温泉是山西省六大温泉之一,热田面积22平方公里,热水层厚达158米,目前开发已初具规模,是人们旅游、游乐、疗养、避暑的好去处。境内有多处革命纪念地。较为闻名的有续范亭纪念堂,原平市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碑,朱德、刘少奇路居旧址,下神头惨案旧址,峙峪惨案旧址,南神头惨案旧址等。
 

', ], [ 'title' => 'hulan', 'content' => '

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南濒江与阿城市、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面积2186平方千米(简册)/2197平方千米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3℃,7月份平均气温23.1℃;1月份平均-19.4℃。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呼兰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兰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历史。建国后隶属松江省,1954年属黑龙江省,1958年划归哈尔滨市,2004年撤县建区,现为哈尔滨市八区之一。呼兰地名是以地濒呼兰河而得名。“呼兰”是满语,为“烟筒”之意。清初在呼兰河设置了八处卡伦,此地便是其中之一,后设治时,取呼兰为名。沿用至今。
 

', ], [ 'title' => 'jiaokou', 'content' => '', ], [ 'title' => 'wuzhai', 'content' => '

五寨县的地区优势主要有四点: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花岗岩面广质优,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五寨县地处晋西北中心,位于山西省12个二级经济区之一——晋西北区(五寨区)的中心,处在山西两大经济轴和两大能源基地之间,即处于黄河轴和同蒲轴之间,东有宁静煤炭能源基地,西北有神华能源基地及河、保、偏煤铝电能源基地,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之一和晋西北物资转运与商品集散的重要经济活动中心。目前,全县有三条过境铁路一宁(宁武)岢(岢岚)铁路、神(神池)河(河曲)铁路、神(神木)朔(朔州)铁路横贯东西;四条干线公路一店(店儿上)临(临界县)、忻(忻州)保(保德)、崞(崞阳)水(水泉)、韩(韩家楼)河(河曲)四条干线公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与县乡公路连网,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全县95%以上的村庄可以通机动车辆。三岔镇更是南达县城,通往忻州,北达偏关县,通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达河曲、保德县,过黄河入陕西省,平均日过往客车50多辆,机动车6300辆次,是晋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便利的交通为五寨县运输业和饮食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家楼乡郜家焉村、韩家楼村先后成为全省闻名的汽车专业户村,2001年韩家楼村新建了韩家楼煤台,年配煤120万吨,三韩公路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 ], [ 'title' => 'shuangcheng', 'content' => '

双城区哈尔滨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部,松花江南岸,地势呈东高西低,地理坐标为东经125°41′至126°42′,北纬45°08′至45°43′,总面积3112.3平方千米。2015年总人口户籍总人口786621人。双城区是哈尔滨的市辖区,于2014年5月经国务院批复撤市设区。京哈铁路、拉滨铁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条公路以及松花江主航道穿境而过,距哈尔滨中心城区40千米,距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30千米。旅游景点有承旭楼、魁星楼、观音寺、双城堡火车站等。双城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旧属松花江地区行政公署。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市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区,五常市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市为邻。地理座标为东经125°41′-126°42′,北纬45°08′-45°43′。区政府驻地双城镇,距省会哈尔滨市中心区45公里。
 

', ], [ 'title' => 'fangshan', 'content' => '

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腹地,东与娄烦、交城为邻,西与临县接壤,北与兴县、岚县交界,南与离石相连,总面积1434.1平方公里。辖5镇2乡,169个行政村,14.2万人口。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7度,年均降水量440-650毫米,无霜期90-150天。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财政总收入1.65亿元。主要农作物有:谷子、玉米、莜麦、豆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亚麻、药材、万寿菊等。方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期置皋狼邑,属赵地,西晋属西河国,隨大业三年(607年)建方山县,其后数次与离石分合,1971年恢复方山县,县城设在圪洞镇。方山建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先后使用过皋狼、离山、方山三个县名。境内交通便利。209国道纵贯全境,省道苛大线、太佳线横穿东西,正在建设中的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途径大武工业园区,已经开工建设的太佳高速公路距离省城太原只有150公里。吕梁机场选址方山县的大武镇,预计08年10月开工建设。全县形成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空中运输三位一体的立体运输格局。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石灰岩、铝、石英石、透闪石、铁、铜等。水资源尤为丰富,北川河纵贯南北,全长120公里。年均径流量9000万立方米,山西省大型水利工程横泉水库位于北川河上游,总库容8123万立方米,为下游的大武工业园区和离石、柳林、中阳3个县区提供了充足供水。旅游资源独特。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神龙沟森林公园风景区,有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居及陵墓,张家塔明清民居等24处自然、人文景观,山清水秀,林草丰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方山大武生态工业园区是吕梁市的重点工业园区之一,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基础设施齐备。目前入驻的企业有:山西省霍州煤电集团、中盛水泥有限公司、新星冶炼有限公司、亚通煤焦公司、宏大新能源开发公司、蓝图煤焦有限公司、祥农食品有限公司等10余户,这些企业已成为方山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大武园区也成为山西及吕梁企业家投资创业的理想选择。方山人民竭诚欢迎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创业。
 
 

', ], [ 'title' => 'kelan', 'content' => '

岢岚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因境内有“岢岚山”、“岚漪河”而得名。东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南靠兴县、岚县,北依五寨、河曲。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总人口8万人,县政府驻岚漪镇。12个乡镇分别是:岚漪镇、三井镇、神堂坪乡、高家会乡、李家沟乡、水峪贯乡、西豹峪乡、温泉乡、阳坪乡、大涧乡、宋家沟乡、王家岔乡。岢岚地处晋西北高寒山区,农田面积广阔,土层深厚,气候凉爽,种植以豆为主的小杂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引进生产的英国红芸豆,以籽粒硕大、色泽鲜艳,绿色无公害,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和美容、药用价值,而享誉国际市场。全县红芸豆播种面积11.15万亩,总产量达1.5万吨,销售收入1.4亿元,人均纯收入380元,占到种植总收入的58.9%,成为国内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多、出口量最大、质量最好的“中华红芸豆第一县”。
 

', ], [ 'title' => 'shilou', 'content' => '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东以黄云山、石楼山为界与交口县相邻,南与隰县、永和县接壤;北与中阳县、柳林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总面积1736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土特产有红枣、菜羊、甘草等。石楼红枣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能久藏而闻名,年产达3000万斤。菜羊又称“百叶籽羊”,个小体壮,毛细多绒,为石楼一方特产。
 

', ], [ 'title' => 'jingle', 'content' => '

静乐县位于晋西北汾河上游,东部与忻府区、阳曲毗邻,南接娄烦、古交,西邻岚县、岢岚,北靠宁武、原平。全县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约16万元人。县境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汾水流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海拔1140—2420米。全县现辖4镇10乡,即:鹅城镇、杜家村镇、康家会镇、丰润镇和双路乡、段家寨乡、神峪沟乡、王村乡、赤泥洼乡、堂尔上乡、中庄乡、辛村乡、娑婆乡、娘子神乡,381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
 

', ], [ 'title' => 'haerbin', 'content' => '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26°38′,北纬45°45′,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也是全国省会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全市辖7个区、12个县(市)。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其古时为满族祖先女真族村落。19世纪末,随着国内外移民大量定居,哈尔滨成为中国北方较为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哈尔滨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居民以汉族为多,此外还居住着满、回、蒙古、朝鲜等40多个民族。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是旅游和避暑胜地。走进哈尔滨,滑雪场、狩猎场、自然风景区、林海雪原……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哈尔滨清新、自然的气息。哈尔滨人文历史悠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于一身,融合中外文化精要于一城。文庙、极乐寺、西方古典建筑、造型奇特的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将市区装扮得多姿多彩。市内建筑中西合壁,格调鲜明的各式建筑,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精典之作比比皆是,使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欧洲,充满浓郁的异国风情和民族风俗。特别是欧式建筑汇萃的中央大街,雅洁明快的建筑色调,尽显繁华如锦的都市风貌。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雪节”中的国际冰雕雪塑比赛,以及“国际经贸洽谈会”,处处折射出“东方小巴黎”的独特魅力。
 

', ], [ 'title' => 'liulin', 'content' => '

柳林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东邻离石,西靠黄河,北与临县交界,南与中阳、石楼接壤。总面积1288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04年)。柳林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石英、云母、石膏、花岗岩等,其中煤炭储量最多,分布最广,且质量特优,堪称“国宝”。主要工业有煤炭、电力、机械、化肥、水泥、石灰、陶瓷、制砖、食品加工等行业。柳林县交通便利,境内有307公路通过,孝义至柳林穆村的支线铁路建成通车,使境内的煤焦等物资运输状况得到了改善。柳林县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贺昌烈士的故乡。1936年红军东征时,周恩来、彭德怀、毛泽东、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柳林境内部署和指挥过红军战斗。柳林县城内的香严寺,相传为古离石县唐朝八大寺庙之一,地处山腰,苍松环绕,翠柏成荫,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该县著名古迹之一。柳林红枣,最高年产2000万斤,其中三交等沿黄河岸的木枣以其皮厚核小,油大含糖高而驰名全国,三交被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副产品乌孝(熏枣)、蜜枣、糖枣已打入国际市场,享有很高声誉。
 

', ], [ 'title' => 'baode', 'content' => '

保德县:拼音:BaodeXian。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地区,地处吕梁山脉北段西块,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呈一面斜坡。东界大山与岢岚县为邻,西面与陕西府谷县隔黄河相望,北面与河曲县接壤,南面与兴县毗连。全县总面积997.4平方公里,南北纵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21.7公里。
 

', ], [ 'title' => 'lanxian', 'content' => '

岚县位于吕梁地区东北部,东邻静乐,南连娄烦、方山,西靠兴县,北倚岢岚。面积1514平方公里,现辖4镇16乡,人口16.10万。岚县,汉属太原郡汾阳县地,三国时为新兴郡地,北魏末年,高欢灭尔朱氏,置岚州。隋大业八年置岚城县属楼烦郡治,唐武德四年改名宜芳县,仍为岚州治,元至元二年州、县并入管州,五年复置岚州,明洪武初改为岚县,沿用至今。
 

', ], [ 'title' => 'shanxi', 'content' => '', ], [ 'title' => 'nancha', 'content' => '

南岔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市南端。截止到2006年行政区总面积3,088.41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299,716公顷,耕地面积17,315公顷,全区总人口14.2万,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1931万元。截止2009年,南岔区行政管辖2个镇(晨明镇、浩良河镇)、1个乡(迎春乡)、27行政个村、4个街道办事处(西水街道、联合街道、东升街道、梧桐街道)、24个社区,4个山上林场、经营所家属委员会。南岔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市南端。行政区总面积3,088.41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299,716公顷,耕地面积17,315公顷,全区总人口14.2万。南岔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春季气温回升速度较快,风大易旱;夏季温热多雨,晴好天气偏少;秋季气候凉爽,降温急剧;冬季漫长寒冷,气候干燥。积温全年10.0℃以上在2200—2300℃左右。 1997年后南岔地区受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44.2℃,年平均降雨量在550~750毫米,时数1236.4(h)小时,主导风向为SW(西南),无霜期115天左右。
 

', ], [ 'title' => 'wutaishan', 'content' => '

五台山(Mount Wutai),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总面积592.88平方千米。《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截至2017年,五台山有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 ], [ 'title' => 'jiayin', 'content' => '

嘉荫县因嘉荫河得名,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东北界河黑龙江与俄罗斯相邻,属伊春市辖县,面积6740平方公里,人口7.3万。设朝阳、乌云、乌拉嘎3镇及常胜等6乡。省属嘉荫农场和乌拉嘎金矿在境内,县政府驻朝阳镇。1916年境内设乌云疫治局,1927年在观音山北(保安村)建立佛山设治局,1929年分别置乌云县和佛山县,1945年后乌云县并入佛山县,成今版图。1955年改名嘉荫县,1979年划归伊春市。本县地处小兴安岭的东北麓,地势本南高、东北低,沟壑纵横,丘陵广布,漫岗,平原相间。主要河流除界河黑龙江外,还有嘉荫河、结烈河、乌云河、乌拉嘎河、平阳河等50余条,皆属黑龙江水系,水利资源丰富。农业开发较晚,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兼种玉米、谷子、水稻等作物。黑龙江岸村屯渔业发达,产大马哈鱼、鲟鱼、鲤鱼等。森林面积广阔,属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繁多,有柞、桦、胡桃、水曲柳等。山产品有黑木耳、猴头蘑、蕨菜等。金矿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清末乌拉嘎金矿就闻名遐迩,此外,还有硫铁矿、蛇纹石、琥珀、褐煤等矿藏。有农机修造、木材加工、制砖等工厂,特别是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嘉荫为国家一类口岸后,该县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与日俱增。有伊春至嘉荫、绥滨至嘉荫、孙吴至嘉荫三条公路,内河航运五到十月上至黑河市,下入松花江。
 

', ], [ 'title' => 'fanzhi', 'content' => '

繁峙县是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太行山西麓,北倚恒山,南临五台山,桑干河的上源乎沱河自东向西从境内流过,总面积为2369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24万人。主要交通有108国道、京原铁路。著名的特产有:高品位铁矿石、金矿、优质水稻、小绿豆、粉丝、豆腐等。境内有著名的平型关大捷遗址。
繁峙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34.82公里,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区约占总面积的48.75%,是典型的山区县。繁峙县山多、坡广、滩大,土地资源、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有耕地面积76.9万亩,人均耕地3.3亩;有森林面积21.7万亩,天然牧坡140万亩。铜矿、金矿储量均居全省首位。现辖3镇18乡,401个行政村,1998年全县总人口2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万人,农业人口20.3万人,劳动力6.9万人。
 

', ], [ 'title' => 'tieli', 'content' => '

美丽富饶的铁力,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麓,东经127°38′20〃—129°24′10〃,北纬46°28′40〃—47°27′30〃,东西横跨140公里,南北纵越115公里。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行政区划面积6620平方公里。总人口40.2万。铁力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被誉为小兴安岭上的绿色宝库。境内山多林密,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木材总蓄积量为5800万立方米,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黄菠萝、水曲柳等,还有云杉、桦树、柞树等百余种树种。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已探明有的60余种,其中有色金属、铅锌矿的储量约200万吨,黄金矿石储量约7万吨;非金属矿石有白云石、石灰石、玉石、大理石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群山繁衍着东北虎、马鹿、黑熊、飞龙、山雉等240余种珍禽异兽。密林中还生长着山葡萄、猕猴桃、蘑菇、木耳、蕨菜、松籽、榛子等200余种山特产品,以及驰名中外的人参、刺五加、五味子、黄芪等500余种名贵中药材。境内河流纵横,草原肥沃,为发展绿色养殖业、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 [ 'title' => 'daixian', 'content' => '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雁门关下。全县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面轮廓呈长方形,南北两山对峙,滹沱河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东邻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台,北毗山阴,东北与应县相接,西北与朔州毗邻。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2001年末,辖6镇5乡,即:聂营镇、滩上镇、阳明堡镇、枣林镇、峨口镇、上馆镇和新高乡、胡峪乡、雁门关乡、磨坊乡、峪口乡。全县总人口约21万人。
 

', ], [ 'title' => 'ningwu', 'content' => '

宁武县是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所辖的一个县。宁武县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16万人。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径111°50′-120°40′,北纬38°31′-39°8′之间。境北以内长城为边,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为界,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荷叶坪山、芦芽山为屏,与五寨、岢岚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分界;东部与原平市连通。县境南北长约105km,东西宽约45km,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城南距太原180km,北达大同180km。由于古宁武城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称“凤凰城”。
 

', ], [ 'title' => 'wuying', 'content' => '

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小兴安岭南麓腹部五营区境内,占地面积141平方公里。林中红松”树王”高30米,胸径1.5米。这时还生长着茂密的云杉、胡桃楸、黄菠萝等针阔叶树种170多种,并始终保持着原始森林的自然状态。公园建立了600平方米的动植物标本室,1500平方米露天舞场、旱冰场,还有达子香园、森林浴场、石虎山、松涛塔、鸟语林、天赐湖、木制别墅、原始蒸汽小火车等旅游景点。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主要设施和游乐项目聚集在峰峦起伏、奇峰林立的围绕之中,从大门起,有一条长17公里的“8”字型环园公路,连接园内八大景区及20个景点。园内有古式的购物中心,600平方米的动植物标本室,1.5万平方米露天舞场兼旱冰场,2000平方米停车场,47米高的森林防火瞭望塔,具有欧式风味的避暑山庄、餐厅、游泳池、通讯等服务设施;有达子香景区、微缩景区、森林浴场、石虎山景区和野外露营区、实弹射击场、森林蒸汽小火车、松涛塔、异国建筑风景区、鸟语林、人工湖等。森林公园还附有其他针叶阔叶树种如:云杉、冷杉、黄菠萝、胡桃揪等;藤本植物:山葡萄、五味子等;草本植物:蔬菜、黄瓜香等;药用植物:人参、刺五加;香料植物:木耳、猴头等。林中的生态环境适合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有熊、野猪、狍子、虎、马鹿、紫貂、草兔、松鼠、黄鼬等。公园主要在夏、秋两季开放,约200天。
 

', ], [ 'title' => 'jinshantun', 'content' => '

金山屯区隶属黑龙江省伊春市,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汤旺河中游,东与鹤岗市为邻,南与南岔区接壤,西与西林区相连,北与美溪区毗邻。南乌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55公里。区政府和金山屯林业局驻地金山屯,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截止2012年,金山屯区面积1849.49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2012年,金山屯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7亿元。金山屯区有白山红松原始森林、石船山、金山鹿场等自然景观,有大砬子遗址,横山古墓群、老白山抗联遗址等人文景观。河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2′58″°至129°56′,北纬47°14′至47°46′46″。北与美溪区(局)交界,南与南岔区(局)、鹤立林业局毗连,东与鹤岗市、鹤北林业局接壤,西与西林区为邻。金山屯区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54公里,总面积1849.49平方公里。金山屯区境内山脉起伏,属低山丘陵地区,最高海拨1068米,最低海拨184米,境内超过千米高的山峰有6座,地势是东北高,西南低,河谷宽阔,沟系深长,坡度较缓,平均坡度14°-26°之间,最大坡度40°左右。
 

', ], [ 'title' => 'wuyiling', 'content' => '

乌伊岭区位于伊春市区北端,小兴安岭的东段,横跨小兴安岭南北两坡。东经128°57′~129°44′、北纬48°33′~49°08′。南与汤旺河区接界,西隔库尔滨河毗邻红星区,西北与逊克县接壤,东、东北与嘉荫县毗邻,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65公里。面积3162平方千米,行政区划面积为899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总面积为308127公顷周界长280公里。)。总人口26546人(2004年)。乌伊岭,蒙古语,意为“长满树林的山岭”。是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最晚的地区。1964年筹建乌伊岭林业局,1967年正式投产,同年10月,设立伊春市乌伊岭区。1992年,乌伊岭区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最北端,北、东与嘉荫县毗邻,南与汤旺河区相连,西北与逊克县分界。是南乌铁路的终点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153公里。全区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区内设有乌伊岭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7万人;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区政府和乌伊岭林业局驻地乌伊岭街。
 

', ], [ 'title' => 'meixi', 'content' => '

美溪区,隶属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汤旺河中上游,伊春市区东南20.5公里处。北与五营、红星、新青林业局搭界,南与南岔、西林区接壤,东靠金山屯、鹤岗,西与乌马河相邻。全区行政区划南北长94公里,东西宽29公里,总面积为2258平方公里。全区人口41028人(2010年)。美溪区下辖1个街道,7个林场,境内有回龙湾山庄等景点。 2010年,美溪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6128万元,同比2009年增长17.4%。截至2013年,美溪区辖1个街道,7个林场:美溪街道;大西林林场、顺利河林场、青山口林场、金沙河林场、桦皮羌子林场、碧仓库林场、卧龙河林场。美溪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汤旺河中上游,伊春市区东南20.5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28°48’—129°09’,北纬47°41—48°04’。北与五营、红星、新青林业局搭界,南与南岔、西林区接壤,东靠金山屯、鹤岗林业局,西与乌马河林业局相邻。全区行政区划南北长94公里,东西宽29公里,总面积为2258平方公里。
 

', ], [ 'title' => 'yichun', 'content' => '

伊春地处北纬46°28′至49°21′,东经127°42′至130°14′,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的汤旺河流域,东临鹤岗、汤原,西接庆安、绥棱,南邻依兰、通河,北接逊克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伊春,是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到了冬季,银装素裹的世界定会让您感到不虚此行。伊春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2.2%,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和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在小兴安岭林海中,生物群落丰富多样,分布1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并在桃山林业局建有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野生动物饲养狩猎场。景观:丰林国家红松原始林自然保护区、桃山国际狩猎场、五营国家级森林公园、汤旺河石林、嘉荫茅兰沟风景区、龙骨山恐龙化石,美溪回龙湾、抗联遗址等。
 

', ], [ 'title' => 'jiagedaqi', 'content' => '

加格达奇区,是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大兴安岭军分区和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加格达奇办事处所在地。是大兴安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加格达奇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南坡,地权归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所有, [1] 行政隶属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管理。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5′至124°26′;北纬50°09′至50°35′。南、西面和鄂伦春自治旗毗邻,东、北面与松岭区接壤。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5213公顷,农业用地面积6512公顷,水域面积1476公顷,嫩江水系较大的一条河——甘河,由西向东在境内通过,区段长55公里。加格达奇区素有“林海明珠”、“新兴林城”和“万里兴安第一城”之称。
 

', ], [ 'title' => 'xinqing', 'content' => '

新青区隶属黑龙江省伊春市,位于伊春北部红松故乡小兴安岭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29°20′至130°23′,北纬47°55′至48°40′之间。东邻嘉荫县和鹤岗市,西与红星区接壤,南与美溪毗邻,北同汤旺河区连接。总面积1048.72平方千米。2014年新青区人口总数为4.7万人。截至2015年,辖2个街道,14个林场。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1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487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9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9%。截至2015年,新青区(新青林业局)辖2个街道:新青街道、兴安街道;14个林场(所):汤林林场、桦林经营所、青林林场、结源林场(辖西北河施业区)、南沟林场、北沟林场、乌拉嘎经营所(辖团结施业区)、柳树河林场、红林经营所、泉林林场、北影林场、水源林场、笑山林场、松林林场(辖美林施业区)。政府驻地:黑龙江省新青光明大街1号。新青位于伊春北部、小兴安岭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29°20′至130°23′,北纬47°55′至48°40′之间。东邻嘉荫县和鹤岗市,西与红星区接壤,南与美溪毗邻,北同汤旺河区连接。南北54千米,东西40千米,总面积1048.72平方千米。
 

', ], [ 'title' => 'cuiluan', 'content' => '

翠峦区(林业局)是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一个市辖区。翠峦区地处小兴安岭腹地,伊春林区西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28°12′30″,北纬47°59′10″。截止2001年,翠峦区施业区总面积1560平方公里,行政区面积1540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翠峦区总人口44960人。2009年,翠峦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100万元。翠峦区有黑熊岭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区、名人度假村、名人滑雪场等旅游景点。翠峦区是以林业生产和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绿色食品、北药生产、生态畜牧、矿产建材和生态旅游业为辅的新兴工业城区,素有“林都明珠”之美称。翠峦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8°12′30″——128°44′50″,北纬47°23′50″——47°59′10″。东接乌马河林业局,南邻铁力林业局,西与长地万方绥棱林业局接壤,北同友好林业局隔山相望。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4公里,区(局)址距伊春区16公里。翠峦区为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与新构成的属于小兴安岭隆起褶皱带侧翼,东西走向9条“多”字形山群构成地貌轮廓,翠峦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是阳坡陡短,阴坡缓长,坡度大都在20°以下,平均海拔375米。境内有9座大山,最高峰解放山,海拔994.5米。
 

', ], [ 'title' => 'xilin', 'content' => '

西林区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下辖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坐落于伊春(小兴安岭)南麓,坐标为东经126°03′至126°24′,北纬47°22′至47°36′。南北长26.5公里,东西宽24公里,西林区行政区划总面积457平方公里,距省会哈尔滨市370公里,离伊春市区52公里,1980年正式成立西林区人民政府。2001年5月起,辖区内有三个街道办事处:新兴、西林、苔青。2012年,总人口为48640人,是伊春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20%,税收收入占全市的40%。汉族占绝大多数,还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翰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西林区名源于境内的小西林河名。大、小西林河均发源于美溪区境内,故有大、小西林之称。小西林河盛产细鳞鱼,“西林”取其谐音得名。西林区,是伊春市的一个行政区,位于伊春市中部、汤旺河中游、距市区东南41公里处。其西部、北部与美溪区交界,东部、东南部与金山屯区相邻,南部与南岔区接壤。地理坐标:北纬47º22′至47º36′,东经129º3′至129º24′。东西最大横距2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5公里。国铁南(岔)乌(伊岭)线由此南北穿过,距伊春火车站49公里;东侧有汤旺河流经境内26.6公里,对岸有鹤(岗)—嫩(江)公路出入口。
 

', ], [ 'title' => 'xinlin', 'content' => '

新林区,隶属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部,伊勒呼里山的北坡,北纬50°16′-52°20′,东经123°41′-125°32′。区政府驻地新林镇距地区行署驻地140千米。全区总面积8786平方千米,共辖7个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50859人;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1%。森林覆盖率达84%。201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7亿元。新林区作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具备齐全的交通运输、文教卫生、商粮、金融、邮电、通讯等社会福利设施。新林区名,是1965年3月完成新林区的开发方案,开始投资建设,命名为“新林林业公司”,意为“建设一个新型林区”。原属呼玛县管辖。新林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部,伊勒呼里山的北坡,北纬50°16′-52°20′,东经123°41′-125°32′。南北长108千米,东西宽103千米,全区总面积8786平方千米。新林区东与呼玛县接壤,南于松岭区毗邻,西靠呼中区,北与塔河县毗邻。东与呼玛县接壤,南与松岭区分界,西与呼中区相连,北与塔河县毗邻。
 

', ], [ 'title' => 'huzhong', 'content' => '

呼中区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坡,呼玛河中上游地区,地理座标为东经122°39′30″-124°21′00″,北纬51°14′40″-52°25′00″。北与漠河县、塔河县接壤,南至伊勒呼里山分水岭与松岭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相邻,东与新林区相连,西与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交界。全境东西宽115千米,南北长125千米。总面积为7419.99平方千米(含自然保护区) [1] 。 下辖呼中镇、呼源镇、碧水镇、宏伟镇四个乡镇,总人口56935人(2010年)。作为政企合一的呼中林业局是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木材生产居中国第二位。2014年呼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9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04万元。先后有40余项工作受到国家、国家林业局、省、地的表彰, 2010年被省授予“十佳和谐企业”称号;2012年荣获国家级森林防火先进单位,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 。2015年注册“中国最冷小镇”标识截至2014年,呼中区共有区级以下行政区呼中镇、碧水镇、呼源镇和宏伟镇4个镇。人民政府政府驻地设在呼中镇,呼中镇辖2个社区,碧水镇辖1个社区,呼源镇辖1个社区,宏伟镇辖1个社区
 

', ], [ 'title' => 'youhao', 'content' => '

友好区(局)是隶属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一个政企合一区局,是伊春市“一主五副”中四个中心城区之一。友好区(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中段南麓。友好区(局)地理坐标为东经128°07′34″~128°59′53″,北纬 47°45′56″~48°33′25″。友好区(局)总面积为2347.5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6万(2010年),友好区(局)下辖3个街道,6个林场、8个经营所。友好区(局)属北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有老泉眼、乳影岛、飞碟射击训练场等景点。2013年,友好区(局)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亿元。2006年,友好区辖3个街道,6个林场、8个经营所:友好街道、双子河街道、铁林街道、三合经营所、松园林场、中心经营所、永青经营所、碧云经营所、友谊经营所、青杨经营所、岭峰林场、奋斗林场、东卡林场、鸡爪河林场、绿源林场、广川经营所、朝阳经营所。
 

', ], [ 'title' => 'huma', 'content' => '

被誉为“金鸡冠上的宝石、黄金之乡”的呼玛县,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东部,南与中俄贸易重镇、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黑河市接壤,北与塔河县为邻,西连松岭区、新林区,东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呼玛县归属大兴安岭地区管辖,全县辖7乡3镇,67个行政村,总面积14,335平方公里。呼玛县境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盛产黄金,自古有“黑水镶边、黄金铺路”之称。金矿遍布全县各个乡镇,金沙品位高、储量大,已探明的黄金储量占全省的45.9%,是全国重点黄金产地。呼玛县地处大兴安岭林区,地广人稀,生态自然环境优越,气候、土壤、降水等非常适应黄芪、党参、桔梗、平贝母、刺五加、北五味子,满山红等寒地野生中草药的生长,呼玛县森林茂密、遮天蔽日,素有“祖国绿色宝库”和“落叶松故乡”之称。呼玛县山川壮丽、景色秀美,清澈见底的黑龙江两岸风光旖旎,绿水青山美不胜收,在黑龙江游弋,可饱览异国风情。呼玛县位于黑龙江北部,地外大兴安岭东麓黑龙江之滨,北纬50゜49′20″至52゜53′59″,东经125゜03′20″至127゜01′30″,东部和北部为黑龙江环绕,黑龙江主航道为国境线,北与塔河县相连,西为新林区、松岭区接壤,南与黑河市、嫩江县毗邻。总面积14,335平方公里,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呼玛县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极端最代低气温-48.2℃,夏季炎热多雨且短暂,极端最高气温38℃,年平均气温-2℃。积雪覆盖期长达150余天,无霜期80至150余天。无霜期80至1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29小时。年≥10℃的活动积温为1998.0℃。呼玛县地处大兴安岭北麓东坡,小兴安岭北段余脉,黑龙江上游西南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属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属漫岗平原区。地貌标高143-788米,平均海拨350米(系黄海高程)。境内水资源丰富,有39条河流(支流有160条),分属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呼玛河水向东注入黑龙江,境内流程209公里,是县内最长的一条大河。境内泡泽共有331个。江河水含省量少,透明度29-33左右,水质良好,水量丰富。
 

', ], [ 'title' => 'beilin', 'content' => '

北林区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唯一的市辖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处东经126°25′—127°27′与北纬46°19′—47°09′之间。北与绥棱县、海伦市为邻,东与庆安县毗连,南与哈尔滨市的巴彦县和呼兰区隔泥河相望,西南与兰西县交界,西与望奎县以呼兰河、诺敏河为界。面积2743平方千米,总人口88万人(2010年)。2013年,北林区生产总值实现8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0%。财政收入74008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42111万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3.8%和20.7%。
 

', ], [ 'title' => 'mohe', 'content' => '', ], [ 'title' => 'tahe', 'content' => '

塔河县是我国最北部的两个县份之一,大兴安岭地区辖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23°—125°,北纬52°—53°,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173公里。居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心地带,锁嫩漠铁路、公路之咽喉,扼南北东西来往之要冲。全县总面积14420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91.8°万公顷,总人口逾十万人,县辖三乡三镇,林业局辖九个林场、一个经营所,四个贮木场,是个以林业为主体经济的政企合一的县。塔河县名源于驻地塔河镇名。“塔河”,当地鄂伦春人称“小故其固”,意为“小河”。1954年进行森林调查时,因此地位于塔河口,定名为“塔河”。原属呼玛县管辖,1960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塔河镇。1964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兴安岭特区,下设松岭、新林、呼中、塔河4个区,为县级单位,实行“政企合一”。塔河区人民委员会驻塔河镇。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塔河区和呼玛县中部的开库康、依西肯、十八站3个公社合并,设置塔河县,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县政府与林业局合署)。县政府驻地塔河镇。隶属大兴安岭地区管辖。1992年,塔河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山脉伊勒呼里山北坡,北抵黑龙江右岸。东邻呼玛县,西接漠河县,南与呼中区、新林区毗邻,北抵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71公里。是个林业县,全县总面积14247平方公里。设有塔河、十八站林业局两个森工企业。全县共辖7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10.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鄂伦春、满、蒙古、回、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县政府驻地塔河镇。
 

', ], [ 'title' => 'suihua', 'content' => '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其地域轮廊犹如在松花江、嫩江汇合的江段上跃向小兴安岭西麓的一条鲤鱼,其头朝东北,尾在西南,斜卧在塞北的松嫩平原上。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24°53′—-128°35′,北纬45°10′—–48°05′51″。北部由东向西依次与逊克县、北安市、拜泉县、依安县接壤;西部由北向南依次与林甸县、大庆市毗邻;南部由西向东依次与肇州县、肇源县、双城市相连;东部和东南部由北向南依次与伊春市、铁力市、通河县、木兰县、巴彦县、呼兰县和哈尔滨市交界。  绥化市域旅游资源包括两大景系: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体系,绥化市旅游资源共有六大类:其中古迹与建筑类包括肇东的金代遗址八里城、海伦的三圣宫、海北镇的天主教堂、望奎的林枫故居、安达的731遗址。休闲求知健身类包括兰西的河口旅游区、青冈的王子洋度假村、绥化的人民公园。水域风光类包括庆安的柳河水库、海伦的东方红水库、安达的东湖湿地。地文景观类包括绥棱的阁山、绥棱白马石、望奎的庙山。生物景观类包括望奎的西洼荒自然保护区。构物类包括庆安的大米、青冈的王子洋矿泉水、海伦的剪纸。
 

', ], [ 'title' => 'suileng', 'content' => '

绥棱(Líng)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棱县辖4个镇、7个乡:绥棱镇、上集镇、四海店镇、双岔河镇、靠山乡、后头乡、长山乡、克音河乡、绥中乡、泥尔河乡、阁山乡。县境内有:阁山林场、四海店林场、三吉台林场、半截河林场、种马场、良种场、奶山羊场、绥棱林业局、绥棱农场、黑龙江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和两个部队农场5个县团级单位,总人口32万。县域幅员423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有林地22万公顷,耕地164万亩(县属126万亩)。
 

', ], [ 'title' => 'jiaoqu', 'content' => '

郊区又名永红区,隶属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30°32′,北纬46°80′,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东邻桦川县、南接桦南县、西与依兰县毗连、北与汤原县接壤。是佳木斯市行政中心所在地。郊区幅员面积1748平方公里(2014年)。郊区总人口31.4万,其中农业人口14.6万,共有2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是2.4万人(2014年)。截至2013年,郊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8亿元,同比增长24.2%;2014年,郊区公共财政总收入72672万元。2000年,郊区辖5个镇、10个乡:莲江口镇、长发镇、望江镇、敖其镇、大来镇、建国乡、松木河乡、平安乡、高峰乡、群胜乡、西格木乡、沿江乡、四丰乡、松江乡、长青乡。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05988人。其中:莲江口镇 17974人、望江镇 17784人、大来镇 15959人、敖其镇 14145人、长发镇 16222人、建国乡 12206人、松江乡 53527人、平安乡 15554人、长青乡 58818人、西格木乡 13402人、四丰乡 17544人、群胜乡 6530人、高锋乡 5761人、沿江乡 19660人、松木河乡 3814人;省莲江口水稻研究所虚拟乡 17088人。
 

', ], [ 'title' => 'qingan', 'content' => '

庆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山脉西麓。东与铁力市以安邦河及依吉密河为界,东南与通河县毗连,南与木兰县和巴彦县为邻,西接绥化市,西北与绥棱县接壤,东北界伊春市。全县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庆安镇。邮政编码152400,区号0455.县人民政府驻庆安镇。全县共辖14个乡镇,93个行政村,12个街道社区,8个国营林场。庆安居住着汉族、朝鲜族、满族、回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7个民族。全县总人口为3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8万人。庆安县地处祖国北疆,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属呼兰河流域中上游。地理坐标:东经127°30’-128°35′,北纬46°30’-47°35’。东以安邦河、伊吉密河为界与铁力县隔河相望;东北与伊春市接壤;南部与巴彦县、木兰县毗邻东南与通河县相连西接绥化市;北靠绥棱县。政区东西最大距离122.25公里。境内总面积为5469平方公里。县城中心距省会哈尔滨市170公里。庆安县属于低山丘陵平原区,海拔高度在160-820米之间,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农业区平均海拔200米左右。气候特征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温凉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9℃;无霜期128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77毫米。
 

', ], [ 'title' => 'daxinganling', 'content' => '', ], [ 'title' => 'dongfeng', 'content' => '

东风区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部,东与桦川县毗邻,南与郊区长发镇接壤,西至安庆街与前进区为邻,北抵松花江。地处北纬45°56’至48°28’,西起东经129°29’至135°5’。东风区总面积190.8平方公里,辖23个社区和1乡1镇、20个行政村,全区人口16.5万人(2010年)。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1.7%;财政总收入完成2.4亿元,增长7.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8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18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2元,增长11%。截至2010年,东风区辖5个街道:(佳东街道、晓云街道、佳南街道、建国街道、造纸街道),2个乡:(松江乡、建国乡),政府驻地:佳木斯市建国路4号。截至2011年,东风区耕地面积5204亩,其中水田5154亩,菜田50亩;天然草场273.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224.34万亩,已利用草场面积154.38万亩。
 

', ], [ 'title' => 'qinggang', 'content' => '

青冈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腹地。南邻省城哈尔滨市120公里,西接油城大庆市120公里,东与海伦市、望奎县隔通肯河相望,北连黑河市。全县幅员面积26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6万亩,草原面积70万亩,林地面积62万亩,森林覆被率13.4%,总人口43万。本县正式建立于1905年,除1923年根据黑龙江省指令划北部与拜泉县接壤的土地10万垧归新成立的明水县外,县境再无变更。地形:本县南北最大长度7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79公里。南窄北宽,形如三角。最高点海拔247.7米,平均海拔188.85米。地势略向西倾斜,由东向西依次为川岗、平岗、低岗。川岗地带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黑土层厚,土质肥沃,是全县的重点产粮区;平岗地带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二,属于石灰性黑土区,地力稍次;低岗地带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为轻碱土区,土质瘠薄,全县的牧草地多分布在这一带,有良好的牧业养殖条件。自然资源:本县东侧有通肯河一条,发源于海伦县的布仑山,境内流长百余公里,由北向南,注入呼兰河。本县东、西部地下水源丰富。地下矿产物有中砂、河流石、白细砂、黄细砂、石英砂等。境内西部还蕴藏着石油。野生动物有狍子、狐狸、狼、兔、黄鼠狼、山狸子、刺猬、貉、野鸡、野鸭、大雁、鹌鹑等。野生植物有碱草、小叶章、乌拉草、芦苇、油包草等。还有防风、党参、山参、黄芪、龙胆草、大黄、地丁、知母、柴胡、狼毒等百余种中草药。气候:本县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严寒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4°—2.6°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1ºC。年降水量为477毫米,东部为491.6毫米,西部为389.2毫米。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
 

', ], [ 'title' => 'qianjin', 'content' => '

前进区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佳木斯市区中部,地处东经129°61‘—130°33‘,北纬46°31’—46°52‘,辖区东起安庆路与东风区接壤,西至中山路与向阳区相邻,南至郊区四丰乡和平村,北邻松花江岸。截至2015年,前进区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辖20个社区和1个行政村,人口17.2万人。2013年,前进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8.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39元。截至2014年,前进区直辖20个社区、1个行政村:永安社区、怡安社区、保卫社区、园林社区、桥南社区、乐园社区、站前南社区、金港湾社区、港务社区、春光社区、粮库社区、云峰社区、先锋社区、林海社区、丰润社区、枫桥社区、山水社区、新立社区、双合社区、宏达社区、南岗村。前进区位于佳木斯市区中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9°61‘至130°33‘,北纬46°31’至46°52‘之间,西至中山路与向阳区相邻,南至郊区四丰乡和平村,北邻松花江岸,辖境呈长方形,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
 

', ], [ 'title' => 'aihui', 'content' => '

国内龙头知名品牌龙鑫商务要账,实力强,信誉好。全国各地业务。伸张正义,维护法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山东龙鑫要账公司,全国连锁,合法快捷,独特省心,一步到位的强力手段,迅速为企业,个人清偿各种借款,货款,工程款纠款,死帐、烂帐、三角帐清收代理,承接全国债务,不收任何前期费用,成功后付费!专业!合法!诚信!快捷!
将本着“诚实、守信、准确、快捷”的宗旨,恪守“信誉第一、效率第一、保密第一、守法第一”的职业精神,秉承“我的努力、你的成功”的工作理念,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拓进取的精神,竭诚为您服务,成为您信任的忠实朋友!

', ], [ 'title' => 'lanxi', 'content' => '

兰西县是黑龙江省绥化市下辖的一个县。因位于呼兰县之西而得名。原名双庙子,指县境内的两座小庙。面积2499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151500。县人民政府驻兰西镇。兰西县位于松花江中游北部地区,呼兰河从县城东流过,是毗邻哈尔滨的一个农业县份。这里历史悠久,资源丰裕,地理优越,民风质朴,自金代开始,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这块水草肥美的地方游牧拓荒,繁衍生息。全县幅员面积二千四百九十九平方公里,有耕地二百二十万亩,林地四十二万亩,宜渔水面十万亩,草原三十四万亩。全县总人口四十六万,农业人口三十七万。兰西县位于北纬46°2′─46°38′,东经125°42′─126°38′,属寒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37.6℃,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9℃,年平均降雨量469.7毫米,无霜期39天。兰西县是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公路交通枢纽,大连至黑河的202国道从南到北通过兰西三乡,全长40多公里,安兰、绥兰、绥肇公路从境内通过。水路运输畅通,乡级公路四通八达。年客运量达六十五万人次,货运量达一百万吨,全县拥有运输车辆三千五百余台。
 

', ], [ 'title' => 'xiangyang-2', 'content' => '

向阳区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下辖区,西起红旗路、万新街与郊区为邻,东至中山街与前进区接壤,南起同三高速公路,北至松花江(柳树岛)。全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23.4万(2012年),有汉、朝鲜、满、回族等民族,总户数72241户,辖6个街道办事处,76个社区、5个行政村和柳树岛3个自然屯。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2012年)。建有杏林湖公园、水源山公园等旅游景点。2004年,区划整合,将永红区的建设街道办事处、长安街道办事处、友谊街道办事处的西站、北铁西、南铁西三个社区和郊区长青街道办事处的江南社区、万发社区、长青乡的长青村,四丰街道办事处的和平社区、四丰乡的新丰村划归向阳区管辖。调整后,东至中山路与前进区为邻,西起红旗街与郊区(永红)接壤,南傍四丰山,北隔松花江(含柳树岛)。向阳区地处佳木斯市中心地带,西起红旗路、万新街与郊区为邻,东至中山街与前进区接壤,南起同三高速公路,北至松花江(柳树岛)。全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
 

', ], [ 'title' => 'beian', 'content' => '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总面积719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城乡人口各半。辖区内有省、黑河市直单位42个。北安市地处黑河最南端,城区设铁南、庆华、兆麟、铁西、和平、北岗6个街道办事处,辖13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3.6万余人。农村设通北、赵光、海星、石泉4个镇和胜利、建华、自民、东胜、城郊、杨家、石华、主星8个乡、178个村。市区内有首都钢铁公司北安庆华工具厂、新生机械厂、北安发电厂、北安电业局、北安农管局、省第三医院、北安农校等。北安是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的驻地,境内有北安农管局所辖的赵光、红星、建设、长水河、二龙山农场五分场5个国营农场和通北林业局所辖16个国营林场以及17个部队农场。汉族为主,有满、达斡尔、蒙古、回、朝鲜、锡伯、鄂温克等22个少数民族,共1.24万。
 

', ], [ 'title' => 'wangkui', 'content' => '

望奎县是黑龙江省绥化市下辖的一个县。旧名双龙城,土名五井子。望奎指的是“遥望卜奎(即齐齐哈尔)”的意思。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边缘的过渡地带。全县面积2320平方公里,人口48万。望奎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望奎县,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边缘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26o1023″-126o59’00″,北纬46o32’07″-47o28’24″,平均海拔167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县幅员面积2320平方公里,耕地212万亩。县境三面临河,东、南沿克音河、诺敏河、呼兰河与绥化市邻接,西南倚呼兰河与兰西毗连,西部隔通肯河与青冈县相望,北部陆路与海伦市接壤。全县辖7镇12乡192个村,人口46.6万,5个国有农、林、牧、渔场。因站在望奎最高处可看到卜奎(今齐齐哈尔)地方,所以成为望奎.
 

', ], [ 'title' => 'wudalianchi', 'content' => '

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逊克县,西与克山县、讷河县毗连,南接北安市、克东县,北与孙吴县接壤,西北与嫩江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是东起东经127度37分,西至125度42分;南起北伟48度16分,北至49度12分。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104公里。市域总面积8844平方公里。汉、满、回、蒙等22个民族34万人口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境内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荣获“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世界级桂冠和九项国家级称号,14座新老时期火山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课书”;国家AAA级旅游区山口湖,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景色怡人;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最大的森林湿地,大沾河漂流享有“神州第一漂”的美誉。五大连池矿泉与法国维希矿泉、俄罗斯北高加索矿泉并称为“世界三大冷泉”,重碳酸、偏硅酸、弱碱性矿泉水各有千秋,宜饮健身,宜浴疗疾;人均拥有淡水资源超过4000立方米,是中国宜居城市标准的4倍。偏硅酸矿泉水已引入市区作为居民生活饮用水,使五大连池成为继法国维希之后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个矿泉城。由于火山地质形成的强大全磁环境和特殊的植被生态作用,空气清新纯净,负氧离子含量高于一般城市十多倍,是天然大氧吧。城市道路宽阔、市容整洁,建筑风格迥异,绿化、亮化工程让人赏心悦目;商场、酒店鳞次栉比,公共服务便捷热情,吃、住、行、购、娱等城市配套功能日臻完善。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中国唯一的矿泉水之乡,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县域旅游百强县,中国最佳保健养生城市。
 

', ], [ 'title' => 'fujin', 'content' => '

富锦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岩,三江平原腹部。周围与7个县(市)和15个国营农场毗邻,境内有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及所属国营农场。市辖11镇。区划版图面积8227平方公里,总人口42.9万人,综合经济实力列黑龙江省14强县之一,是国家开放的新兴口岸城市。富锦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三块冲积黑土平原之一,沃野无垠,坦荡如砥。富锦是一块迷人的土地。乌尔古力山、别拉音山树灌苍郁,松花江水奔流东逝,生生不息。五顶山森林公园、七星河三环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充满着诱人的魅力。富锦是一块多情的土地。上溯千年历史,百年沧桑巨变,历经风风雨雨,救国难先烈捐躯,建家园布满拓荒者的足迹,这片土地养育这方儿女,勤劳、勇敢的富锦人正用智慧的汗水浇灌着肥沃的黑土地。富锦是一块希望的土地。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经济秩序,丰裕的资源优势,巨大的开发潜力,可人的优惠条件必将成为有识之士播种希望,缔造灵性空间的风水宝地。
 

', ], [ 'title' => 'mingshui', 'content' => '', ], [ 'title' => 'tongjiang', 'content' => '

同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两江交汇处南岸,东接抚远县,南与富锦市、饶河县为邻,西临松花江与绥滨县相连,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相望,边境线长170公里。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辖4镇6乡6个国营农场,总人口17万,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同江市经济地理位置处于东北亚地区中、日、俄、韩经济核心地带,是我国沿边开放带上重要的国际口岸城市,也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对俄及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窗口和桥梁,是国际物流中转、贸易及加工中心。
 

', ], [ 'title' => 'xunke', 'content' => '

地理位置:逊克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边陲,小兴安岭中段北麓,黑龙江中游右岸,有135公理的边境线,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区隔江相望。气候特征: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600小时左右,有效积温1700度–2300度,年平均气温0.5度,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沿江区125天,南部山区95天。适宜农林牧渔业生产和植物生长繁育。面积及人口:行政区划面积17344平方公里,辖7乡2镇76个行政村,境内人口11万人,有鄂伦春、达翰尔、俄罗斯等1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逊克县辖2个镇、5个乡、2个民族乡:奇克街道;边疆镇、逊河镇、干岔子乡、松树沟乡、车陆乡、新鄂鄂伦春族乡、新兴鄂伦春族乡、克林乡、宝山乡。境内有:良种场、种畜场、道干林场、干岔子林场、新立林场、三间房林场、逊克农场。
 

', ], [ 'title' => 'huanan', 'content' => '

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完达山西麓,面积4415平方公里,人口43万。桦南处在佳木斯、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四个城市的中间区位。牡佳铁路、鹤大公路纵贯全县,东部为连绵起伏的山峦,中部为丘陵漫岗,西部为广阔的平原,耕地面积186万亩。桦南县面积4416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桦南镇。桦南“五山半水四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素有“地上林和粮,地下黑(煤炭)、(白石)、黄(黄金)之称。现有耕地240万亩,粮食产量超过5亿公斤,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桦南盛产特大白瓜籽,故有“白瓜籽之乡”的美誉;以牛、猪、羊、禽为主的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国家列为秸秆养牛示范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0余种,其中黄金初步探测储量20吨,石灰石探明储量2亿吨,煤炭储量1.2亿吨,铁矿储量3800万吨,矿产资源总储量约占佳木斯市总储量的70%以上;森林面积210万亩,草原43万亩,野生植物1000余种,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被列为国家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桦南境内泡沼密布、河网纵横、向阳山水库是三江平原上的大型水库。多种多样的地形,肥沃的黑土,平坦宽阔的耕地,配套齐全的农业设施,为各种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污染较小,是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
 

', ], [ 'title' => 'hailun', 'content' => '', ], [ 'title' => 'sunwu', 'content' => '

孙吴县地处中国东北边陲,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38公里.全县总面积4,454平方公里,人口10万,设孙吴、辰清2镇,10个乡和一个民族乡,2个国营农场,2个国营林场,县政府驻孙吴镇。本县自西北至东南被绵延的小兴安岭所环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为主要林区,南部和西北为农业区。东北沿江平原为全县经济发达区。东南部丘陵河谷区曾发现火山群。
 

', ], [ 'title' => 'anda', 'content' => '

国内龙头知名品牌龙鑫商务要账,实力强,信誉好。全国各地业务。伸张正义,维护法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滨州龙鑫要账公司,全国连锁,合法快捷,独特省心,一步到位的强力手段,迅速为企业,个人清偿各种借款,货款,工程款纠款,死帐、烂帐、三角帐清收代理,承接全国债务,不收任何前期费用,成功后付费!专业!合法!诚信!快捷!
将本着“诚实、守信、准确、快捷”的宗旨,恪守“信誉第一、效率第一、保密第一、守法第一”的职业精神,秉承“我的努力、你的成功”的工作理念,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拓进取的精神,竭诚为您服务,成为您信任的忠实朋友!

', ], [ 'title' => 'nenjiang', 'content' => '

松花江最大支流。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中部。源出大兴安岭北麓伊勒呼里山,南流到镇赉县,经吉林省大安市在三岔河汇入松花江。长1370千米,流域面积28.3万平方千米。支流主要有甘河、讷谟尔河、诺敏河、绰尔河、洮儿河等。干支流上游流经森林覆盖的山区,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较轻,含沙量很小。中下游穿过松嫩平原,中间经洪积台地,坡陡流急,河流侵蚀力强,成为松花江泥沙重要源地。下游为吉、黑两省界河,河道坡度甚小,河流蛇行,水流速度缓慢,河宽达400~1000米,流路多呈网状,江中沙洲、岛屿众多。沿江湿地沼泽广布,湖泡相连。吉林省江岸,在大赉以上为台地,多为高达10米以上的陡崖,构成天然堤防;大赉以下完全由堤防控制。洪水期江面宽1~2千米,水深8~13米。每年11月中旬河流结冰,11月下旬封冻,翌年4月初解冻,4月中旬终冰,结冰期160天左右。嫩江县以下可通航。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24°44′30″~126°49′30″,北纬48°42′35″~51°00′05″。北依伊勒呼里山,与呼玛县交界;东接小兴安岭,与爱辉区、孙吴县、五大连池市毗邻;西邻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隔江相望;南连松嫩平原,与讷河市接壤。辖8镇5乡、1个种畜场、11个国营农场、11个国有林场和部分驻军农场。总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
 

', ], [ 'title' => 'huachuan', 'content' => '

桦川县地处三江平原西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东经130°16′-131°34′,北纬46°34′-47°14′。界邻五县两市、东与富锦市相邻,西与佳木斯市接毗;南与集贤、桦南两县相连;北与汤原、萝北、绥滨三县隔江相望。境内辖省属国营农场二个(江川农场、宝山农场),县属国营农林牧场七个,十二个乡(镇),157个村屯,境内汉族人口居多,有朝鲜、回、蒙、满、赫哲族等十三个少数民族,有一个朝鲜民族乡。境内辖区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总人口二十万、耕地140万亩。总户数64,000户,农户37,690户,农业人口145,760人。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少,平原广,一般海拔60-70米。桦川年平均气温2.5°C,1月平均气温-24.4°C,7月平均气温22.5°C,年降水量476毫米,无霜期133天。
 

', ], [ 'title' => 'zhaodong', 'content' => '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松花江北岸,南距省会哈尔滨53公里,北距油城大庆74公里,是哈大齐黄金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城市。肇东开发于金、辽时代,历史上曾是满清王朝郭尔罗斯后旗皇家牧地,1735年(清雍正13年)设交通驿站,1914年晋升为肇东县,1986年撤县建市。滨洲铁路、哈大高速公路、绥肇公路纵横贯穿全境,松花江流经南部5个乡镇,全长68公里。幅员面积3905平方公里。全市现辖22个乡镇(办事处),186个村,1228个屯。总人口91万,其中农村人口68万。有耕地305万亩,草原150万亩,林地70万亩,水面20万亩,素有半林半水六分田、三分大草原之称。气候适宜,盛产玉米、水稻、瓜菜、多种经济作物等,是全省奶牛、肉牛、生猪、家禽、水产品的主要养殖区,是国家商品粮和畜产品的重要基地。境内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与大庆共同开发榆树林油田,年产原油40多万吨,另有部分油气田正在开发。境内有金代八里城文化遗址,是省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遗址,去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沿江有丰富的水草资源,垂钓休闲旅游潜力巨大。
 

', ], [ 'title' => 'heihe', 'content' => '

黑河市位于我国东北边陲,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为界,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隔江相望,是一个幅员辽阔、区位优越、资源富集、美丽神奇的边境地区。黑河优越的地理位置、完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使黑河旅游资源丰富独特。黑河市山川秀丽,是别具北国特色的净土观光带,具有世界旅游三大自然资源中的冰雪、森林两种。黑河虽无浩瀚的大海,却有美丽的界江。在黑河可以春闻达子花香,夏看蓝天碧水,秋赏七彩霜叶,冬观晶莹白雪。黑河夏季最高气温平均温度为24度,是理想的休闲避暑胜地;进入十月份后,冰雪期长达180天。冬季的黑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处是银装素裹,是南方旅游者赏雪、滑雪的极好去处和最佳选择。五大连池火山游、爱辉历史古城游、中俄边境风情游堪称黑河旅游的三大亮点。被誉为世界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五大连池,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唯一的矿泉水之乡。被联合国旅游组织的专家评定为世界顶级旅游资源。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
 

', ], [ 'title' => 'fuyuan', 'content' => '

抚远县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地理方位是东经133°40′08″至135°5′20″,北纬47°25′30″至48°27′40″,是我国最东部的县级行政单位,也是我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全县总面积6262.48平方公里。东、北两面与俄罗斯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南邻饶河,西接同江。全县边境线长275公里。县政府所在地抚远镇距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市航道距离仅65公里。乌苏镇距离俄西伯力亚大铁路在远东地区最大编组站卡杂科维茨沃2.5公里。在黑龙江省及佳木斯市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 ], [ 'title' => 'tangyuan', 'content' => '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边缘,系小兴安岭延脉的丘陵地区。北与煤城鹤岗市接壤,西与林城伊春毗邻,东、南与桦川县、佳木斯市、依兰县隔江相望。汤原县因境内的汤旺河冲击平源而得名,1905年建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抗日斗争史。全县辖4镇9乡,204个行政村。境内驻有2个直属国营农场,1个监狱、1个省属森工林业局。全县总面积为3,240平方公里,县属面积为1,995平方公里。全县总户数74,973户,总人口26.6万人,其中县属总户数64,000户,总人口23万人。
 

', ], ];